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藝術塑造都市性格

時間:2022-06-13 08:44:00

導語:談論藝術塑造都市性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論藝術塑造都市性格

“從完整意義上來看,城市是地理中樞,是經濟組織,是制度過程,是社會活動的舞臺——是聚集統一體的美學符號。一方面它是普通家庭和經濟活動的物質框架,另一方面它是更重要的活動和人類文化更高層次需要的展示環境。”——劉易斯•芒福德(LewisMumford)城市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場所,傳達著人們的物質、文化以及生活水平等諸多方面的信息,它是社會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的統一體。“如何塑造一個好的城市?”或許這是一個根本無法給出準確答案的問題(圖1)。城市如同它所涵蓋的豐富內容一樣,其構成是極其復雜的,大大超出了我們目前所能掌握的學科領域。近幾年來,城市課題的研究受到了國內人士廣泛關注,這在很大程度上基于中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使得城市在自我完善的基礎上,不得不在區域規模拓展和城市現代化建設方面尋求新的發展。在這種快速發展大趨勢下,每天有大量新建筑不斷改變著城市的原有肌理,舊有城市模式受到了極大沖擊,由此引發的大量城市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普遍擔憂。面對城市中如此復雜的問題,我們逐漸認識到,多學科、不同領域研究的結合和互補將會起到重要的作用。城市形象藝術理論便是從視覺藝術角度出發,以城市為研究對象,以協調處理和合理安排城市中為人們所能認知的各形態要素為基礎,創建富于藝術特質的城市物質環境,樹立具有地域文脈特色的城市形象建設理論。其著眼點在于:對城市空間中可感知的物質形態進行分析和研究,從多學科角度探尋城市形象設計的理論與方法。作為研究城市的一個新視角,城市形象的藝術建構課題成為探尋城市視覺印象以及人類感知方面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其他相關城市學科的必要補充,也是城市合理規劃的主要內容之一。

一、何為城市形象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城市建設方面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城市化進程持續加速,尤其在近十多年間,國內的大中城市普遍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改革浪潮。城市形象研究主要針對目前所普遍存在的兩個方面問題而提出:一是城市形象的趨同現象問題;二是城市形象的現代化標準問題。正如我們所能覺察到的,目前的國內城市處在疾速擴張和大規模建設的過程中,這引發了大量的問題:諸如城市由于規模過大帶來的人口壓力和交通擁堵,以及盲目地拆毀歷史建筑建設現代標準化住宅,導致大部分城市的形象趨同(圖2)。而形象趨同問題在人們逐漸意識到提升城市的環境品質和品牌形象的情況下,成為了關注的焦點。與此同時,城市形象趨同現象也存在著某種必然性。互聯網等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國內城市面臨著國際化浪潮的極大沖擊,在拉近了我們與世界距離的同時,也必然將西方的城市標準和形象特征引入到我們對于城市的詮釋中。如何在新形勢下提高城市的品質和質量,使傳統城市形態得到傳承和發展,這也成為了擺在目前設計工作者面前的新課題。此外,何為現代化城市?它的標準又是什么?在城市形象的體現上,現在往往存在著這樣的誤區:普遍將西方現代主義的城市形態作為現代化城市的標準。規整寬闊的道路、玻璃幕墻“方盒子”建筑、空曠的廣場與大面積草坪,這被認為是城市賴以發展和與國際接軌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然而,反觀西方所謂代表著現代化極高水平的城市,常常是豐富多樣的歷史與現代并置的,甚至是有些更為偏重傳統文脈的繼承與延續(圖3)。從城市形象的角度,我們也不難看出,現代主義強調功能性的探索與當代社會的多元化特征已不相協調,有必要提出更為有效的、多樣統一的城市形象設計研究課題。城市形象研究作為城市課題的重要組成部分,即是針對城市中可感知的物質形態元素及其內涵進行探討的重要理論。城市形象是城市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表象反映,可以將城市形象定義為:“城市中事物的表象特征和外部形態特點,包括了城市一切復雜多變的表象特征,以及透過這些表象所能感受到的特定精神內涵。它所涵蓋的內容相當廣泛,既是代表著具體實在的物質文化內容,又是城市精神文化的反映。”現在,我們在城市課題的研究中普遍還存在著這樣的問題:始終貫徹以科學手段來解決現有問題的原則,過分強調功能主導的作用,造成面對圖紙、脫離實際的研究方式,這些方式顯得過于理性和生硬。此外,在解決形象秩序的混亂方面,卻總是找不到有效的措施,對建立城市的形象特色也毫無辦法可尋。城市形象建設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也是一個藝術問題(圖4)。試想,我們怎能完全讓數據合理但視覺丑陋的城市空間煎熬著我們的審美承受力啊?在這里,探尋城市形象的藝術審美特征和建立和諧的視覺秩序原則才是展現城市形象美的重要手段。城市形象研究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利用城市形象元素及其組合關系的歷史與現狀研究,可建立城市獨特的外部形象特征,展現地域風貌和城市的個性魅力;②基于城市傳統符號語言的繼承和發展,使新建區域取得與城市文脈的和諧統一;③在不同的區域為城市建立一套視覺秩序原則,創造多樣有序的城市形象特征。當前,從某種意義上說,建構城市鮮明獨特的視覺印象和形象特色變得尤為重要和突出。對現代城市形態進行系統的研究在西方于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已經開始,然而在我國尚處在啟蒙階段。如何使城市形象在繼承傳統文脈的基礎上,拓展現代城市風貌?如何使城市形象建立在傳統理性分析之上,展開多樣化的藝術特征?在建立城市特有的形象體系中,如何兼顧居民的現代生活需求和審美需求?這一切關于城市形象問題的深入探討,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和實踐中作進一步分析和研究。

