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藝術構思平面構成理論應用

時間:2022-06-27 10:17:49

導語:環境藝術構思平面構成理論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環境藝術構思平面構成理論應用

構成作為現代設計的理念是在德國包豪斯學院的設計教育中確立的。包豪斯設計體系對美學、心理學、工程學、材料學都進行了科學的研究,他們認為藝術可以用科學的方式分解成基本元素:點、線、面以及空間、色彩,它尋求的是形態之間的組合關系,使藝術脫離了傳統的裝飾手段,從而充分運用現代構成抽象地表現客觀世界。這種風格和理論對構成教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發展到現在包豪斯設計教育思想仍影響著當今世界設計的發展。

50年代初,包豪斯的設計體系在世界各國設計界和工業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70年代末,中國的藝術院校對傳統的圖案教學及四大變化{色彩變化、花卉變化、風景變化、人物變化},進行了調整充分的肯定了包豪斯的教育體系,開設了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作為藝術院校的設計基礎教程。基礎構成設計包括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三部分的內容。其基本視覺元素都強調事物存在的形態由點、線、面、體等元素組成。在藝術創作中講求處理好個元素之間的關系,把握形式美感,所以,要想創作好的作品就需要我們綜合各方面的審美判斷能力。其中,平面構成形態要素主要包括造型要素和形式要素。平面構成構筑于現代科技美學基礎之上,它綜合了現代物理學、光學、數學、心理學、美學等諸多領域的成就,帶來新鮮的觀念要素,并且它已成功應用于藝術設計諸多領域,不能不成為現代藝術設計基礎的必經的途徑。

1點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

環境藝術設計中室內的地板、墻面、吊頂,室外的廣場、綠地等都可以視為平面構成中的結構平面。而室內空間環境中的,家具、裝飾品、燈具等都可以被視為平面構成中的“點”形態;室外空間中的樹木、山石、雕塑、亭臺等也可被視為平面構成中的“點”形態。根據點的構成原理我們可以運用不同大小、疏密的點混合排列,可以成為散點式的構成形式;將大小一致的點按一定的方向進行有規律的排列,給人的視覺留下一種由點的移動而產生線化的感覺;以由大到小的點按一定的軌跡、方向進行變化,使之產生一種優美的韻律感;把點以大小不同的形式,進行有序的排列,產生點的面化感覺;將大小一致的點以相對的方向,逐漸重合,產生微妙的動態視覺。充分把平面構成的點構成原理應用到環境藝術設計中。

2線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

室內空間環境中,線的表現形式極為豐富。一般常見的有實線,是實體形態形成的,如家具、門窗、柱梁等;虛線是實體中的空間線,即實體間的縫隙、實體中凹入的部分,如墻角線、窗型線等;輪廓線是體、面的外緣相互交接而形成的線,表現在事物使我外在形象上。室內的線可分為功能線和裝飾劃分線,功能線承擔著具體的功能,因要求的不同形成或水平、垂直、傾斜的線型;裝飾劃分線將面劃分為若干部分,使整體出現新的變化圖形。面化的線、疏密變化的線、透視空間的線、虛實空間的視覺效果錯覺化的線、立體化的線、不規則的線都可以在室內設計過程中加以運用從而突出不同的設計風格。在室外空間環境中,有相對長度和方向的道路、長廊、圍墻、欄桿、溪流、駁岸、曲橋等都可視為線。線最善于表現動和靜,直線表現靜,曲線表現動,曲折線則有不安定的感覺。直線具有男性的特點,有力度、穩定、剛毅,通常被運用于主題相對嚴肅的規矩式園林景觀中,如紀念性公園、城市中心具有集會功能的園林等。曲線富有女性化的特征,具有豐滿、柔軟、優雅、渾然之感。幾何曲線具有對稱和秩序的、規整的美,常被使用在以娛樂、游憩為主的悠閑景觀中。

3面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

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面有兩種作用:一是作為體的表面表現體的形態;另一種是作為片狀形態獨立出現。屋面、墻面、地面是限定空間的主要要素,但它依附于建筑體的表面存在;室外環境中的湖面、廣場、草坪等則以片狀獨立存在。面的形狀、大小、封閉方式直接影響著由它限定的空間的特性。面的造型還可采用挖空、劃分、互相穿插、重疊等構成方法,變換空間的造型特點。在環境藝術設計中,按照美的形式法則和基本原理將功能要求、材料使用、工藝流程、藝術風格、裝飾造價與預算等各種綜合因素描繪在平面初步方案圖紙上。在進行空間的平面布局時起著指導性的作用,從平面構成的角度分析空間的序列設計,可發現使空間組織合理有序的內在的規律性,也可以從宏觀上使把握空間規劃的方法。所運用的形式美的基本法則有重復、和諧、對比、對稱、平衡、比例、重心、節奏和韻律等。平面構成中的點線面原理在環境藝術設計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初涉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應加強對平面構成的重視;對于教授藝術設計專業的專職教師們也應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平面基礎構成在環境藝術設計領域的應用。

構成基礎教學應不斷創新,以適應環境藝術設計領域日新月異的變化與發展,是這一基礎學科不斷發揮出其應用的作用,不能是這一基礎教育浮于表面脫離設計的實質領域,應使其更好的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這也需要廣大師生的共同努力,在此僅以一名多年從事基礎教學的老師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也希望同仁多提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