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因素對藝術品的影響綜述

時間:2022-10-13 11:10:49

導語:經濟因素對藝術品的影響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因素對藝術品的影響綜述

作者:李振單位:天津財經大學藝術學院

藝術品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產生的,伴隨著明末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中國藝術品市場也興旺發展起來。在旺盛的市場需求的刺激下,作為中國民俗藝術消費品的年畫得到迅猛發展。天津楊柳青作為我國古代年畫的原產地之一,其木版年畫的藝術語言深受蘇州桃花塢等全國其他地區年畫的影響,但是,楊柳青年畫無論是題材選擇、描繪樣式還是生產工藝等,完全是適應市場的需求的結果。

一、市場需求是年畫生產的主因

年畫始于古代的門神畫,是中華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種民俗藝術品,門神主要貼于傳統建筑大門的門板兩側,主要有“驅鬼辟邪”和“祈福迎祥”兩類門神,包括捉鬼門神、武將門神、祈福門神等等。春節貼年畫成為一項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①清代李光庭在道光年間《鄉言解頤》一書中,談到春節貼楊柳青年畫時說“:掃舍之后,便貼年畫,稚子之戲耳。然如《孝順圖》、《莊稼忙》,令小兒看之,為之解說,未嘗非養正之一端也。”②巨大的市場需求也必然催生了年畫的大發展,為了擴大年畫生產降低生產成本,全國各地紛紛采用木版印刷年畫,其中以河南開封、四川綿竹、福建泉州、江蘇蘇州、山西臨汾、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縣等地產品最著名。

楊柳青木版年畫始于元末明初,到明永樂年間,大運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紙張、水彩可直達楊柳青,使這里的繪畫藝術得到發展。楊柳青年畫從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緒初期最為風行。清代中期達到全盛時期,當時楊柳青全鎮連同附近的三十多個村子,“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畫店鱗次櫛比,各地商客絡繹不絕,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繪畫之鄉。楊柳青鎮雖年畫作坊林立,但資金雄厚、雇工眾多、畫版滿屋充棟者,只有戴廉增和齊健隆兩家。據記載,齊、戴兩家作坊,各有畫案50多個,雇工200多人,每年生產用紙2000件,每件500張,產品不下百萬幅。③楊柳青年畫的銷路很廣,其中,戴廉增還把年畫分號開到了北京崇文門外打磨廠和沈陽小西關萬壽寺。由于楊柳青年畫的產量大、銷路廣,給年畫生產者帶來豐厚利潤,民間諺語就有“當行、當行,抵不住一個畫行”之說。20世紀初,隨著機器印刷在中國出現,楊柳青木版年畫無法與質高價廉的機印年畫進行競爭,在上世紀30年代末,木版年畫退出歷史舞臺。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成立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和楊柳青畫社,專門從事年畫的創作、生產和發行等工作,由于采用機器印刷,大大降低了楊柳青年畫的生產成本,同時,由于銷售渠道的暢通,楊柳青年畫行銷全國,1956年出版近900種,發行9000多萬張,1962年出版近千種,發行2億多張。改革開放以后,1985年出版達到10566萬張,占當年全國年畫總產量的15%,④巨大的市場需求和年畫生產豐厚的利潤是推動年畫發展的強大動力。

二、楊柳青年畫豐富多彩的題材滿足了市場多樣性需求

明清時期,節氣日的地位不斷下降,人文節日愈益突出,人們的節日活動重心由社區轉向家族,由戶外轉向室內,唐宋時期歲時節日中形成了以朝廷活動為主導的節俗特征,節俗的社會意義突出。為適應社會節俗的變化,人們依照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對傳統民俗進行重新理解,將舊的祭祀儀式與巫術行為在形式上重新解釋,賦予其新的意義,使其更加具有世俗生活情趣。以門神畫為例,兩漢時期的門神“神荼、郁壘”到明清時期改為唐宋以來民間流行的“秦叔寶、尉遲恭”。另外還有驅鬼鐘馗,武財神關公,福、祿、壽等文財神形象,反映了人們期盼經濟富足、生活幸福的美好愿望。反映氣候變化、服務農耕需要的題材在楊柳青木版年畫中比較常見。《九九消寒圖》是這一題材的代表。畫面上分兩欄,每欄中畫幾個身穿肚兜的小孩頭腳相接,其肚兜上和身體之間的空白處分別畫上八十一個圓圈,從冬至日起,每天根據天氣情況涂圓圈:“上圖天陰下圖晴,左邊圖雨右圖風。若遇下雪中心點,圈內加圈半陰晴。”也就是說,陰天涂圓圈的上半部,晴天涂下半部,刮風涂左半部,下雨涂右半部,下雪就涂在中間,半陰半晴畫圓圈。

它成為服務農事的氣候統計資料,實用價值大于審美價值。楊柳青木版年畫題材異常豐富,有宣揚忠君愛國的忠臣良將,忠孝仁義的善人濟貧、義女孝親等倫理題材,更是有讀書成名、種谷豐收、經商發財、打柴得利、網魚獲寶、紡織婦女、鬧學頑童、書畫名家、琴棋高人、醫卜星相、林泉隱士、財神送金、劉海戲錢、天賜麟兒、群仙祝壽,以及奇花異草、蔬果竹石、祥禽瑞獸、飛蟲水族、屋木舟車、飛機大炮、戰艦火輪、民族戰爭、礦山實景、商埠新貌、海外奇聞、西洋風物、戲曲演出、歌舞表演、仕女娃娃、連環圖畫、歇后語(俏皮話)、地理圖等等娛樂題材,可以稱得上是一部明清時期的社會生活百科全書。在畫面構圖和人物處理上,楊柳青木版年畫一般采用戲劇舞臺形式,人物的臉譜形象與戲劇中的形象相一致,其背景是把舞臺上無法表現的建筑和風景以意象的手法表現出來,它的這種表現形式,非常富有裝飾性,兼具審美和娛樂功能。清代道光年間李光庭在《鄉言解頤》題詩贊楊柳青年畫曰:“依舊葫蘆樣,春從畫里歸。手無寒具礙,心與臥游違。賺得兒童喜,能生蓬華輝。耕桑圖最好,仿佛一家肥。”