二、城市形象之藝術視角

“唯一可操作的規則是相信你的眼睛而不是一紙清單。(城市的)總體設計依然是一種藝術,不是由各部分組合而成的科學。——凱文•林奇(KevinLynch)城市形象是以探討城市內部可辨析的形態元素及其內涵為主要內容的城市研究課題,它是通過物質形態塑造建立城市視覺形象體系的。由于城市形象設計主要是對城市中各種形態元素的協調處理和合理安排,所以,可以將城市形象建構視為一門城市空間中的造型藝術。早在19世紀末就有學者卡米諾•西特(CamilloSitte)從城市形態的角度提出了“城市建設藝術”(TheArtofBuildingCities)的理論,主張在城市設計中不僅要追求功能合理,還要遵循藝術原則。他從一個建筑師的角度對于古典城市的具體形態特征做了較為全面的剖析,這種城市形態秩序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為早期成功的現代城市形象建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現在再來復述他的這些僅從形態角度分析城市形象的觀點未免有些過時,但是城市形象建設仍然不單單是一個技術和方法問題,而更多地表現為一件巨型的藝術作品。在《不列顛百科全書》中將城市設計概括為“對城市環境形態所作的各種合理處理和藝術安排”。2在這里,建造科學合理的城市空間環境與具有整體藝術風貌同樣重要,功能與形象的兼顧往往是城市形象設計成敗的關鍵。將城市的藝術建構作為合理規劃的補充,在這個倡導以科學為主導的年代里,于設計之初便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使其與強調城市的功能性原則共同成為構建城市和諧形態的重要手段。在城市形象藝術的建構中,應把握好整體與局部以及局部與局部之間的關系,使不同元素的空間尺度、材質肌理、形態變化以及色彩搭配形成一種和諧的關系,既有對比,又有統一,在盡量創造出的豐富變化中尋求一種整體的平衡(圖5)。將城市與藝術相聯系,總是讓人回憶起古典城市的面貌。在極其漫長的城市建設歷程中,古典城市往往依賴于長期的自然生長形成城市格局和形象特征,不斷變化的空間中利用了大量的雕塑作品和裝飾細節展現出一幅幅生動的藝術畫面。這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城市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古典雕塑與城市空間的結合、不同空間層次的展開和變化、建筑細部的雕飾,這一切使得城市外部形象既具有變化豐富且布局合理的空間格局,又充滿濃厚的藝術特質(圖6、7)。即使是在以嚴謹的等級觀念作為空間結構布局依據的中國傳統城市中,仍然能夠感受到某種特有的藝術氣質(圖8)。究其原因,可以認為這與城市中建筑等形象元素的細部特征以及透過空間等外部形象所傳遞出的深層文化內涵密切相關。面對現代城市的建設,雖然與古典城市相比具有更為快速和多元的特點,但仍然可以反映出某種藝術潛質。人類的審美取向在長期演進過程中也產生了較大的變化,從欣賞古典寫實風格逐漸過渡到對于抽象元素等多元風格的理解和鑒賞,因此完全沿襲古典城市藝術的傳統已經不能符合時展的潮流。那么,如何在現代城市的標準化建設中,仍然延續和發展傳統城市形象藝術的豐富感受呢?對于這一問題的回答,我們只能留待今后在城市更新實踐中作更進一步的探討。但是有一點可以明確,單靠增加藝術品的數量還遠遠不夠,我們更加期待一個充滿完美細節、講求藝術質量、多樣統一、整體且精致的城市空間。城市形象藝術的建構正在于對市整體與局部和局部與局部之間的關系以及不同形象元素特征進行的協調處理和藝術創造,并以此建立起城市特有的形象體系和審美感受。

