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油花藝術數字化建設構想

時間:2022-02-27 03:07:23

導語:酥油花藝術數字化建設構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酥油花藝術數字化建設構想

摘要: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的提高,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尋求新發展成為了文化建設者新思考的方向,而近年來科技的進步、數字化建設在各方面的發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新機遇。文章以青海省塔爾寺酥油花藝術為例,通過對青海省塔爾寺酥油花在傳承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困境進行了思考,提出了酥油花藝術數字化建設構想,并闡述了酥油花藝術數字化建設對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帶來的機遇。

關鍵詞: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酥油花;數字化建設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為“非遺”)數字化旨在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搭乘互聯網信息技術依托Web網站、移動終端電子設備等平臺實現將文字、圖片、音視頻向數字化的轉換,利用數字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記錄、保護、傳承和傳播。青海省作為青藏高原上的一個省份,地域遼闊且多民族聚集,從而形成了各種具有高原民族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其獨特的發展方式而受到國內外學者和游客的關注,其中以塔爾寺“藝術三絕”之一酥油花獨占鰲頭,經久不衰。酥油花發展歷史悠久、制作過程艱辛、民族特色鮮明、藝術成品精美、具有極高的觀賞和研究價值。但近年來,隨著各種困境的出現,塔爾寺酥油花的傳承受到一定影響,而非遺數字化的提出給酥油花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作為青海文化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如何把握并積極抓住非遺數字化這個機遇,實現對酥油花的數字化建設值得思考。

1塔爾寺酥油花的由來及制作流程

塔爾寺酥油花是集浮雕、圓雕、面雕和彩雕為一體的立體藝術作品,是藝僧們遵從宗教信仰而不懼嚴寒困難的手工藝品,是用高原特有的牦牛牛奶打出的酥油制成的花。酥油花是由塔爾寺招募的藝僧在上、下花院相互競爭的機制下制作而成的。每年農歷九月寺院內打掃完衛生后十月份開始創作酥油花,一直到農歷正月十五,歷時四個多月的酥油花才算是圓滿完成,正月十五晚上才展示給觀眾觀看,展示后的酥油花會放置到“酥油花館”供省內外游客觀看。因“酥油花館”場地有限,所以每年的酥油花只能放置在館內三年,三年后將被銷毀。酥油花的制作要經過六道工序才能出現在觀眾面前,分別是:扎骨架、制胎、敷塑、描金束形、裝盤和開光,這六道工序每一道都有其嚴格的標準,扎骨架需要草繩、樹干等,制胎需要成年酥油花粉末,敷塑需要提煉新鮮的白酥油,裝盤要用鐵絲等把所有酥油花固定在底座上形成一個連續的整體,描金束形則用金彩粉對酥油花整體裝飾[1]。油花的制作是一種技術的絕學,因此不對外公開,即使上下花院中的藝僧是一家人,回到家中也對自己花院制作內容只字不提。酥油花由于是由牦牛牛奶中打出的,所以對溫度有著極高的要求。“酥油花館”內設有空調防止酥油融化,而在制作時為防止藝僧的手溫過高影響酥油花制作,要將手反復浸泡在冰冷的水中。制作酥油花的藝僧需從小時培養,從扎骨架開始學起,經過點滴的積累,歷時約十年時間才算將整個制作過程有了初步的學習和認識。酥油花名雖為“花”,但其題材內容豐富,有花草樹木、花蟲鳥獸、歷史或佛教人物等,用酥油制作而成的單花、單草、單人、單建筑等經過藝僧們的裝盤就形成了整個系列的真實的佛教傳說和歷史故事,體現出酥油花從單一向整體發展的思路。

