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藝術文化發展趨向
時間:2022-07-24 05:19:40
導語:學校藝術文化發展趨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及政治多極化的發展,世界文化走上了多元一體化的發展道路。如何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在與“異文化”的交流過程中,繼續保持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及其繁衍發展的連續性?國民教育,尤其是高校藝術教育如何才能護衛住民族文化傳承的陣地?文化自覺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思考的空間。
一、何謂文化自覺
20世紀90年代“,全球化”與“本土化”的論爭及美國單邊主義政策在全世界的強制推行,引起了費孝通先生的深深憂思,在這種背景下,費孝通先生提出了“各美其美”、“求同存異”的“文化自覺”理論:“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舊’,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對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文化自覺是一個艱巨的過程,首先要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觸到的多種文化,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確立自己的位置,經過自主的適應,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共同建立一個有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與各種文化能和平共處,各抒所長,聯手發展的條件”。
[1]文化自覺首先是對自己的文化要有自知之明,因為文化自覺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加強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費孝通先生指出,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認識自己的歷史和傳統,認識一種文化得以延續的根和種子。但是,一種文化只有種子還不行,它還需要發展,需要開花結果才能長久地延續下去,保持其連續性。
因此,要按現代的認知和需要來詮釋自己的歷史文化。而要做到這一點,則必須向現代文化和他種文化學習。文化是社會的靈魂,是構成社會的重要成分之一,社會越發展,文化就越重要。
在充滿機遇和挑戰的2l世紀,全球文化所呈現的融合與分離并行的趨勢使世界文化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文化已成為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部分,也是國際社會交流的重要內容。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耙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有沒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一個重要尺度?!盵2]文化有本土文化與“異文化”之分。本土文化凝聚著本民族獨特的文化形態和強烈的人格精神,蘊涵了本民族的思維方式和對世界的認知方式,應在植根于本土文化的學習中培養對民族文化藝術的感悟。[3]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文化互動使得各個國家的民族文化密切相連,一個民族要想真正保持其文化的獨立性,走出一條健康的文化發展之路,只能通過對外開放來加強對外文化交流,融入到全球化大潮,吸收人類優秀文化成果,不斷地增強自己的文化競爭力。正如同志指出的:“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引起世界各種思想文化,歷史的和現實的,外來的和本土的,進步的和落后的,積極的和頹廢的,展開了相互激蕩,有吸納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爭,有滲透又有抵御。
保持和發展本民族的優良傳統,大力弘揚民族精神,積極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實現文化的與時俱進,是關系國家前途和命運的重大問題?!盵4]只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5],才能“天下大同”,才有可能在這個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確立自己的文化位置。
二、高校藝術教育的文化視角
藝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載體之一,運用藝術形式傳遞情感和思想是整個人類歷史中的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從文化的結構看,藝術處于核心地位,它可以促進人類文化的形成。西方學者巴贊曾說當一個社會或一個人同藝術結婚時,就有了文化。而當與藝術離異時,野蠻隨之來臨。魯迅先生也曾把文藝喻為引導國民精神前途的燈火。
馬爾庫塞則說藝術通過讓物化了的世界講話、唱歌甚至起舞,來同物化作斗爭。藝術教育與藝術相伴相生,自始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整個人類文化發展史,乃至人類發展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文化,尤其是藝術文化的發展和傳播離不開藝術教育。藝術教育對文化的作用,首先表現為,教育通過發現、選擇、傳遞、創造等重要手段使文化得以延續和更新。文化無論是以物或物化的形態存在,還是以人的活動形式、心理、行為方式存在,都離不開對人的培育。
教育賦予文化以生命般的活力,使古老的傳統得以以活態的形式生存下來,使文化不僅能延續,而且能更新、發展。教育溝通了人類群體的精神力量和每個個體的精神力量,教育對文化的發展具有特殊的意義。
當今社會,藝術教育在國際間文化理解與合作中同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藝術教育已成為促進國際文化理解和合作的一個重要途徑,只有借鑒于互補才能共同發展。所以,多元文化藝術教育對于人類藝術教育的發展,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都起著巨大的作用。在世界各國中,具有深厚文化傳統的國家———法國的藝術教育無疑走在了前面。他們從兒童開始,就把藝術教育作為一個生命教育的重點。在教育中充分利用其豐富的文化藝術資源,表現出一個民族對自己文化的高度自信和自尊,體現了民族文化對一個國家強大的凝聚力,是國家重視文化藝術教育的成功典范。
而中國的藝術教育觀念則在歷史進程中經歷了幾個階段的漸進。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藝術教育幾乎等同于藝術技巧教育,藝術教育以培養專業藝術人才為唯一標準,20世紀90年代的最后幾年,在全球化及多元文化的觀念沖擊下,中國的藝術教育觀念逐漸轉變,其主要標志是倡導素質教育。藝術教育開始強調文化素養的重要性與迫切性。我國《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01-2010年)》對我國普通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目前的主要任務做了明確的規定,即通過藝術課程和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文化藝術活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由此可見,在我國高校藝術教育實施過程中,必須面向全體大學生,而同時又必須自始至終貫穿中華民族文化精神。