三、城市形象的美感建構

從古至今,人們對于美的追求從未停止過。從藝術作品到工程設計,再到環境空間營造,人類無時無刻不在為自己的物質和精神生活增添美的享受(圖9、10)。在城市建造的過程中,我們也逐漸意識到,僅僅依靠合理地解決居民的簡單生活需求,在現代城市中已遠遠不夠,人們還需要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品質和美的城市環境。如前所述,城市形象研究是在城市空間中的一門造型藝術。作為城市建設的藝術,它必然與成功藝術作品的創建存在著某種內在的聯系,尤其表現在對美的建構上,這種聯系則更為突出。不僅表現在對美的形式的理性探尋上,也存在于事物美感的直觀把握中。后者有別于科學的推理和判斷,而更加依靠藝術家的敏銳眼光和審美鑒賞力。甚至有的無法用邏輯分析方式來進行解釋,它常常依賴于一種藝術直覺。正是在于這兩種理性與感性的相互交織,構成了城市形象的美感建構原則。“美學”一詞源自希臘文aisthesis,意指感覺認知,最早由德國哲學家鮑姆嘉通于18世紀中期提出,是用來強調藝術經驗是人類認知自然和藝術作品的媒介。其主要內容包括探討美的本質與特征、美的創造的一般規律以及人的審美感受三個方面的內容。在關于美學的眾多理論研究中,普遍存在著“哲學的美學”和“科學的美學”之間的差別。美學所包含的內容相當廣泛,不同的理論家對美學有著不同的定義。我們可以將美學的定義簡要歸納為:“美學是對直接經驗及其對象的研究。作為一門專門科學,或是從外部觀察它,概念性地進行描述;或是從內部感覺它,直觀地予以報道。”3由此可見,美學包含了外部觀察和內部感受兩個層面的內容,它是外部形象和內在意蘊的統一體。對于城市形象的美感建構來說,與美學中如何創造美的一般規律緊密相關。美感,正如前人所言,“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4,具有某種規律性或共同性。通常可以認為,城市形象美的創建主要包含內容和外在形式兩個方面的統一。

