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藝術與文學藝術論文
時間:2022-03-27 08:48:37
導語:音樂藝術與文學藝術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首先,我們可以從藝術的起源上來分析兩種藝術之的內存關系,在原始社會時期或更早時期的人類生活中,進行勞動作業或日常人類相互交流時,都會發出或長或短、高低不同的聲音,在發出聲音的同時或有節奏或無節奏,這些都可以表明音樂已經初步存在,并在人類的生活中較為普遍的使用了。而文學是在人類真正有了語言和簡單的文字之后才開始慢慢形成,從這點上看,音樂藝術要先于文學藝術而存在于人類社會中的。
其次,從兩種藝術的歷史發展中,兩種藝術卻又是相伴發展互相影響的關系,甚至有一種文學藝術的發展影響或先于音樂藝術的發展的推斷,不少著名的音樂作品就是受到文學作品的起發繼而創作出來的。例如國外的莫扎特的歌劇《唐•璜》,就是受到了19世紀英國杰出的詩人、歐洲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拜倫的長詩《唐•璜》而創作出來的,歌劇的序曲以奏鳴曲的形式表現了唐•璜的那種玩世不恭的性格,凸顯出唐•璜的熱情似火的生命力和樂觀機智的人物形象。俄國的著名音樂家柴可夫斯基就把威廉•莎士比亞著名的悲劇《羅米歐與朱麗葉》作為自己音樂創作的靈感而想譜寫成一部歌劇,雖然最終是以一部幻想序曲告終,但總是磨滅不了這部作品的偉大。另外柴科夫斯基還將法國夏爾•貝洛童話中的《林中睡美人》作為音樂素材,把童話故事改編成舞劇音樂,用戲劇性的標題交響樂的手法成功塑造了舞劇中的人物形象,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同樣將文學作品作為音樂素材的在中國也是有很多,如家喻戶曉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就是根據中國四大民間愛情故事之一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為依據而創作出來的,全曲用小提琴貫穿整個的音樂作品,用小提琴那委婉的單色詮譯著這個千古的愛情悲劇,音樂中大提琴與小提琴的相互對答,更加形象地表現了劇中男女主人公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對現實世界的無奈。最后,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我們還發現文學藝術與音樂藝術都屬于人類的精神文明創造的產物,它們都是一種形象思維表達后的藝術品。只不過,文學藝術是運用其語言符號的特點進行表述,它具有較為明確性,而音樂藝術則是通過音樂作品作用于人的聽覺感官,不能準確地表達其概念,具有模糊性的特點。
二、音樂形象與文學藝術的表現形式
眾所周知,音樂藝術與文學藝術的最大的表現形式的不同就在于信息傳達的準確性。蘇珊•朗格在《情感與形式》中曾提到過:“音樂是情感生活的摹寫,情感、95學的知識,掌握通過音樂教育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方法。了解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有針對性的針對不同的問題,利用不同的音樂題材的作品進行心理疏導。其次,建立獨特的教學體系。正如前文所述,傳統的音樂教育是把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缺乏創造力和想象力。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音樂的內涵,增加創造力就要改革教學體系。首先,學生要提高“聽”能力,不同的音樂會使人產生不同的情緒,比如說慷慨激昂的音樂可以鼓舞人的斗志;歡快的音樂可以使人輕松愉快,在教學中要動地如何利用音樂素材。其次,要注重“看”的能力。有好多的音樂劇的作品,它們不僅僅給人以聽覺的享受,更給人以視覺的感官刺激,多利用這樣的作品,提高學生的審美,以更好的領悟音樂的內涵。再次,培養“想”的能力。音樂教育最終極的目的是要啟發人的思維,對一個音樂作品展開豐富的聯想,以加深對音樂作品背景的理解,形成自己的感受,開拓學生的視野。最后,要開展更多地音樂表演形式。學生所學的知識要運用到實踐當中,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大學要建設良好的音樂氛圍,一曲優美的歌曲可以緩解學生的壓力。通過開展更多地文化演出活動使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其中,比如,才藝表演、合唱、合奏等等,培養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增加集體榮譽感增強自信心,通過大型的演出活動,學生可以學會如何的分工、協作、與人交流,這些都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起著良好的促進作用。
作者:韓蕊單位:渤海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 上一篇:語言教育心理學論文
- 下一篇:鄉鎮領導班子學習工作總結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