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藝術繼承要素
時間:2022-05-24 11:42:00
導語:民俗藝術繼承要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承是民俗文化傳統維護的最重要的手段,也是民族特色保持的最可靠的路徑,民俗藝術作為民俗文化的有機部分,自然也以傳承為其存在、延續和發展的前提。傳承既包括隨縱向的時間線索的不斷傳習,也包括在一定橫向空間范圍內的接受與傳播。它一般以時間為標桿,以同地域、同種族的前后傳習為主要運動模式,同時也因文化觸染和交流認同而具有跨地域、跨種族的傳承可能。民俗藝術傳承的對象與領域包括作品、題材、主題、風格、技藝、語言、色調、工具、方法、場域、審美、信仰等諸多方面,表現在人與人之間的相承相接、相沿相習。人作為主體和傳承的第一要素,不僅是文化的創造者和享用者,也是延續文化藝術傳統的守護者和傳承者。民俗藝術的傳承體現為主體、客體和中介三者間的相互運動,其中,主體是人,客體為民俗藝術作品,中介是風俗習慣、審美情趣、信仰觀念、藝術市場和其他的動態過程。主體決定著客體的存廢與發展,也決定著中介的有效與無用。民俗藝術的傳承主體是長期生活在一定民俗氛圍中的民眾,其中的從藝者和從業者,以及研究者和愛好者構成了傳承人的浩蕩隊伍,不斷推動著民俗藝術的持續傳承。就傳承人的身份性質來說,他們有直接傳承人和間接傳承人的區別,但共同匯成了傳承大軍,展現著藝術傳承中的主體陣容。
(一)直接傳承人
民俗藝術的“直接傳承人”指民俗藝術的從藝者們,他們承繼著歷史的傳統和前人的技藝與經驗,堅持著地域的特色和行業的規約,延續著各自藝術門類的功用和門派的風格,不間斷地從事藝術的創作、展演與生產,尤其是以帶徒、演示、教習等方式培養后輩,使民俗藝術的品類和技藝得以薪火相傳、延綿不絕。民俗藝術有民俗造型藝術與民俗表演藝術的門類區分,它們在傳承方式與傳承規律方面也有所區別,它們的直接傳承人或從藝者的傳承活動自然也各具特點。拿民俗造型藝術的直接傳承人來說,堅持從藝,堅持制作傳統產品并創新題材和工藝,以滿足俗民社會的文化與生活需求,這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傳承。同時,撐持作坊,帶徒傳藝,培養行業的繼承人更是傳承的基本方式。民俗造物藝術涉及材料的選擇和加工、藝術產品的設計、工藝流程的制定、工具的使用、技術手段的運用、行業信仰和行規的遵守、行話的掌握、民間知識和風俗習慣的深入了解、民俗審美的領悟、產品功用的開拓、藝術市場的把握等方面。此類傳承主要在作坊、工場等空間展開,圍繞民俗藝術品的制作流程,通過眼觀、耳聽、嘴問、手動、心悟,在具體實踐中掌握技術要領、基本方法,領悟民俗傳統和文化精神。直接傳承人既是從業者,也是授業者,構成民俗藝術傳承、發展的主要因素。拿民俗表演藝術的直接傳承人來說,他們從事民間小戲、木偶戲、皮影戲、儺戲、講經宣卷、唱山歌、講故事、民間舞蹈、民間曲藝、雜耍、吆喝等表演,主要以語言、動作構成民俗藝術的要素,以過程性為其展演特點。與民俗造型藝術有形的物質形態相對照,民俗表演藝術以無形的非物質文化形態為主要存在方式。民俗表演藝術的直接傳承人未必都是專門的從業者,他們可能是農民,也可能是市民,不少人另有職業,從事民俗藝術的表演乃出于興致和對民俗氛圍的熱衷,大多不作為謀生的手段。他們不論是常年的表演,還是季節性、節日性或伴隨某生產環節的自娛性表演,總因民俗藝術的應用與傳布,成為實際的傳承人。他們也帶徒傳藝,但更多的是在觀賞、模仿、參與和教習中培養自己的后繼者。直接傳承人既親自參與民俗藝術活動或民俗藝術品的制作,又以帶徒、教習的方式傳授他人,在傳統的延續中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間接傳承人
