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韋拉平在艾滋病母嬰阻斷中的應(yīng)用

時間:2022-11-15 04:45:00

導語:奈韋拉平在艾滋病母嬰阻斷中的應(yīng)用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奈韋拉平在艾滋病母嬰阻斷中的應(yīng)用

【摘要】目的觀察奈韋拉平用于艾滋病母嬰阻斷治療效果。方法單用奈韋拉平進行艾滋病母嬰阻斷。用法:母親在產(chǎn)前2h服用奈韋拉平200mg,嬰兒出生后,服用奈韋拉平6mg,如果母親在服藥后2h內(nèi)分娩者,嬰兒出生后服奈韋拉平6mg兩次。結(jié)果通過118例臨床觀察,滿18個月隨訪檢測77例,75例全程檢測為陰性,2例陽性,母嬰阻斷成功率97.4%。結(jié)論通過自愿咨詢、檢測、阻斷、臨床觀察證明奈韋拉平用于母嬰阻斷,臨床效果好、價廉、服用方便、安全可靠、無毒副作用、不影響嬰幼兒生長發(fā)育。

【關(guān)鍵詞】奈韋拉平;艾滋病;母嬰阻斷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nevirapineclinicalcurativeeffectofAIDSblockbetweenmotherandinfant.MethodsUsingnevirapinetoblockAIDSpropagationbetweenmotherandbaby.Mothershouldtakenevirapine200mgbeforeparturition;thenbabytookthenevirapine6mg;Ifthemothergiveabirthwithintwohoursaftertakingmedicine,herbabyshouldtakenevirapine6mgtwice.ResultsThrough118casesclinicalobservation,followingup77casesbyregularvisitsafter18months,75casesmeasuredarenegativeinthewholecourse,2arepositive,therateofblockbetweenmotherandbabyis97.4%.ConclusionTheclinicalobservationprovethatnevirapineischeap,convenience,safe,reliable,nosideeffectinAIDSblockbetweenmotherandinfant.

【Keywords】nevirapine;AIDS;AIDSblockbetweenmotherandinfant

奈韋拉平(維樂命)是一種治療HIV-1型成人和兒童感染的聯(lián)合抗逆轉(zhuǎn)錄病毒療法的一個組分。其阻斷HIV復制的方式與核苷類逆轉(zhuǎn)錄酶抑制劑(NRTI)或蛋白酶抑制劑(PI)不同,主要通過與逆轉(zhuǎn)錄酶的緊密結(jié)合,從而阻止病毒RNA轉(zhuǎn)化為DNA。Atlantic研究顯示:含奈韋拉平的療法對有高基礎(chǔ)血漿病毒載量且既往未接受過抗逆轉(zhuǎn)錄病毒藥物治療的患者是有效的。

采用奈韋拉平療法治療的患者中,發(fā)揮更持久的抑制病毒作用,有62%的患者治療持續(xù)有效(血漿病毒載量:20拷貝數(shù)/ml)達2.75~3.5年。與短期ZAT療法相比,簡單的奈韋拉平療法可導致HIV-1的母嬰傳播率減少47%,它與同一個更復雜、更昂貴的AZT/3TC療法在降低圍產(chǎn)期HIV-1的母嬰傳播上是一樣有效的。奈韋拉平對分娩時未使用抗逆轉(zhuǎn)錄病毒治療的孕婦,單獨應(yīng)用奈韋拉平能有效預防HIV-1的母嬰傳播,成為耐藥性更好而療效更佳的治療方案。

上蔡縣是一個人口密集、經(jīng)濟文化落后的大縣,因1993~1996年有償獻血,引起了艾滋病的大傳播,文樓村成了聞名世界艾滋村,引起了聯(lián)合國兒基會的重視。于2004年10月在我縣應(yīng)用奈韋拉平進行母嬰阻斷項目工作,經(jīng)過4年的治療觀察,治療上取得了很好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我縣自2001年10月~2006年9月以來,共收治艾滋病產(chǎn)婦118例,年齡最小24歲,最大38歲,平均30歲。自然分娩99例,剖宮產(chǎn)19例。0檢測陰性:0例,陽性:118例;9~12個月檢測92例,陰性:46例,陽性:42例,死亡4例;滿18個月檢測77例,陰性:75例,陽性:2例,阻斷成功率:97.4%。18個月檢測均由省防疫站確認檢測,阻斷情況參照表1。

表1母嬰阻斷統(tǒng)計(略)

在118例病例中抽出36例經(jīng)產(chǎn)婦,第一胎嬰兒HIV檢測結(jié)果對照比較,見表2。

表2未進行母嬰阻斷統(tǒng)計(略)

經(jīng)過以上表中的比較,進行藥物阻斷和未進行藥物阻斷相比,陰性率提高了31%。證明奈偉拉平進行母嬰阻斷效果好,值得推廣應(yīng)用

2討論[1~7]