2塔爾寺酥油花傳承過程中遇到的困境

2.1專業技術型藝僧減少。如今的社會是網絡化、信息化、技術化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各種新技術的出現帶來了方便的同時也吸引走了年輕的藝僧。學習和制作酥油花的年輕藝僧,缺乏對宗教信仰的深度認識,面對數十年枯燥、單一、乏味的酥油花技藝的學習以及制作酥油花的冰冷環境,在新技術文化的沖擊下產生厭惡的情緒,更有藝僧在外界的影響下出走塔爾寺。在沒有正確引導的情況下,新技術的沖擊使得藝僧把對學習酥油花技藝的熱情轉而投向新技術,酥油花的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近年來上、下花院的藝僧各保持在30人左右,但隨著老藝僧相繼離世,新藝僧招募不夠,傳承者技藝學習不精準,技術的學習淺顯、藝僧厭學等問題;技術人員的斷層,導致了經驗和技藝的相繼斷層,以至于酥油花制作技藝不如以前精湛,作品不如以前精美絕倫,客觀上影響了酥油花的傳承和發展。2.2傳承方式簡單、單一。酥油花的傳承主要靠手口相傳、師徒相傳[2],這樣單一的傳承方式受傳承藝僧文化程度、語言表達和自身理解學習程度的限制,不能將和酥油花有關的技術整體、系統、全面的講授給新傳承藝僧,因酥油花的技藝學習沒有標準的書本理論知識、體系結構和制度說明,不同藝僧講述的內容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偏差,新藝僧對酥油花技藝的學習沒有系統的學習,禁閉室的學習影響了技術上的相互學習和切磋,這種單一的傳承方式易造成技術的流失,對于酥油花這一青藏高原特色非遺的傳承產生了不利的影響。2.3制作過程和環境艱苦。酥油花是開在冬季最冷艷的花,從“冷艷”二字就可知酥油花對溫度有著極其嚴苛的要求。由于酥油是從牦牛牛奶中打出來的,其融點特別低,極易融化,因此在制作酥油花的室內裝有空調,讓室內的溫度符合酥油不被融化的溫度。與此同時,藝僧們為防止酥油融化而影響酥油花的進程,在酥油花的整個制作過程中將手反復的浸泡在冰冷的水中,讓手溫持續保持在酥油不被融化的冰冷狀態下,酥油花本身就在青藏高原寒冷的冬季下制作,冰冷的氣溫加冰冷的室溫再加冰冷的手溫,因此大部分藝僧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關節病,甚至有藝僧的手指都斷裂,這對藝僧來說,不僅是身體的一種考驗,更是精神層面的一種考驗。2.4保存時間和空間受限。塔爾寺目前只有一個能放置酥油花的“酥油花館”,能容納酥油花的空間有限,每年正月十五展示完后的酥油花全部都放置在“酥油花館”內將近三年,每三年藝僧對“酥油花館”清理一次,因此三年前的酥油花將會被銷毀,大量具有歷史性特色的酥油花因空間的限制使得想要了解過去酥油花發展的學者找不到時間和作品記憶,酥油花的保存時間和保存空間都止步于三年,不利于酥油花長期完好保存、繼承的期許,更不符合非遺長期發展的需要,很多具有特色性和技術性的酥油花因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慢慢丟失。