民俗藝術的“間接傳承人”指民俗藝術的非從業者或非專業人員,但他們與民俗藝術的傳承、保護密切相關,他們關心、熱愛、參與、學習、研究、推介民俗藝術,從而強化了民俗藝術的存在,推進了民俗藝術的傳承。民俗藝術的“間接傳承人”包括民俗藝術的收藏者、研究者、工作者、出版者和愛好者們,這些人員或機構所組成的龐大陣營構成了民俗藝術傳承主體的重要方面。他們從各自的關注點出發,為民俗藝術的傳承創造了條件,雖不直接介入民俗藝術的生產過程和傳習活動,但為其傳承構成了良好的主體背景,成為間接的傳承因素。民俗藝術的收藏者們以木版年畫、紙馬、泥人、剪紙、風箏、皮影、紅木雕件、木雕構件、玉石雕刻、紫砂茶壺、拴馬石、油燈、玩具、飾品等民俗藝術作品為收藏專題,他們的收藏與展示擴大了這些民俗藝術品類的影響和傳播,薈萃了各地域的相關信息,促進了文化藝術市場的活躍,并帶動了這些民俗藝術品的生產,從而推動了民俗藝術的傳承和保護。除了個人收藏者的單一品類的收藏,一些民俗博物館、民俗藝術館的多品類的征集、陳列與收藏,往往與地域文化、館址氛圍相聯系,也為民俗藝術的傳承營造了背景。民俗藝術的研究者們以民俗藝術為研究對象,經過實地踏查、走訪座談、作品采集、文獻審讀、現場體驗、活動記錄、市場觀察、統計分析等,對某一民俗藝術類型做出歷史的、功能的、審美的、價值的、應用的、市場的,以及其他理論與實踐范疇的研究。或者,他們從宏觀的理論出發,對民俗藝術志、民俗藝術史、民俗藝術論做出學科性質的理論闡發。這些研究成果將推進民俗藝術的創作實踐,幫助人們深刻認識民俗藝術的歷史發展和基本規律,并引導民俗藝術的傳承、發展、保護和應用。研究者們以理論層次的介入,使他們實際上已成為重要的間接傳承人。
民俗藝術工作者指民俗博物館和民俗藝術館的工作人員、民俗藝術行業和產業的管理者、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的相關工作人員以及民俗藝術市場的經營者和管理者。他們既不是民俗藝術的直接生產者和展演者,也不從事民俗藝術的傳授和講習,但他們以民俗藝術為工作重點,或者說,他們的日常工作圍繞民俗藝術而展開。他們的管理工作使他們介入民俗藝術的傳承,也客觀地融入了傳承主體,成為又一支間接的力量。
民俗藝術出版者指涉及民俗藝術書刊的編輯者和出版者,他們以民俗藝術研究的論文、調查報告、專著、圖冊、雜志、叢書、光盤等為工作對象,以文字成果和音像制品介入了民俗藝術的當代傳承。至于民俗藝術的愛好者們,人多面廣,散布在社會的各個層面,其主要構成是普通的農民和市民。他們堅持貼年畫、玩花燈、逛廟會、看社戲、放風箏、唱山歌、打社火、扭秧歌、貼窗花等,并用木雕、竹雕、石雕、刺繡、編織等民俗工藝品裝飾居室和環境。由于他們的廣泛參與,民俗藝術活動才長盛不衰;由于他們的喜好,民俗藝術品才得以在生活中廣泛應用,長期承傳。民俗藝術的愛好者,是享用者,也是參與者,他們也構成了民俗藝術傳承的主體基礎。直接傳承人和間接傳承人同作為民俗藝術傳承的主體,存在著交叉聯系的關系,他們對于民俗藝術的傳承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他們凸顯了藝術傳承與發展中的人的因素,并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
二、民俗藝術傳承的時空要素
民俗藝術的傳承離不開時間與空間的要素,時間與空間構成了它的傳承條件和背景。任何藝術形式都是時間的藝術過程,不存在亙古不變的形態,其盛衰消長正是從時間的向度所識得。在內容方面,時間的投影則更為清晰,題材、主題、思想、心理、情感等莫不與時遷化,因俗異變。至于空間,作為藝術創造、展示、傳承、傳播、應用的場所,制約著藝術的發展,并構成藝術地方性、區域性和國別性的重要因素。時間與空間的聯系與思考,是宇宙觀形成的基礎。藝術包括民俗藝術是一定時間與空間的產物,本身就包含著宇宙哲學的成分,故而使藝術傳承問題也帶有哲學思考的意義。
