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藝術發展和再借鑒
時間:2022-07-04 04:23:22
導語:動畫藝術發展和再借鑒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審視目前中國動畫片的創作與制作,我們可以將其全程比喻為一條魚:魚頭為前期創作(包括劇本、導演、美術設計、畫面分鏡頭臺本等),魚身為中期制作(包括設計稿繪制、原動畫繪制、背景繪制等),魚尾為后期制作(包括描線上色、音樂、對白、音效、剪輯、合成等)。我國動畫創作的發展現狀猶如中間粗兩頭細的魚一樣,中期制作已經與國際水準接軌,而前期創作和后期制作環節薄弱,這已嚴重影響了我國動畫片的品質,阻礙我國動畫片順利進入國際市場。本文就國產動畫藝術的發展方向做一些探索性研究。
一、劇本和導演
說到中國動畫的創作與發展現狀的時候,總有一個問題會被擺上桌面來,那就是動畫劇本貧瘠的問題。中國動畫要發展,首先要突破的瓶頸就是劇本。劇本,是一劇之本。而在近些年的國產動畫創作中,劇本的作用被漠視,劇本在文學性方面存在不少缺陷,文學性不高給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提高劇本的文學性和文學價值,是研究并掌握動畫藝術規律的一個重要方面,創作文學性較強、文學價值較高的動畫劇本,是我們要努力的目標。動畫表現形式的獨特性,決定了在劇本階段編劇就要去思考創作方向、把握創作思路:如何創作出更適于動畫表現的內容,把動畫特有的味道和表現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在故事整體構思、人物形象塑造、細節設計等方面,動畫劇本都有獨特的創作規律,不了解這些特殊性,就很難創作出優秀的動畫劇本。努力挖掘、培養動畫劇本創作人才是提高動畫劇本質量的有效途徑。另外,我國的不少動畫作品影視感不足,缺少視覺震撼力。究其原因:動畫的電影語言薄弱,而這與動畫創作人員的結構是有密切關系的———目前我國動畫創作者許多是“美術行伍出身”,容易偏重于美術,使得美術思維大大勝于動畫電影思維。動畫是電影的一個重要分支,它要遵循電影的創作規律,納入電影語言,講究蒙太奇,它與其他電影片種的根本區別只不過是它用非真人的“演員”來表演而已。影視感不足已成為影響我國動畫與日美動畫相抗衡的絆腳石。作為動畫創作者,在創作中除了要研究美術要素以外,還必須研究電影的總的特點,也就是動畫片與真人影片共同的特點。如果不使電影思維在動畫創作中居于主導的地位,那么動畫藝術就變成了美術的“動畫化”。因此,加強動畫創作人員的電影思維是提高中國動畫片質量的當務之急。筆者提出建議:第一,專業作家和編劇參與動畫片的創作,增加動畫故事本身的“厚重的色彩和磅礴的氣勢”,使之具有更強的思想性和文學性,成為緊跟時代步伐、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的視聽藝術。第二,讓有經驗、有實力的影視導演與動畫專業人員合作,以增加我國動畫片的影視元素,盡快縮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距離。第三,重視動畫后備力量的綜合培訓和開發,特別是從專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抓起,從根本上解決起點低、動畫編導青黃不接、缺位斷檔等問題。
二、深入挖掘傳統文化
各種先進的動畫技術,世界各國不難互通有無,但動畫藝術中對于民族傳統文化的挖掘與再現是其他國家無法炮制和模仿的。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異彩紛呈的民間藝術,成為指導我國動畫創作的一本“寶典”,為創作“民族動畫”提供了重要參考。“中國學派”的輝煌早已驗證了越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動畫作品,越是具有藝術魅力與國際競爭力。
(一)傳統題材
我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造就了無數令人如癡如醉的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諸多文學名家也寫就了無數的鴻篇巨制以及由各界杰出人士譜寫的人生傳奇等,這些都可以成為我國動畫重要的創作源泉。然而我國動畫在盲目地跟從、對民族文化的漠視下使得其在各國特色動畫的映襯下顯得蒼白無力、嚼之無味。汲取了中國文化的“外籍”動畫《木蘭》《功夫熊貓》的成功讓中國動畫人感到尷尬和悲哀,當我們的國寶熊貓的形象融入中國功夫這一寶貴的中國文化遺產被冠以外國的名號時,我想我們的動畫人應該徹底清醒了。為什么外國人對我們國家的文化有如此精到的研究并取得巨大成功,而我們自己卻無視家中的瑰寶,一味盲目模仿日、美,最終搞得不倫不類,“國味”不足,“雜味”有余的國產動畫已無法滿足中國觀眾對動畫藝術的欣賞需求,只有真正有民族特色的動畫作品才能打動觀眾的心,久違的“完全中國式的動畫片”再也不能僅僅存在于人們的追憶中。在對傳統文化進行挖掘運用的時候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傳統題材都適合拍成動畫片,也不是所有的題材都適合于某一時間拍攝。這就要求動畫創作者有一雙“慧眼”,具備敏銳的鑒別能力,根據動畫藝術的特性,結合時代特點、觀眾的欣賞心理和習慣以及市場的需求等篩選出合適的題材加以改編、利用,最終創作出民族味十足的中國動畫。
