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語言產生機制論述
時間:2022-10-13 11:17:10
導語:藝術語言產生機制論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作者:江兆勇單位:云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藝術語言不同于科學語言,它的產生有其主體的超越性,而主體的超越性主要依賴于人的心理基礎,文章對心理作用下藝術語言的產生機制進行了分析和闡述,重點剖析了藝術語言的思維基礎。
一、藝術語言產生概述
語言是由人的發音器官發出的,表達一定意義的聲音,它的產生動力為人的肺部等發音器官,它的產生基礎是人的思想感情,它既是表達思想的工具,又是思維的工具,它借助語言組成的概念、判斷和推理來完成科學語言,又通過情感的介入,語法的偏離來完成對常規語言的違背和超脫,形成藝術語言。作為藝術語言,從心理基礎看,更多地憑借言語個體的情感、想象、直覺、心理意象來傳情達意,即藝術語言是情感化的語言。
藝術語言的產生有其客觀基礎,也有其主體超越性,其主體的超越主要依賴于認識主體的能動性、主動性、自覺性和創造性,它通過個人的情感為媒介來實現。心理學反復證明,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受到主體心理認知結構的影響,人對客觀信息并不是一視同仁的。在人的動機、愿望、經驗、范圍之內的往往被強烈地感知,而在動機、愿望、經驗、范圍之外的則可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嗅而不知。皮亞杰先生把這種心理準備叫做圖式。外界的信息只有被這種心理圖式“同化才能產生認識。他還認為,外來信息稍稍超出圖式,在圖式邊緣上也能促使圖式擴展,這叫做“順化”。人的認識的過程就是這樣一個有外來信息的圖式和擴展圖式的過程來發展的建構過程。但人們的主體情感起作用時,往往不能不抑制理性的感念和推理的邏輯。客觀信息先被主體的理性反映,就能產生抽象的概念和公式,很難產生形象。只有當客觀信息和情感起作用了,才能產生形象美,而情感是“不科學“的,但它是真切的,情感和理性遵循著不同的規范。情感的朦朧,使它與形式邏輯的同一律有矛盾。情感作為一種綜合性的內在體驗,它在心理上難以定型,在大腦的兩半球難以定位,使它成為一種朦朧的感覺。它的性質的浮動性,使它不符合矛盾律和排中律,所以不能用形式邏輯和語法對它藝術語言進行分析。此之謂,愛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
二、思維與藝術語言
(一)發散思維與集中思維
人的思維能力也關系到藝術言語的創造,例如,我們提到春天一詞,有的人想到花朵、柳絲、燕子、風箏、等等與春天有著直接的表層因果關系的事物現象。這表明他具有簡單的發散思維能力。有些人可能想到新生的嬰兒、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充滿生機的祖國等等與春天并無表層的、直接因果關系的事物現象,這表明他發散思維的能力高一些,因為他們把握住了這些事物現象與春天的深層次上的共性,或某一角度某一側面上的共性。如果能從春天想到事業、前程、初戀、人生、生活的苦盡甘來、久病初愈、甚至想到嚴冬、想到寒冷、想到死亡,那就可能是在更深的層次上,更高的水平上,做全方位發散思維了。但是,發散是為了集中,當我們發散思維產生出了多的表達手段之后,根據試探性的結果,我們調動已有的各種知識,甚至全部知識積累,進行有效的比較分析,作出正確的評價選擇的結果。例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中,作者首先想到的是“綠、滿、到、吹”等詞,這是發散思維的結果,但最終用“綠”字,就是集中思維的結果。在表達同一個意思時候,可以直陳,也可以反問,可以虛擬也可以感嘆,可以直截了當,也可以含蓄委婉,可以正面敘述,也可以反語表達。總之,提出的可能性越充分,選擇的成功率就越高。
(二)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
形象思維是最基本的藝術思維形式。從語言表達的角度看,它是把主體人對客觀事物現象直接感受到的具體形象,用語言固定下來,比如比喻、擬人、摹繪、形示、通感、示現、增動等等手法都具有這種作用。例如,“我聽到了花開的聲音”這句話,就是用視覺的感受訴諸聽覺,產生的一種新的聲音形象。在藝術語言中,也離不開抽象思維,但抽象思維離不開具體的人物、事物、現象的完整的表象。只不過,藝術語言喜歡把抽象華為具象,比如,“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抽象的道理自認是人離不開飯,通過鋼鐵的形象表現住這個抽象的道理。形象思維往往和發散思維一起,表現在藝術語言中,是豐富的聯想。比如:青春是花,嬌艷欲滴;青春是鳥兒,蓬勃高飛;青春是激流,勇往直前……。既使用了形象思維,又使用了發散思維,產生出了這樣的藝術語言。
(三)逆向思維與側向思維
逆向思維和側向思維是相對于一般的正向思維而言的。我們在認識事物,分析問題時都有一般的常規的角度進行,在藝術語言上,往往利用這兩種思維來制造出波瀾、意趣、等等效果。逆向思維是從相反的角度去關照事現象,沿著與正向思維相反的思考路線去分析事物現象。例如:我們全黨全民要把這個雄心壯志牢固地樹立起來,扭著不放“,頑固”一點,毫不動搖。(鄧小平《目前的形式和任務》)側向思維是岔出與正向思維思考途徑不同的心路。這種思維的結果,可以給人以新的理解、新的認識、而且可以給人新鮮活潑的感受。修辭格中的閃避、曲解、歧疑、降用、類仿、旁逸等都是側向思維的表現。例如:于是讀語錄,談話;讀語錄,逼供,誘供進隔離室,出隔離室……從追“拍照”到“送情報”,最后發展到追他“里通外國”。本來嘛,搞遠洋運輸的還能不里通外國?(柯巖《船長》)
(四)直覺思維與靈感思維
直覺思維是在早已獲得的經驗、知識的基礎上,憑思維的“感覺”直觀地把握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的心理過程。直覺可分為藝術直覺和科學直覺,二者的區別主要在感情方面,但都能迅速地檢驗抽象思維的能力。
在科學認識及其研究活動中,雖離不開科學家的主觀情感態度,但為了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科學家總是盡可能地排除個人情緒的影響。藝術直覺思維的主要的對象是人和與人有關的事物。寫人,必然要書寫人的情感,藝術的本質就在通過一定的藝術形象、藝術手段達到以情動人的目的。以《長江三峽》為例,我們雖然可以從中悟出這樣的一條科學哲理:人們只要從洶涌浪濤中掌握一條前進途徑,就有可能戰勝自然。但這篇散文主要是用藝術的筆法繪制的氣象萬千的三峽奇景,抒寫的是對祖國河山的無限深情。
藝術直覺的憑的是頓悟,憑進步的情感傾向性,魯迅、曹禺這樣的文學巨匠,對人生、社會的理解以及藝術修養,非自覺的藝術直覺可以走在自覺地理性認識前面,而一下子把握到自己創作所需要的東西。靈感思維和直覺思維都是非邏輯的思維形式,它們對客觀事物的反映與認識,都是突發式的、非自覺的,往往是突變式的發現與發明。靈感思維不同于直覺思維,主要是靈感是長期思考的問題得不到解決而突然獲得解決的一種心理過程;靈感可以憑借外物啟發產生,也可以在注意轉移的情況下突然出現。直覺思維是在早已獲得的經驗知識的基礎上,憑思維的“感覺”,直觀地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心理過程。
- 上一篇:經濟因素對藝術品的影響綜述
- 下一篇:探索狹義的藝術語言產生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