艾滋病稱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cquiredimmunedeficiencysyndrome,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性傳播疾病。其主要特點是艾滋病病毒感染后造成人類細胞免疫功能嚴重缺陷,使人的抵抗力逐漸下降。艾滋病病毒感染初期沒有任何特殊癥狀。當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抵抗力遭到艾滋病病毒嚴重破壞后,不能維持最低的抗病能力時,便造成多系統(tǒng)、多器官發(fā)病、感染和惡性腫瘤等,這時就稱為艾滋病病人。艾滋病主要致病病毒分為HIV-1型和HIV-2型,HIV-1型是主要病原。

艾滋病的傳播途徑主要經(jīng)血液、性交和母嬰三條途徑傳播,母嬰傳播主要是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婦女在妊娠分娩或母乳喂養(yǎng)過程中,可以把艾滋病病毒感染傳給胎嬰兒。到目前為止,艾滋病的母嬰傳播(MTCT)是15歲以下兒童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最主要途徑。嬰兒和兒童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有90%是通過母嬰傳播而獲得的,據(jù)我國統(tǒng)計,母嬰傳播率在35%以上。母嬰傳播實際上是新生兒、兒童感染艾滋病的唯一途徑。因此阻斷艾滋病母嬰傳播(PMTCT)是保護兒童免遭艾滋病侵害,減少兒童發(fā)生艾滋病的重要措施。

通過對孕產(chǎn)婦自愿咨詢與檢測的服務(wù),對檢測陰、陽性孕產(chǎn)婦作出妊娠選擇,對繼續(xù)妊娠者,進行奈韋拉平藥物阻斷,減少母嬰傳播。奈韋拉平被稱為非核苷類逆轉(zhuǎn)錄酶抑制劑,是一種抵抗艾滋病病毒的藥物,可用于母嬰阻斷,減少母嬰傳播艾滋病病毒。奈韋拉平單劑治療是最便宜、最方便的阻斷方案。

服用方法:(1)產(chǎn)婦臨產(chǎn)時服用奈韋拉平,服藥后2h內(nèi)分娩者,新生兒出生后60min內(nèi)服用首劑奈韋拉平2mg/kg,至少在出生后48~72h內(nèi)重復第2劑2mg/kg,最多不超過6mg;服藥2h后分娩者,則新生兒出生后4h內(nèi)服用奈韋拉平2mg/kg(最多不超過6mg)即可。(2)產(chǎn)婦臨產(chǎn)時未服用維樂命,新生兒出生后60min內(nèi)服用片劑奈韋拉平2mg/kg,至少在生后48~72h內(nèi)重復服用第2劑2mg/kg(最多不超過6mg)。新生兒再服用奈韋拉平后1h內(nèi)出現(xiàn)嘔吐,應(yīng)及時補服1劑,并觀察1h。

嬰兒服用方法:奈韋拉平有兩種劑型:(1)混懸液為10mg/ml(混懸液0.2mg/(kg·次),可直接滴入新生兒口中。(2)藥劑為200mg/片[2mg/(kg·次),最大劑量不超過6mg/(kg·次)],用水溶化后用小勺或奶嘴喂入新生兒口中。

對HIV陽性的孕產(chǎn)婦給予藥物阻斷+人工喂養(yǎng)的嬰兒,母嬰傳播率可降低50%~70%。嬰兒應(yīng)于0個月、9~12個月、18個月進行隨訪檢測已77例,75例檢測陰性,視為母嬰阻斷成功,已納入正常兒童保健,2例陽性,證明母嬰阻斷失敗,已納入縣艾滋病綜合防治系統(tǒng)進行處理,并把產(chǎn)婦、嬰兒的隨訪記錄檔案填寫完整后上報縣母嬰阻斷項目辦存檔。

臨床資料證明,單用奈韋拉平價廉,服用方便,安全可靠,無毒副作用,值得推廣應(yīng)用。目前,為提高免疫力減少陽性率,在母親孕期加服齊多夫定進行比較,待進一步臨床觀察。

【參考文獻】

1劉益民,劉利共.深圳市寶安區(qū)預防與控制HIV/AIDS母嬰傳播的研究.中國艾滋病性病,2004,10(2):107-108.

2鄧莉平,桂希恩,王兮.HIV與輸血傳播病毒的母嬰傳播的調(diào)查.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4,20(5):583-584.

3馮鐵健,陳琳,張丹,等.深圳市孕產(chǎn)婦人群中AIDS流行情況及母嬰傳播的預防與控制.中國艾滋病性病,2003,9(5):270-272,281.

4舒彬,譚京廣,黃慈林,等.某市孕產(chǎn)婦艾滋病知識態(tài)度調(diào)查.實用預防醫(yī)學,2003,10(4):528-530.

5王學良,張娟妮.HIV母嬰傳播的影響因素及預防.國外醫(yī)學·婦幼保健分冊,2001,12(1):27-30.

6NationalHIV/AIDScontrolcenter.EpidemiologicalreportonHIV/AIDS,year2000-2001.

7Johng,BartlettMD,Joel,etal.MedicalmanageofHIVinfection.Edition,2000,1-5,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