1.城市形象美的內容如何展現城市形象中的豐富內容,也成為表現其藝術內涵的重要手段。在城市形象美的創造中,所傳達出的內容和意蘊是城市形象建構的核心,也是體現城市中“美的理想”的更深層次內涵的關鍵所在。城市形象包含了外在形式和內在精神內涵兩個要素。把一種情致和內涵通過實在的事物表現出來,并賦以強有力的個性特色,才能達到真正的城市藝術面貌(圖11)。在城市形象的藝術建構中,不應簡單地將某些理性概念和內容加上形象的外衣,而恰恰是應該將形式表現趨向于某種非確定的、潛在的內涵和意蘊,表達出深層的思想內容。這種強調內在意蘊和感情抒發重要性的理念,在東方人的美學觀里面,一直是十分推崇和竭力倡導的。“言有盡而意無窮”“意在筆先,神余言外”,這些都流露出傳統藝術創作對于內容的關注。可以看出,在中國傳統藝術作品的創作中,更為重視對于內在情感和“美的理想”的抒發與表現,將藝術作品所能傳達出的精神意蘊上升一種更高層次的藝術標準,在表象形式中,細細品味其中暗藏的神韻和氣質,使之成為美感建構的精髓。

2.城市形象美的外在形式如前所述,城市形象的內容層面在城市建設中居于重要地位,它是體現不同城市內在精神氣質的主導元素。但是,即使是再豐富的內涵和意蘊,也仍然需要通過具象或抽象的外在形式展現出來,使形式與內容相統一。因此,論及城市形象的美感建構離不開對于外在形式因素之間相互關系的研究。城市外在美感的體現,主要依賴于具體物質形態之間的相互關系的表達。城市藝術形象體系也反映在各構成要素之間的尺度關系、色彩系統、材質屬性、形態類型以及人的感受等方面(圖12)。可以將形式與形式之間的相互關系看作城市中構成外在形式美的主要因素。在探尋形式美的法則中,我們把形式之間的協調關系總結為:節奏韻律、對稱均衡、比例勻致、多樣統一。此外,城市形態總是與它所處的環境密切相關,英國城市規劃學家吉伯德(FrederickGibberd)曾經將城市與其所處環境的良好關系歸納為:萃取、依從、延伸、幾何形對比和強調。并指出,城市美的特征表現為與自然條件相呼應以及城市的文雅特征。

城市形象可以通過與周邊自然環境的協調、對比以及強調等處理手段,達到城市與自然環境的和諧關系(圖13)。這種和諧關系是體現城市美的基本需要,也是展現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總體而言,形式和內容不可能孤立存在,它們常常表現為一種統一的關系。如果找到了一種展現城市文化內涵的深刻內容,且有適合的、輪廓鮮明的形式表現出來,那么可以說,在兩者之間就取得了某種一致性(圖14)。在城市外部形象的創造中,各構成元素之間如何通過視覺上的統一與變化建構起一種和諧的美感,并與其內容相適應,將會成為展現城市形象美的重要途徑。

四、塑造藝術化的城市形象:以奧運景觀雕塑方案設計為例

未來的城市建設具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預知性,我們無法為其設定一條明確的發展路線。在城市不斷遇到的復雜問題中,我們逐漸認清,多學科結合將會對未來城市的研究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原先小規模的城市不斷地向“巨型城市”演進,其規模不斷擴大,人口已接近城市所能承受的極限。此外,信息時代的到來也使得原有城市格局和鄰里模式經歷著重要的變革。西班牙學者卡斯特(ManuelCastells)曾將現代城市命名為“流動空間”,指出:“未來的主導趨勢是邁向網絡化的、無歷史的流動空間,它意欲將其邏輯強加在分散的、片段化的場所里,讓這些地方之間的關聯逐漸喪失,越來越無法分享文化規則。”

