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教學實習應用論文
時間:2022-03-07 02:33:00
導語:醫學教學實習應用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臨床醫學教育是一門相對實踐性較強的科學,對臨床醫學生來說單純的理論知識在臨床疾病認識中是不夠的,對疾病的認識不僅要有理論還要有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并在結合中達到融會貫通,由于任何一個疾病在不同的個體上都具有不同的表現,每一個患者都是既有同一疾病的共性又有其獨特的個性,在臨床實習和實習教學中教師可以把患者作為中心,依據建構主義理論進行設計場景,把醫學基礎理論、臨床知識和技能、疾病實際表現結合起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實際的環境中復習醫學基礎理論,在操作和實踐中學習臨床知識和技能,實現從單純理論認知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知識建構的轉變。其教學將會比普通的教學模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建構主義理論的基本涵義和構建醫學臨床教育新模式
建構主義是認知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是當代歐美國家興起的一種社會科學理論,在教學方面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建構的過程,強調學習的非結構性和具體情境性以及學習中社會性及其相互作用,建構主義提出了情境性教學模式,通過自上而下的教學設計,使學習者在具體的環境中通過自身的參與主動建構知識體系,通過合作學習和交互式教學而實現的相互作用在學習中的作用[1]。建構主義關于知識與學習的見解和觀點在國內外教育領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他們認為:知識具有情境性,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學生不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通過自己原有知識經驗,主動對知識做出合理的解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促進者和學習伙伴,教學的目標與任務是發展學生的主體性,重視教學活動與主體交往,重視教學策略,重視發展性評價,重視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重視教學模式的建構等。
臨床教學不同于理論教學,帶教老師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教學目標、課程及其結構、教學條件、教學程序和教學評價這六個教學中的關鍵因素都與理論教學不同。臨床教學必須要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臨床帶教老師和學生之間也是不同于理論課程教學中的關系,而是一種新型師生關系。因此我們必須以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新型醫學人才為根本目的,積極借鑒建構主義理論,充分依靠臨床教學中的先天優勢,實現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整合的優化,努力創造出一種以建構主義理論指導的,體現學生本位、重視能力培養、適合培養新型醫學人才的教學模式[2]。構建既能與國際醫學教育標準接軌,又符合中國國情,并為打破舊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育思想與觀念的束縛,建立以建構主義理論為主要理論依據,以“培養醫學生創新能力”為基本取向,教學過程以“學生為本”、“能力為本”、“探究活動為本”的醫學臨床教學新模式。
2臨床實習教學具有建構主義教學的先天優勢
臨床實習教學是培養醫學生的一個重要過程。三年的醫學基礎理論學習結束后,學生已經具備了基本的醫學理論知識。為進一步深入學習臨床醫學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奠定了基礎。如何在該基礎上完成從理論向實踐的轉變是臨床醫學教學的重點。在這一階段不僅是單純的對前三年基礎理論、基礎知識的復習、回顧和再現,而是多學科基礎理論在臨床上的運用和實踐,同時又要培養正確的思維方式,掌握理論指導實踐的具體方法,培養從事臨床醫學工作的技能,學習臨床工作的理論和實踐,如果說前三年的教學是理論的教學,那么臨床實習就是理論在實踐中的運用和綜合,同時又是在學習中對基礎理論的加深和升華,是培養臨床醫生的轉折點[3]。
臨床實習中學生面對的是病人,每一個患者都是一個現實的情景,如果教師能夠積極的引導,配合適當的教學技巧,將是一個有趣和有效的方法,對學生知識的建構將起到有效的促進。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以個體的原有知識經驗為基礎,在社會交互作用中,主動建構內部心理表征和新知識意義的過程。在這種模式下教師主要是對學生學習進行指導和適時的幫助,使學生在主動與患者的交流中、加上教師的講解說明、問題探討、交流互助實現對理論的再現和回顧,達到多學科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和應用,進而把前期基礎學習中各學科相互獨立的知識點進行連接和重組,完成知識、技能和理論之樹的構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起著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臨床上以患者為中心的多種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
3臨床實習教學中建構主義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方式
3.1以學生為中心創造自主建構知識體系的教學模式在臨床教學中,堅持學生自己主動建構臨床知識體系原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指導、促進和幫助作用。在結束基礎課的學習階段之后,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醫學理論知識并建構了最基本的醫學知識結構體系,他們有能力進一步豐富和完善自己的醫學知識結構體系。通過主動的建構過程,學生能夠形成其特有的思維方式,能夠獨立地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對臨床工作能力的培養具有積極作用。
3.2以患者為中心設計相應的問題情境知識的建構需要從環境中獲取信息,學習環境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場所。在臨床醫學的教學過程中,建立一個生動、逼真及實用的學習環境有助于學生獲得更多的醫學知識,利于學生的知識體系建構,更有利于在實踐中運用前期所學的理論知識。在臨床醫學教學過程中還要注重問題情境的設計[4]。根據學科的基本結構和特點,提出相應的不同層次的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主動性學習精神,通過問題情境使學生進行聯想,利用原有認知結構中的經驗,去認知、吸收和同化當前所學的新知識,在運用已經掌握的方法去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和建立新的方法,進而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正確的聯系。
3.3通過教師-學生-患者之間的交互式學習和交流,強調在建構中的互動作用教師在安排教案、教具和病例要有選擇性,教學的實施過程中要注重學科的基本結構與學生的知識結構的相互聯系,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建構與臨床醫學各學科相符的知識結構體系,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的感知、觀察和理解,以自身的認知結構與學科的基本結構交互作用,豐富和修正自身的知識體系。
另外,臨床醫學教學中重視指導學生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之間的學習互助。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技術實現人機交互及遠程交互。通過建構的互動作用,使教師和學生的思維與智慧被整個群體共享,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和改進,提高學生的整體醫學知識水平[5]。
- 上一篇:腦出血觀察研究論文
- 下一篇:肥胖和血脂水平分析論文
精品范文
10醫學檢驗專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