(一)時間要素
民俗藝術的傳承就是要將民族生活中所共享的傳統藝術形式、藝術手段和藝術精神傳習下來,這本身就是基于時間因素的考慮,是將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相連相貫,是將其沿著時間軸線的線性推展。傳承作為承前啟后的運動,以既往為對象,以現在為坐標,以未來為愿望,其中的時間構成了傳習的脈絡和基準。就民俗藝術具體的傳承狀況說,時間的要素主要體現在傳統年節、廟會活動和文化節慶等方面,它們一般都有固定而明確的時間限定和歲時特征。與這些節日或活動相聯系的民俗藝術,其展示或傳習自然就帶上了時間的印記。拿傳統年節來說,所謂“傳統年節”,就是從古代延續下來的各種民俗節日和節氣,主要包括除夕、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等。在這些節日的民俗活動和民俗風物中12有不少民俗藝術的成分,它們也隨年節而承傳,并成為這些節日不可或缺的文化符號。如春節中的門神、年畫、門箋、窗花、春聯、花燈;除兇納吉的儺戲、儺舞,以及跳灶王、跳財神的街頭舞蹈;帶著紙扎的鳳凰、麒麟,敲打著鑼鼓,挨門逐戶的唱春人;跳馬燈、跑驢兒、踩高蹺、蕩湖船、舞龍燈、打蓮湘等元宵節的戶外表演;燈市、花市等新春藝術市場,等等。它們與新春佳節緊密相聯,在藝術審美和功能滿足的背后,是對時令的認知和對節日的提示。此外,清明節放風箏、戴楊柳;端午節的龍舟、鐘馗圖、天師符和端午符;七夕節姑娘們的“陳針巧”、《天河配》的木版年畫和劇目、用鳳仙花汁染紅指甲的美甲風俗;中秋節的《嫦娥奔月》圖畫、“兔兒爺”的泥塑、木版印制的“太陰星君”的“月光馬兒”;重陽節插于重陽糕上的刻紙角旗,賞菊花的活動;冬至節啟用的《九九消寒圖》和數九的歌謠,等等,都以民俗藝術的應用展示傳統節日的歲時特征,突出了這些藝術符號所隱含的時間要素。拿廟會活動來說,所謂“廟會活動”,是指與道教、佛教、民間宗教及其他宗教信仰相聯系的祭祀、出巡,以及娛神樂人的儀式和表演,它們有固定的期日、固定的祭祀對象和相對固定的空間,每年周而復始地舉辦,形成地域性的文化傳統。廟會活動除了祭神的香火,還有民俗藝術的表演和展示,在當地民眾的心目中,廟會往往具有節日的性質。例如,南京高淳縣鳳山鎮永城村祭祀劉猛將的“大王會”,每年在陰歷三月十八日前后舉行,它以村民舁神巡游為中心,其行進序列為:長桿牙旗,鑼鼓隊,巡牌,角旗隊,嗩吶隊,劉猛將軍,華蓋傘,鸞駕隊,祠山大帝,龍頭三太子,鑼鼓隊,大扇,神輿等。其中,面具、魁頭、嗩吶、鑼鼓、華蓋、鑾駕,以及儀仗等,都具有民俗藝術的性質。此外,江蘇姜堰清明節的“溱潼會船”,是以為戰死者“添墳”祭掃為主旨的大型的水上廟會。廟會上的“會船”有五種,包括篙子船、劃子船、龍船、供船、花船,前兩種用來比賽爭先,后三種是表演用船。除了這五種“會船”本身具有民俗藝術的性質,舞龍燈、掛紙燈、演小戲、挑花籃等也都是民俗藝術的項目。“會船”的出現在當地成為點畫清明時令的標志,并使娛人的功能超越了祭鬼的主題。拿文化節慶來說,這類并非傳統的新興會節活動,往往出于地方文化旅游、商貿活動或其他紀念性、公益性的需要而設立,它們具有歲時性的特點、明確的主題、社會性的公共空間,以及主辦人官方的或半官方的色彩。這類文化節慶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民間藝術博覽會、各種文化藝術節,以及與當地物產相聯系的梅花節、茶文化節、油菜花節,等等。在這些會節中,少不了民俗藝術的表演、民間工藝品的陳列與展銷、民俗藝術作品和民間藝人的評獎等活動,往往借助舞龍燈、舞獅子、威風鑼鼓等營造開場氣氛。民俗藝術實已滲透在新興文化節慶之中,具有表現時間要素的符號意義。