這樣,既可以讓大學生提高其文化藝術的修養,增強他們的人格力量,又能使他們自覺地感知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獨特魅力,建立起強烈的民族自信心,達到傳承中華文化的目的。周星教授指出,當前的藝術教育已經不是過去意義的技巧教育,而應當包括對藝術教育體系中的學校藝術教育、社區藝術文化教育和社會藝術文化教育等多重層面,這說明學校藝術教育應該放在大社會的藝術教育基礎上來認識。
在國力逐步增強、走向小康社會的進程中,藝術文化在社會發展中應有的地位也得到重視;同時,藝術自身在逐步超越簡單功利工具而向文化素養培養進程中更為自覺。作為教學與科研并重的文化機構,高等學府在傳承中華文明的同時,還需要對其進行創新性研究,推動其發展。王冀生先生曾指出,從大學文化本質觀來看,大學的本質是一種功能獨特的文化機構。準確地說,是一種與社會的經濟和政治機構既相互聯系又鼎足而立的傳承、研究、融合和創新高深學術的高等學府……從大學文化使命觀來看,現在有一種新的觀點認為,在當代,大學正在全面承擔著時代賦予的重大文化使命,大學不僅服務于當前的現實社會,而且應當面向未來、引領社會前進,承擔起更為獨特的、影響更為深遠的文化引領的重大使命,始終輻射、影響和引領社會文化的更新和發展。[6]這就要求高校藝術教育在傳承民族文化的同時,需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對傳統文化進行新的闡釋,以推動民族文化的連續性發展。
三、文化自覺中的高校藝術教育
隨著經濟全球化及政治多極化帶來的文化多元化趨勢的發展,傳統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強烈沖擊,面臨著斷代的危險,人們普遍產生了民族認同危機。高校藝術教育作為護衛民族文化傳承的手段,只有走文化自覺之路,才能更好地發揮其作用。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優化師資結構教師是學校教育職能的主要實施者,承擔著培養人才的重大使命。高校藝術教育要想完成傳承文化、培養人才的使命,首先需要加強藝術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一方面,加強師德建設,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大力開展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師德水平;激勵教師在不斷提高自身專業水平及科研能力同時,加強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鉆研。另一方面,加快高校藝術教師師資隊伍優化調整。高校藝術教育專業教師缺乏,通過選拔優秀畢業生、聘請藝術家及民間藝人入課堂等方式,拓寬藝術教育專業人才引進渠道及機制。
2.深入挖掘傳統民族文化資源,運用多種表現手法及形式,積極推廣民族文化,提升民族文化的地位,奠定中華民族身份認同的基礎一個民族之所以能夠生存發展,除了物質因素以外,更主要的是因為它有著優秀的文化傳統。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豐富多彩、博大精深,不僅有著系統完備的專業學科知識,更有著眾多的地方性知識。因此,高校藝術教育在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時,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傳統,在其課程設置中開設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必修課程和各種增強人文素質修養的選修課程,如中國音樂鑒賞、經典名著導讀等;在各學科教學中,結合傳統文化知識進行傳授,大學語文中賞析唐詩宋詞,音樂課中欣賞民樂、民歌等,美術課學習中國畫、書法等藝術門類,體育課舞弄中國武術等,讓學生在學習各種專業知識的同時,自覺不自覺地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組織各種各樣以傳統文化為內容的校園文化活動,如歌詠比賽、詩詞朗誦、征文演講、講座、知識競賽等,營造具有濃厚傳統文化氣息的校園氛圍;充分利用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開展形式多樣的傳統文化教育主題活動。通過多種方式,使學生在更大層面上接觸與了解傳統文化,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與愛好,更好地建立并堅定廣大學子的民族身份認同,增強其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
3.了解并引進“異文化”,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對比分析,在欣賞異文化的過程中,反觀本土文化經濟全球化步伐的推進,勢必造成文化上的沖突與融合。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各民族文化交往的空間日益廣闊,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與廣度。面對“異文化”帶來的沖擊,閉關自守固然是行不通的,但對異文化不加理睬與研究更加不行。要以開放的姿態迎接“異文化”的挑戰。高校藝術教育在備戰的過程中,一方面需要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地去了解和接受“異文化”,又要鼓勵學生主動地對“異文化”與本土文化進行對比分析,在鉆研“異文化”結構及其發展史過程中,反觀本土文化,了解本土文化的優點及不足,在完善本土文化過程中,加強對本土文化的認識與理解。
4.結合文化、娛樂、傳媒事業的新發展,運用先進的科學知識,傳播與發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綿延數千年,與其他民族文化傳統相比,其恢宏博大、海納百川的特色無與倫比,堪稱為世界史上“連續性文化”的典范,相比那些時有中斷的“突破性文化”傳統,如蘇美爾文化由巴比倫、希臘、羅馬跳躍式地演化成的現代西方文化傳統,迥然有別。中華民族文化在其自身的演變過程中,經歷了變化與適應,文化內部有著強大的生命力,而且有著多樣的形式和其他許多文化不能比擬的文化容量。但是,隨著經濟社會及信息時代的深入發展,尤其是隨著數碼技術及傳媒業、文化產業及娛樂業的發展,傳播方式及手段不斷更新與變遷,從而帶來了文化上的變遷。高校藝術教育研究需要結合時展帶來的各個方面因素,推進民族傳統文化新的發展。
我們要學會欣賞多樣性的存在,要為多元文化中高校藝術教育作用的發揮而努力,通過高校藝術教育認同自身文化。而既關注自身文化,又關注“異文化”是認同自身文化的切實有效途徑。高校藝術教育在文化自覺的道路上,既要培養學生的國際意識和對“異文化”的理解,又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本土意識,使他們既能成為外來文化的吸收者,又能成為本土藝術文化價值的繼承與弘揚者。
- 上一篇:工商局干部培訓工作思路
- 下一篇:工商局法制教育工作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