當前,城市的更新速度已無法和傳統城市依靠自然生長的狀態相比較,我們必須為其制定出明確的發展計劃和改造目標。在傳統城市的發展演變中,主要依賴漫長的城市的自身變化,呈現出豐富多樣的特征,它們往往歷經了漫長的建設過程才形成城市鮮明的特色,在長期的發展演進過程中,城市更新在小規模的局部區域有機地展開,并力求與原有環境相協調。只有經過這樣極為審慎、細致、循序漸進的改造過程,才能構成古典城市獨特的魅力。然而,現代城市更新過程則截然不同,要在短時期內建立現代城市的形象體系,并符合城市功能的需求,體現出多樣性活力,確非易事。城市在經歷過盲目的建設過程中所形成的諸多現實問題,也很難完全擺脫。因此,現代城市形象研究面臨著眾多的問題和挑戰,日益惡化的城市環境也將會為城市形象的塑造帶來巨大的困難,此外除了單純的表象問題之外更有內在矛盾根源值得更加深入地去研究。依據上述內容可以看出,城市形象研究必然要與其他學科緊密結合,不斷總結和驗證形象改造的缺失,為進一步的藝術建構奠定基礎。以筆者所參與的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之民族大道的標志性雕塑設計方案為例,該設計從城市形象更新的角度,對城市環境中雕塑作品的概念作了新的闡釋。位于北四環路南側的民族大道是奧運景觀規劃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北京城傳統中軸線的延伸,它由南至北將原有的熊貓環島和奧林匹克公園串聯起來,形成集步行、休閑與行車觀覽于一體的重要城市節點(圖15)。

在這一南北長近1公里、東西寬約70m的狹長空間中,單體標志性雕塑的設置顯然已經不能滿足如此龐大開放空間的需求,應由內容更為寬泛、與空間結合緊密的公共藝術作品取而代之,使步行觀覽者以及驅車經過的駕駛者均能留下深刻的視覺意象。基于這一主題,筆者經過反復的推敲與嘗試,最終決定以象征五十六個民族的彩色圖騰柱來充實整個空間,色彩靚麗且造型簡潔的柱式結構,在南北走向的民族大道空間中序列展開,形成時而靠攏、時而分散的不同圍合空間,這一創意理念一改傳統的城市雕塑模式,以具有某種建筑特征以及超強紀念性的抽象表現形式來豐富所處狹長空間的單調與乏味,通過藝術化處理手段樹立了區域的城市形象特色(圖16、17)。變化多樣的色彩也成為點綴奧運景觀環境的一道閃亮的風景線,五十六根圖騰柱的色彩取自各民族不同的傳統服飾圖樣,每根立柱由上至下運用抽象概括的手段組成了一整套民族特色裝飾,其顏色組合的多樣性特征也表達了中華民族極為豐富的人文景觀。如何既能滿足步行參觀者的視覺要求,又能適應駕車快速經過時人們對事物的感知方式,也是解決民族大道雕塑設計一個主要難點。造型簡潔的柱式組合并配以鮮亮的色彩,其優點也正是在于:不僅可以對步行穿越其間的觀覽者通過排列組合上的轉換產生視覺體驗的變化,而且更為重要的會給快速經過的人群產生較強的感知印象(圖18、19)。為完善近距離觀察時藝術作品的可讀性,在立柱的基座處以不同民族文字和圖形加以裝飾。試想來自不同民族的參觀者若能在此匯聚,通過抽象色彩的聯想和自身民族符號或文字的找尋,不但能激發源自內心的民族自豪感,也的確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在這里,將城市雕塑概念所進行的拓展,使得城市空間中的藝術作品逐漸轉向與所處環境特征相結合,不斷增強其公共性和參與性,積極面向城市形象未來的發展。此外,怎樣能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和環保技術,借助太陽能等新型能源,促進城市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也一直是設計中考慮的重要因素,通過更進一步的研究和與專業人士相配合,結合多門類的知識,變單體雕塑作品展示為不斷適應城市發展的公共藝術空間。

由此可見,我們在城市更新中要認識到,城市是在不斷變化和發展的,城市形象也隨之產生豐富的變化。在城市形象研究中必然要結合更多的科技手段和人類在改造過程中自身形成的建設經驗,依據城市建設藝術原則,展開對城市形象設計的多學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