3對酥油花藝術數字化建設的構想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數字化領域需求新的傳承發展已成為我國乃至全世界達成的一致目標,青海省酥油花作為開在高原冬天的特色花,也應當緊隨世界各國及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發展的步伐,積極抓住數字化帶來的機遇,針對新困境尋求在數字領域的新突破發展。3.1建立健全數字化標準。“無規矩不成方圓”,建立健全的規章制度是數字化發展的第一步,沒有制度約束而大搞非遺數字化,將造成非遺數字化參差不齊,非遺傳統技術丟失等混亂現象。因此青海省政府首先應建立針對所有青海非遺數字化的系列體系制度,包括非遺數字化的目標、應遵循的原則、數字化技術的應用需注意的安全問題、人員的組織、數字化應用的平臺、數字化建設的資金等都要有明確的體系來保障。其次非遺所在地的政府與傳承人協商,在協商的基礎上根據青海省非遺數字化的總方針、政策制定有關具體非遺的數字化建設標準和分類體系,如不同非遺元數據的獲取方式、數字化建設非遺內容的分類排列標準、音視頻播放設備的購買標準等。以塔爾寺酥油花為例,在省政府統一制定的數字化制度下由湟中縣政府和塔爾寺藝僧商議,將一系列不成文的規定通過文字形式制度化,建立酥油花非遺數字化建設明文制度體系,保障酥油花數字化建設有制度可依。3.2全力搜集整合資源。酥油花起源于16世紀的西藏,隨宗喀巴大師傳入塔爾寺[1],發展歷史悠久,要實現酥油花數字化建設,就必須動用政府、社會和個人等各方力量,通過刻錄光盤、口述錄音、收集圖片、文字總結、磁帶修復等方式收集有關酥油花的所有資料,最大限度的收集有關酥油花的全部資源,并按照制定好的制度體系分類匯總,為酥油花數據庫建設提供充分的資源。3.3組建數字化建設團隊。酥油花數字化建設應組建一支專業的數字化建設團隊,團隊可分為三部分:數字化建設管理人員、傳承藝僧和專業技術人員,數字化建設管理人員負責全面統籌規劃和協調組織,傳承藝僧則負責在數字化建設的過程中提供意見和加強監督管理以及技術的敘述,以防傳統技藝在數字化建設中慢慢流失,而專業技術人員則主要負責文字、圖片、音視頻資源的數字化編輯,并運用AR(虛擬現實技術)、VR(增強現實技術)、NUI(自然用戶界面)[3]、三維動畫技術等新技術將酥油花相關資源轉化成數字形式,將數字化的酥油花信息展現在數據庫界面。通過建立專業的數字化團隊讓酥油花數字化不斷規范化。3.4盡快建設特色數據庫。前期在酥油花資源搜集全面、數字化團隊建設完成后,團隊對資源分類整合,開始建設數據庫。建設酥油花數據庫:一是要對酥油花所有收集到的資源整合并繪制出數據流圖;二是通過多方溝通商議,總結歸納形成用E-R圖表示的酥油花概念模型,如管理人員、傳承人員、由來、發展歷史、制作流程、主題酥油花展等;三是將酥油花的概念結構轉化為某個DBMS(DatabaseManagementSystem數據庫管理系統)所支持的數據模型;四是為酥油花的邏輯數據模型適合應用環境的物理結構;五是編制與調試酥油花的應用程序,有序組織酥油花數據入庫,并開始程序的試運營階段;最后通過試運營階段的反饋意見,對數據庫運營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整和修改,逐漸使酥油花數據庫運營處于平穩運行的狀態中。在酥油花數據庫建設過程中還應多參考專家、學者及社會各界用戶的需求,設置個性化欄目,搜索酥油花內容、年份和歷史傳說、佛教故事等多方面的個性化設置。3.5適時更新數據庫內容。酥油花數據庫建設完成后可通過青海電視新聞、地方電視廣播、網絡直播、通知公告等多種形式加強宣傳力度、擴大推廣范圍,通過擴大推廣范圍,在全范圍內廣征意見,積極采納用戶建議,及時更新修改數據庫內容,加強數據庫后期的正常平穩化運行。

4酥油花數字化建設帶來的機遇

4.1酥油花技術得到傳承和推廣。酥油花技藝由于年長藝僧相繼離世而年輕藝僧又出于對外界的新奇離開而面臨著技術傳承上的斷層問題,而酥油花數字化建設恰好利用新技術解決了技藝傳承中遇到的阻礙,還能為實體酥油花藝術作品提供了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藝術欣賞和學術研究平臺,讓酥油花這一藝術的絕學有了系統的數據研究平臺,也讓酥油花與全國乃至全世界有了深入的聯系。酥油花的傳承方式也從單一化轉向多樣化。4.2推動了青海旅游產業的發展。酥油花是只開在高原的“冷艷之花”,將“冷艷之花”進行數字化建設,有利于擴大酥油花的影響力,有助于吸引國內外游客、學者等到青海來旅游或研究,不僅推動了塔爾寺旅游業的發展,更推動了整個青海的旅游文化發展建設,因此酥油花數字化建設是一件具有時代氣息和進步意義的事。4.3促進青海非遺的深度開發利用。利用新媒體客觀呈現青海塔爾寺酥油花的原生面貌,借助數字技術可全面系統地記錄青海塔爾寺酥油花保護傳承的方方面面,推動青海非遺走進公眾視野,使“養在深閨人未識”的青海非遺文化變得可知、可觸、可感,從而達到廣泛傳播和普適教育的目的。借助新媒體技術、互聯網技術,將青海塔爾寺酥油花最大限度地傳承、創新與發展,“互聯網+非遺”成為非遺深度開發利用的嶄新模式。

5結束語

酥油花制作手法精湛,做工精巧、造型生動,將其用數字手段加以傳承和推廣是符合時代意義和新傳承技術的發展要求的,利用數字化傳承酥油花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設,具有進步意義。積極應對數字化帶來的挑戰,抓住數字化對青海非遺的機遇,不斷學習新技術,重視數字化建設,讓酥油花這一非遺在數字化的潮流中獲得長足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雷琳.青海塔爾寺酥油花藝術探析[J].貴州民族研究,2014(10):68-71.

[2]秦永章.青海塔爾寺的酥油花藝術[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130-134.

[3]楊紅,張烈.非物質文化遺產實體展示空間中的數字化應用[J].遺產與保護研究,2016,1(05):16-20.

作者:張海霞 李繼曉 單位:青海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