聲樂藝術審美范式特征思索
時間:2022-05-18 11:36:00
導語:聲樂藝術審美范式特征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聲樂藝術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成為人們精神的食糧,聲樂以其特殊的藝術形式刺激人的感知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理性世界,聲樂藝術的審美重心已從原來的高高在上社會精英領域逐步下移至人的日常生活中來,這一審美范式的轉變使得聲樂藝術給予人的全面發展一定的營養。
一、聲樂藝術審美理念
一直以來,對人的審美活動的研究總是在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間徘徊穿梭。將審美范式同人的自由發展結合以來也是一種審美范式的自然回歸,即回歸于人自身的發展。審美范式最早可以追溯于美學學科誕生后。18世紀中葉,鮑姆嘉通將美學定位為研究感性認識的學科,在鮑姆嘉通所作的最初的系統闡述中,審美是指與概念思想領域相比照的人類的全部知覺和感覺領域,“‘審美‘這個術語開始強化的不是藝術和生活之間的區別,而是事物和思想、感覺和觀念之間的區別。”而后康德提出的“無目的的和目的性”命題奠定了西方經典美學審美范式的基礎。審美通過其自身獨有的特點將感性和理性二元對立進行溝通,審美范式必然要以藝術為思辨對象,藝術在感性的感知下激發對理想的想象能力,這使得藝術在人類活動中成了審美活動本身。
二、聲樂藝術審美范式的基礎
聲樂藝術是集合了詩歌、音樂、舞蹈等多種元素為一體的綜合藝術,聲樂藝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承載了不同的人類文化。聲樂以“聲”為樂器借助語言的形式輔以一定的背景音樂以及舞蹈得以完成,以良好的氣息控制和共鳴為特點。由此可見聲樂中“聲”是實現人們審美的手段,“樂”是情感表達的目的,是引起人們審美體驗的重要部分。柏拉圖在其對話錄《法律篇》中說道:“追求美妙的歌唱和繆斯的人,應該追求的不是快感,而是正確。”聲樂藝術在此種意義上將追求“和諧”之美孕育于聲樂藝術的形式之中,構建了人類的心靈之美這門藝術的情感以其特有的方式得以傳達,需演唱者對作品進行充分的理解,如作品和演唱者在審美情感進行審美感知最終使人獲得絕對和永恒的意義。而聲樂的原始功能與人類早期的宗教活動和社會活動密切相關,逐步演化到具有審美的功能:使人類活動以及人自身達到和諧統一。審美源于生活,聲樂表演藝術的審美活動受到作品本身的審美性、審美主體以及受眾體三者的約束和感悟。如一首音樂作品不能給聽眾帶來美的感受不能稱之為一首優秀的作品;不能引起演唱主體共鳴也難以構成一首優秀的音樂作品;音樂作品自身缺乏美的符號則審美感受蕩然無存,只要在歌者與審美受眾體在對作品的理解和感悟達到一致時才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鳴,藝術價值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有了價值,聲樂藝術的存在離不開人們的審美需要,聲樂的審美范式是建立聲樂藝術審美范式的本性回歸。
三、聲樂審美范式的本性回歸
聲樂審美范式的本性回歸是建立在回歸人的自然本性基礎之上的,將聲樂藝術置于生活審美化這一領域進行分析與研究。通過分析日常生活的審美現象找尋人的自我發展的變化規律,從生活出發探索聲樂對人的全面發展的影響,把握中國音樂文化的發展。聲樂的研究離不開社會歷史語境。聲樂藝術在我國發展逐步向多元化的開放趨勢發展,聲樂藝術不局限于某一種單一的模式和風格,博博采眾長集合優秀的聲樂藝術形式和風格。聲樂藝術的審美范式活動從歸于生活之中絕不僅僅是簡單地歸結為人的生存狀態的平面化,這與現代社會生活的不同領域的發展息息相關,如政治、經濟、文化尤其是人的全面發展。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的聲樂素養以及聲樂感悟都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這是一種普遍的現象,使人們對藝術的體驗和認知方式發展了一定的轉變。而在消費主義盛行的現當代,僅僅強調對消費主義意識形態的批評極易將聲樂文化的真實形態遮蔽。審美活動具有普遍性和廣泛性,時代決定了審美的取向和趣味,而將聲樂審美范式置于日常生活的語境中理解,體現了當今社會平等的關系。而將聲樂藝術的中心下移至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體現了審美的民主化。隨著電子領域的不斷壯大,聲樂藝術得以良好的傳播,同時,大眾日常生活的需求使得聲樂藝術滋生了一種世俗化色彩的追求,使聲樂藝術變得更加平易近人,人們在聲樂審美體驗中得到了自身生活的感性需求和情感釋放,產生了一種源于生活的自我滿足和感動。日常生活中審美實踐在感性和理性的相互的作用中為人的主體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開闊性。日常生活的審美化不斷地美化了生活,聲樂藝術的普遍發展促進了整個社會審美風尚的流變,使人們的生活樂趣得到了更多的空間和范圍。
總之,將聲樂審美范式置于日常生活中來對人的全面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通過時代精神的引導使其向著積極一面發展,使聲樂藝術更好的為大眾服務,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發展。
- 上一篇:縣長在汛期災害排查緊急會講話
- 下一篇:縣長在居民增收致富動員會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