(二)民族化的動畫形象
題材是動畫片的根基,而動畫形象是穩固這一根基的重要指標,其演繹故事、闡釋內涵,可以說動畫形象的好與壞是一部動畫作品成敗的關鍵。民族化、本土化動畫形象的塑造是民族動畫的必要條件,是我國動畫與他國動畫相媲美的重要砝碼。文化原創、藝術原創是動畫形象的靈魂。而目前國內純粹原創、具有濃郁文化特色的動畫形象很少,落后于日、美等動畫大國,也不符合時代的要求。我們的動畫創作團隊要潛心鉆研劇本,領會精神內涵,把握角色特征,熟練造型方法,深諳創作技巧,當然也可以吸取國外創作的得力做法,為我所用,創作出我們獨有的“中國動畫明星”。中國動畫尚處于發展階段,理論體系及教學體系尚不完善,同時又面臨日本、歐美動畫的強大沖擊,在這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關鍵時期,認識上的局限必定會導致動畫創作的盲目性,因此我們應該明確:
(1)客觀地看待“發揚傳統”。客觀的觀點指既不能全盤否定傳統文化、藝術的價值又不能重復和走老路,而應該以主動的創造精神從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汲取營養,從而創作出與當今社會審美發展意識相呼應的動畫作品。
(2)“世界藝術一體化”是當今強勢文化的口號。中國動畫如果失去了民族性特征也就必定會失去在國際動畫界的話語權地位,也就無從談及交流與互補。確切地說,“世界藝術一體化”所帶來的是一種技術的共享,通過這種手段表達的是各國對于藝術的不同態度和不同的觀察角度,一味模仿而缺乏“原創”精神是沒有意義的。
三、加強個性化的發展
(一)主題個性化
主題雷同、低水平重復是中國動畫創作的一大弊病。問題的出現,除了客觀原因以外,創作者沒有真正投入生活,缺乏對生活的獨特發現和思考,恐怕是更關鍵的原因。“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這句來源于對生活現象深刻感悟的諺語,成為《三個和尚》的創作主題,影片恰到好處的闡釋,深刻地揭示了民族心理中卑瑣的一面,顯示了動畫藝術的魅力。《超級肥皂》將人云亦云、缺乏個性的集體無理性的大眾心理,提煉為眾人爭相購買衣服、一洗即白的肥皂這一簡練情節,可謂一語中地。從這幾個成功的例證,我們可以窺見生活發現與主題個性化的關系。生活是多層面的,不同的人對生活與人生有不同的感悟,動畫創作者應該與所有的藝術創作者一樣,熱愛生活,觀察體味生活,培養對生活、對社會敏銳的洞察力,將對生活各異的感悟體現在動畫主題創作中,這也就形成了主題的個性化。動畫短片是最能發揮藝術家個性、展現其獨特藝術風格的動畫片類型,其是動畫片的一個重要種類,動畫藝術家應積極發揮創造力,創作出更多優秀作品,為我們的動畫發展增光添彩。
(二)造型語言個性化
縱觀中國動畫的造型語言,可謂五彩斑斕:繪畫形式有素描、蠟筆、水彩、油畫、漫畫、兒童畫、巖畫、壁畫等,水墨畫更是成就了我國獨樹一幟的片種———水墨動畫。還有民間藝術也是我國動畫造型的重要構成部分,如剪紙、皮影、折紙等等。現在我們放眼世界動畫,會發現不少造型語言是我們鮮有嘗試的或是未曾嘗試的,主要表現在材料的運用上,比如玻璃、塑料、紙、布、橡膠、泥、金屬、動物的皮毛、植物的莖葉等各種新穎的、形式各異的材料和手法都在動畫創作中有所體現。在日新月異的世界動畫面前,我國動畫的造型語言顯得故步自封了。今天,藝術形式重新成為動畫人們強調的主題,為了緊跟世界動畫步伐,我們需要將精力重新放到發展風格樣式(傳統的、現代的)和材料運用上來,并加大動畫短片的創作,最大限度地營造作品生動活潑的個性化色彩,這都是我們所期盼的。
四、聲優的體制
聲優,即配音演員。好的配音,對于一部動畫作品而言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主題思想的表達,故事情節的展開,人物性格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配音來完成的,而決定配音優劣的就是聲優了。
日本動畫廣受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其獨特而有個性的人物角色,而這離不開角色成功的配音,甚至有的動畫以聲優作為賣點。日本的聲優體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據了解,日本的聲優在正式從事配音工作之前,大多都先在聲優養成學校深造,學校的訓練課程十分龐雜,學念劇本、練習肺活量和做變聲練習等等。我國目前還沒有專業聲優培養學校,也沒有聲優專業,國內動畫的聲優很多是播音專業出身,或是由影視演員甚至是由毫不相關行業的人員來充當,由于沒有經過專門訓練,真正好的聲優鳳毛麟角,而聲優配音水平的高低,影片配音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到動畫的觀賞性與娛樂性。所以國家有關部門應重視動畫聲優人才的挖掘與培養,使得聲優有良好的專業素質,保證國產動畫的藝術質量。
五、結語
我們現在所要做的是,既要從國外動畫中吸取精髓,更要發揚我國各門藝術之長,在編、導、做上加深自己的功力,創作出更多觀賞性、趣味性俱佳的,有文化底蘊的,能夠吸引和感染觀眾的優秀作品,重現中國動畫的風采!
- 上一篇:青少年普法教育創新經驗交流
- 下一篇:道德教育創新經驗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