(二)空間要素
民俗藝術的傳承是在一定的空間范圍中展開的,傳承空間與傳承人、傳承機緣、傳承路徑、傳承方式等一起構成了傳承的要素。民俗藝術的傳承空間大到地區、省份和國家,小到具體的場域、場所,對某一民俗藝術類型來說,其傳承空間多是尋常可見的有限空間。可以說,任何民俗藝術種類的傳承都少不了空間的要素,空間構成了文化傳承的必要前提。傳承空間根據范圍和性質,可大致分為“活動空間”、“區劃空間”和“文化空間”三種。所謂“活動空間”,指民俗藝術的某一形態或品類的自然傳承空間,作為生活或生產的需要的反映,它往往因地制宜地在動態傳習中被加以利用。這類活動空間包括作坊、宅院、場館、廣場、街道等。民俗藝術的各個類型對空間的依賴是不相同的。造型類民俗藝術的傳承空間主要是各種大小不一的作坊、工場,它們以家族式的傳承和帶徒傳承為主,一般規模都不大,常常是獨自經營,主要用以滿足周圍人群的生活需要。不論是羽毛扇的制作、泥人的捏制、風箏的糊扎、彩蛋的描繪、竹器的編織、藍花布的印染等一般民俗藝術產品的生產,還是刺繡、玉雕、牙雕、漆器、銀器、微雕等較精細、貴重的品類,其傳承空間大多是狹小的作坊或規模不大的工場。表演類民俗藝術的傳承空間則主要是田頭、場頭、街道、廣場等公共空間,它需要向鄉民或市民展示,因此其展演和傳承的空間是開放式的。諸如,唱山歌、演小戲、跳馬燈、打腰鼓、扭秧歌、舞龍燈等,都需要一個開敞的或可行進的空間,讓觀者圍觀或參與。開放的公共空間就成為表演類民俗藝術的一個顯著的傳承要素。所謂“區劃空間”,指民俗藝術的傳承空間在較大的空間范圍里加以認定和類歸,一般按行政區劃做市別或省別的空間劃分,或者按經濟與社會結構做城市與鄉村的二元劃分。例如,民俗藝術中的蘇繡主要在蘇州地區制作、傳承,紫砂工藝品的藝術傳承地主要在蘇南的宜興市,泥泥狗出在河南淮陽,唐卡藝術主要傳承于青藏地區,二人轉盛行于東北,花兒傳承于寧夏、甘肅一帶,作為“抬閣”類的“水上飄色”流行于廣東地區,等等。它們都在一個相對固定而又較廣闊的地區傳承,并成為特定的區域性文化符號。至于城鄉二元的劃分,盡管大多民俗藝術形態具有城鄉互動的歷史趨向,然亦有局限于或城或鄉的傳承狀況。譬如,在春社或秋成以后唱草臺戲,在儺祭、儺儀中搞面具出巡和家家路祭,在田間勞作時唱山歌或賽山歌,除夕日在豬圈、牛棚貼“豬欄之神”、“圈神”、“牛欄之神”一類的版印紙馬等,就明顯只傳承于鄉村的空間。此外,辦燈會、辦花市和辦燈市,在元宵節進行提燈踩街游行,端午節邀好友、攜酒壺去熙游名勝,中秋節民家紛紛占酒樓玩月,人們按季節不同分別舉辦詩會、酒會、曲會、賞荷會、蟋蟀會、燈虎會等,則明顯是在城市里傳承。所謂“文化空間”,指民俗藝術的傳承空間不受原地傳習和自然需要的局限,甚至能突破地域和區劃的空間,以及民族的與國別的界限,它以文化同源為背景,以影響型傳播為基礎,以語言的、文字的、信仰的、工具的等文化圈為范圍。所謂“文化圈”,系指具有相同文化因素的區域,作為一個地理上的空間概念,它是文化因素聚集和傳播的結果,也是文化中心的文化叢擴散的結果。①例如,與中國的婚冠喪祭相聯系的禮儀和風俗,使用夏歷的歲時節令和年節民俗藝術活動,以土木為結構特點的建筑藝術傳統,以稻米為主食的農耕生產與稻作藝術活動,講究方塊字書寫與應用的書藝、書道等,均主要傳承于漢字文化圈。“文化圈”這一文化空間既是文化傳播空間,也是藝術,包括民俗藝術的傳承空間。舉例說,中國木版年畫在漢字文化圈中就多點傳承,除在中國的東南西北都有產地外,在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也見傳承。其中,越南的東湖年畫至今仍在印售、傳承,題材有老鼠娶親、鯉魚圖、猛虎圖、騎龍乘鳳圖、漁樵耕讀、牛郎織女、富貴榮花、娃抱金蟬圖、蛤蟆講讀、母豬圖、母雞圖、耕牛圖、牧童圖、舞龍燈、金玉滿堂、游戲圖、相撲圖等,題材大多來自中國,表明了共同的文化圈屬性,及其文化傳承空間的通連與寬廣。