三、降低年畫生產成本,滿足市場需求

作為民俗藝術品的年畫要想求得生存與發展,除了內容和題材上貼近生活、不斷創新、適應市場需求之外,它還面臨著兩個問題,即提高生產效率,擴大產品的生產數量;改進生產技術,提高產品質量。藝術創作是一項復雜的勞動,如果一位畫師全面完成一幅作品,必然產量低,成本高。根據實物和文獻資料來判斷,早期的楊柳青年畫是由畫師“過稿”,完成一幅畫稿的粉本,然后,再以粉本摹拓數百份,再以流水作業法填畫顏色,干后即可上市出售。明清時期,楊柳青當地盛產杜梨木,木質細膩堅硬,適于雕刻,同時,發達的漕運業,給楊柳青木版年畫的制作、銷售帶來了無限的生機,為了提高年畫的產量,楊柳青木版年畫采用刻工制版、刷工印畫、畫工填色開臉等,將復雜的藝術創作活動分解成互相協作的簡單生產勞動,后來,為了減少手工填色之時間,改用五色彩版套印衣物,但人物的頭臉和金粉衣飾等細部,仍需要手工筆彩來完成,這樣就形成了木版印刷與手繪相結合的生產工藝。其流程為,首先,畫師根據市場需求和自己的藝術風格在紙上勾描畫稿,這一道工序稱為勾。其次是刻,由刻工將畫稿復制雕刻在木版上,也稱“雕版”、“刻版”。雕版以復制出原作的線條神韻為目的,看不出刀刻的痕跡來。再次是印,指在雕刻好的畫版上“印畫坯子”。第四道工序是畫,指在“畫坯子”上進行手工繪制。人物的頭臉不用套色版印,而用工筆細畫。為達到人物相貌俊俏,一個頭臉至少要費六七道工序繪制。開始先在人物的頭臉上敷一層白粉,再用“虎爪筆”蘸胭脂色,在雙頰上各擰轉二三圈,至勻淡適宜為止。接著敷一層白粉,然后用普通羊毫蘸以淡赭色(稍加朱磦)暈染外輪廓及耳、眼、口、鼻、下顎等五官細部,顯出面部凸平之效果。稍候又上一層薄粉,干后則用細筆“出相子”(細勾五官各部位,喜怒驚憂之表情)。最后點眉眼、擢細發才算完成。裱是整個年畫生產的最后步驟,指將制作完成的年畫裝裱起來。木版套印與手工彩繪相結合,成為楊柳青年畫的一大特色。它不僅提高木版年畫的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還保留了原作獨特的神韻,一幅年畫不僅僅是一件民俗文化消費品,同時,還是一幅完整的藝術品。為保證木版年畫的質量,畫工們還以畫訣的形式總結出年畫的生產規范。要求畫師在人物的刻畫方面,要根據故事的內容用各種徐疾有度、頓挫有致的線描筆法,來體現人物或粗豪悍壯,或文靜嫻雅的性格,用筆簡要,線紋精練,而且饒有筆趣。造型不妄費一筆,恰到好處。刻工更是巧用刀技,使其相得益彰地顯露出筆墨之效果。畫工用色既要節省工序,又要突出畫面整體色調的效果,如“軟靠硬,色不愣”等就是其一。“硬色”是指大紅、大綠、深藍、黑、紫等色,這幾種色不能相近并用。軟色是指淡灰或加鉛粉的天藍、粉紅、粉綠、淡黃等色,原色與間色相并列,在明度上產生對比,使畫面色調協調。另外,像“紅忌紫,紫怕黃,黃喜綠,綠愛紅”,“紅靠黃,亮晃晃”,“黑靠紫,臭狗屎”等等,這些口訣規范了畫工的操作,保證了楊柳青木版年畫的質量。

四、結論

1.楊柳青年畫在明清時期為了擴大產量,采用木刻手繪或者木刻套色的方法進行生產。民國時期則采用機制石印技術,由于石印年畫畫面色彩更加鮮艷,且以機器成批印制,與木版年畫相比,成本較低,售價比木版手工印繪者低廉。隨著膠印技術的廣泛采用,⑤傳統的木版年畫由于無法降低成本而淡出了歷史舞臺。經濟因素,或者說成本因素,使石印年畫以及膠印年畫取代傳統的木版年畫而成為年畫生產的主要方式。

2.人們為了追逐更大的利益,不斷改進復制生產工藝,降低生產成本,從木版印刷到機器石印再到膠印技術的應用,年畫作品可以不斷降低成本而被大量復制,復制品失去原作“藝術品的即時即地性,即它在問世地點的獨一無二性”(本雅明語),而純粹成為一幅圖片。楊柳青“木版”年畫,雕版刀工精準,能準確復制出原作的筆墨效果,成為復制條件下筆墨效果的延伸。畫工在木版印制的“畫坯子”上進行手工上色繪制,將對畫面的理解和繪畫經驗融進畫面中去,不僅較好地傳達原作神韻,也融進了畫工個人的情感體驗,這樣的木版年畫既有原作的神韻又有畫工獨特的個人經驗,是在原作激勵下產生的一批新的“原作”,是原作生命在不同環境下的再現。楊柳青木版年畫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復制品而是繪畫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