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淋巴瘤分析論文

時間:2022-03-07 03:29:00

導語:甲狀腺淋巴瘤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甲狀腺淋巴瘤分析論文

1病歷摘要

患者,女,54歲,因“發現右側頸部腫物5天”,由門診以“右側甲狀腺腫物性質待查”收入我科。患者為無意間觸及右頸部有一腫物,無局部疼痛,不伴明顯呼吸不暢及其他不適。入院查體:體溫36.2℃,心率80次/min,血壓100/60mmHg。右側甲狀腺可觸及一包塊,大小約3cm×4cm,質硬,表面光滑,可隨吞咽活動上下移動,無觸痛,與皮膚及深部組織無明顯粘連,未聞及血管震顫音。左側甲狀腺未及明顯異常。頸部淋巴結未觸及明顯腫大。氣管略左偏。輔助檢查:甲狀腺超聲:右側甲狀腺實性占位性病變;甲狀腺腺瘤?甲狀腺核素掃描結果提示:甲狀腺右葉大“冷”結節。術前診斷考慮右側甲狀腺癌可能性大。完善術前檢查及術前準備后于2008年1月31日頸叢+局麻下行“右側甲狀腺全切除術”。術中見右側甲狀腺腫物約4cm×4cm大小,質地硬,表面欠光滑,與周圍組織粘連,略壓迫氣管使其左移位,未觸及腫大淋巴結;左側甲狀腺未觸及結節,質軟,大小正常,表面較光滑,未觸及腫大淋巴結。術中診斷:右側甲狀腺癌可能較大。遂常規處理右甲狀腺上動靜脈、中靜脈、下動靜脈,分離粘連,充分暴露右側喉返神經并加以保護,行右側甲狀腺全切除術。術后病理結果:右側甲狀腺非霍奇金淋巴瘤,B細胞來源,黏膜相關淋巴瘤。免疫組化結果:LCA(+++)、bcl-2(+)、CD20(+)、CD30(-)、CD45RO(+)、CD79a(+)、CD3(±)、AE1/AE3(+)、CD38(+)、CD34(-)、TG(+)、Vit(+)。患者明確診斷后轉入我院腫瘤科病房繼續行化學治療。

2討論

原發性甲狀腺淋巴瘤是一種以甲狀腺包塊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淋巴瘤,為少見疾病,約占甲狀腺惡性腫瘤的0.6%~5.0%[1,2]。該病多見于中老年人,女性患者發病多于男性患者。其臨床表現主要為生長較快的頸前包塊,可伴有呼吸不暢。咽部哽咽及聲嘶等氣管、神經壓迫癥狀,也可伴頸部局部不適癥狀。本例患者發現頸部包塊5天,無明顯上述氣管、神經壓迫表現。甲狀腺淋巴瘤的影像學檢查如頸部B超聲、CT、MRI等多無特異表現,術前不易根據以上檢查明確診斷。但是超聲提示在甲狀腺炎癥基礎上的單發的低回聲結節應該高度考慮到該病的可能,因為原發性甲狀腺淋巴瘤常合并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3,4]。另外,MRI在明確甲狀腺周圍組織是否受到甲狀腺淋巴瘤的侵犯優于超聲及CT,故可通過MRI檢查確定甲狀腺淋巴瘤的侵犯范圍及臨床分期。甲狀腺核素掃描檢查常提示為冷結節,對該病的診斷有一定的提示。術前細針穿刺活檢對診斷有一定的作用,有文獻報道其陽性率可高達93%[5]。術后病理切片檢查是明確該病診斷的金標準,而HE染色聯合免疫組化則是避免誤診的關鍵。甲狀腺淋巴瘤絕大多數為非霍奇金淋巴瘤,B細胞來源[6,7]。其病理表現常常為彌漫性,也可為結節性,小細胞到中等大小,并可見漿細胞樣分化。在甲狀腺淋巴瘤的治療方面,外科手術切除并不是該病的主要治療方法。腫瘤的徹底切除及擴大手術切除并不能提高患者術后生存率及減少復發率[8,9]。手術的主要目的是為獲取甲狀腺組織學病理診斷,所以手術應以切取活檢為主。原發性甲狀腺淋巴瘤對放療和化療敏感,所以全身化療及局部放療是明確診斷的甲狀腺淋巴瘤的主要治療方法,能較好地減少術后復發[10]。

在臨床上,當中老年患者尤其女性患者,短期內出現迅速增大的甲狀腺包塊,超聲檢查提示甲狀腺彌漫或局限性低回聲病變,核素掃描提示為冷結節時應考慮原發性甲狀腺淋巴瘤的可能。對于橋本甲狀腺炎合并甲狀腺結節或甲狀腺腫大的患者,應積極給予進一步檢查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