三、民俗藝術傳承的生活要素
民俗藝術的傳承有賴于生活需要,它總是在民俗生活的層面上展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出于文化功能的推進,另一方面,它又受文化慣性和自身傳統的驅動。在民間的婚嫁習俗、壽誕禮俗、家居建筑,以及成長禮俗、社會交際、娛樂活動和民間信仰等方面,都有民俗藝術的應用,并在其傳承中顯現出生活要素的作用。藝術來源于生活,生活充滿著藝術,民俗藝術傳承在日常生活、經濟商賣和審美教育等領域中展現著傳承的活力。
(一)日常生活要素
民俗藝術大多是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和傳習的,它服務、美化和補充著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完全深入到民眾的生活之中。拿婚嫁禮俗來說,其中的藝術品類和傳統裝飾,就體現了古今相貫、雅俗交融的傳承規律和生活邏輯。婚禮中始終以紅色為基本色調:新娘涂口紅、搽胭脂、著紅裝、頂紅蓋頭,新房的門窗貼剪紙的紅雙喜,室內使用紅窗簾、紅桌圍,洞房內燃著一對大紅的龍鳳燭,行交杯酒禮用的葫蘆杯一律漆成紅色,眾人讓小叔子戳開窗紙來“聽房”取樂的工具是十把紅漆筷,等等。紅色成為婚慶禮俗中的主色調,也是相關民俗藝術的基本用色。此外,新娘用的鳳冠霞帔、迎親用的花轎、喜堂中掛著“和合”圖的中堂畫,以及伴隨著婚禮儀式不時唱響的喜歌,諸如《進門歌》、《坐床歌》、《撒帳歌》、《戳窗歌》等,也都是不同形態的民俗藝術。它們渲染了婚禮的喜慶氣氛,強化了辟兇就吉的心理追求,寄托了傳宗接代、早生多育的愿望,突出了“永結同心”、“百年好合”的生活主題。拿家居建筑來說,門飾、瓦飾、脊飾、頂飾、磚雕、石刻、壁畫、花墻、漏窗、門窗木雕、地面花街、室內擺飾等,其圖樣大多取自民俗藝術的傳統題材,同時又滿足日常生活和藝術審美的需要。例如,蘇中地區的瓦屋脊飾,有“金雞報曉”、“雙獅盤球”、“丹鳳朝陽”、“二龍戲珠”、“龍鳳呈祥”、“福在眼前”、“長青富貴”等吉祥圖樣,表達了太平、富貴、祥瑞、久長的生活愿望。再例如,山西常家莊園的影壁、花墻的磚雕,有吉祥語詞、祥物的單獨使用,更有它們的組合、迭加運用。除了“福”字“、壽”字、“祿”字等吉祥文字,以及日月、祥云、瑞獸、祥禽、名花、珍果、寶物、器用等的單用,我們更多看到的是祥物的組合運用,并由某些固定的搭配而形成名稱不一的吉祥寓意。例如,鹿、鶴刻在一起,叫做“六合同春”;松樹、仙鶴同圖,叫做“松鶴延年”;喜鵲在梅枝上,叫做“喜上眉梢”;鯉魚、龍門同圖,叫做“魚跳龍門”。此外,還有“三星在戶”、“太平有象”、“多子多福”、“室上大吉”、“錦上添花”、“麒麟送滋”、“瓜瓞綿綿”等,使建筑帶上了福善嘉慶的信息。
(二)經濟商賣要素
經濟商賣活動雖以效益、利潤為追求,但它能通過市場和商品與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并在一些方面注意民俗藝術的應用,不僅在裝修、促銷等方面可借助民俗藝術來美化環境,創造氣氛,同時也能以耳熟能詳的傳統拉近與百姓的距離,從而產生彼此的認同感和親和力,最終促進商賣的興隆。例如,不少店堂的裝修,尤其是茶館、酒樓、飯店等處,普遍選用古舊木雕窗扇或仿古木雕作品裝飾墻面,也用皮影、剪紙、面具、風箏、刺繡、竹刻、木版年畫等作品做室內裝飾,還用中國結、藍印花布、農民畫、拼貼畫、扇面、雨傘、獨輪車、石磨盤、老油燈、蓑衣、斗笠、紅辣椒、玉米棒、升斗、大秤桿、古井欄、小石橋等民俗藝術品和舊時的生產、生活用具,以及能反映主題背景的公用實物和特色農產品作為文化符號,裝點店面和環境。經濟商賣活動一方面借取了民俗藝術的成果來帶動營銷,同時又為民俗藝術的應用注入了商機,使裝修用的民俗藝術構件和產品的生產在近年有了很大的發展,并因此形成相關的產業和產業鏈。此外,商業活動中的民俗藝術的表演也逐步增多,一些標榜地方與民族特色的民俗餐館和景區的旅游飯店,常見有民俗歌舞的表演和民族樂器的演奏,有的還到游客的餐桌前以民歌演唱或說吉祥話以勸客飲酒,使民俗藝術表演成為商業活動的一個部分。另外,民俗藝術的一些技藝在商業活動中擴大了演示的空間,例如,當場表演人物剪影,捏泥像,雕木像,表演編草蟲、打繩結、塑面人、吹糖塑等,加上舞龍、舞獅等室外的開場表演,民俗藝術在當今的商業活動中有了廣泛的應用。這既反映了民俗藝術的堅韌活力,又表明它對經濟商賣要素的接納和化用。
(三)審美教育要素
民俗藝術在傳承與應用中除了滿足庶民們的生活需要,還具有審美的功用,并能服務于藝術教育,成為藝術審美與教育的重要材料。民俗藝術的教育主要在作品展示、藝吧教室、學校教育等層面展開。民俗藝術的作品展示,包括各地民俗博物館和民俗藝術館的定點的、常規的陳列,也包括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中為促進普查、擴大宣傳、推介經驗所進行的相關作品的巡展,還包括為了繁榮地域文化和推進文化產業發展所舉辦的相關博覽會,諸如,江蘇省舉辦的“東方工藝美術之都博覽會”,浙江省舉辦的“中國民間藝人節”,等等。這些活動不只是民俗藝術品的展示或展銷,也對一般民眾發揮著審美與教育的功用,促進著民俗藝術的當代傳承。它們普及民俗藝術知識,提供傳習的范例,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強化了傳承與保護的意識,構成了民俗藝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民俗藝術的藝吧教室,旨在教習民俗藝術某些門類的技法藝能,以動手習作的方式讓青少年積累美感體驗,培養對民俗藝術的真情實感,從而持久的推進其傳承。這類藝吧教室有學習陶藝的陶吧,學習紫砂工藝制作的紫砂陶吧,有學習剪紙、折紙和紙扎技藝的紙工坊,有學習雕刻、裝配和木工工具使用的木工坊等。這些教習性的藝吧既是作坊,也是教室;既忙制作,又兼教育。它們提供了實踐型教學的場地,又有從藝人員的指導,開辟了藝術教育的第二課堂,在民俗藝術的傳承中顯示出教育的要素。
民俗藝術的學校教育是傳承人、愛好者和研究者培養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在一些中小學開設的手工課和社會實踐課以學習某一民俗藝術品的制作為主,也請有一定理論基礎和豐富實踐經驗的老藝人授課,民俗藝術“進校園”在注意文化保護的今天已成為比較普遍的現象。高等教育中的民俗藝術課程,旨在培養從事民俗藝術研究與應用的專業人才,包括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專業課程,也包括針對設計學、美術學、旅游學、建筑系等學科的公共課開設。民俗藝術為高校的藝術學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領域,同時,高校的教學與研究也提升了民俗藝術的地位,在指導其發展繁榮中凸顯了它的傳承要素。
- 上一篇:副市長在提案交辦會上講話
- 下一篇:市林業發展獎勵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