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網絡成癮癥淺談
時間:2022-03-18 12:29:00
導語:青少年網絡成癮癥淺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提出當前青少年上網失控成癮,影響正常工作、生活、學習及成長,采取控制措施。方法:分析、調查、分段,自身與社會、鄰里、家庭、學校互相配合。結果:科學分析,針對性強,效果明顯。結論:通過青少年網絡成癮評價分析及診斷標準,針對性強,有的放矢,使青少年重新認識網絡癮的危害,達到標本兼治。
【關鍵詞】防止青少年網絡成癮癥
1基本概況
當今社會家庭生活水平發生了千變萬化,青少年兒童的心理發展和需求也出現了許多異常現象。而電腦網絡發展與運用成為各行各業的必備工具。都市人易“感”職業倦怠癥,因感到職業壓力大而郁郁寡歡,渾身疼痛;為逃避職業壓力經常酗酒、上黃色網站。這樣的人在上班族中越來越多。但對于年幼無智的青少年來說,最容易患上電腦網絡上癮癥,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的,《中國青少年網癮數據報告》顯示,目前網絡成癮青少年約占青少年網總數的13.2%青少年網絡成癮現象在我國已經不容忽視,特別是在假日期間上網的人員就更多了。如何把握住自己是一大難題。需要社會、鄰里、家庭、學校等的相互關心、配合與正面教育顯得十分重要。
2何為網絡成癮癥
醫學上,成癮一般被認為是由于成癮物質所引起的依賴性和行為沖動甚至失控,但網絡成癮(internet.addiction.La)實際上是無成癮物質作用下的上網運動失控,表現為由于過度使用互聯網而導致個體明顯的社會、心理功能損害。上網者會花相當多的時間在使用網絡且無法離線也不想離線,進而開始忽略了真實生活中的活動與社交就稱為網絡成癮癥。主要表現為:心理上的依賴行為,包括無法克制的使用網絡、超出預期的使用時間、當無法使用時會煩躁不安或想盡辦法上網;對現實生活造成影響,尤其最重要的是對人際關系的影響,網絡依賴者具有喜歡單獨生活,限制自己的人際交往等特征,并具有較強的抽象思考能力,不喜歡遵守社會習俗,而且在個性上往往更為敏感、謹慎、崇高個人主義。對學習、工作跟本不感興趣,厭煩心理嚴重;既使在知道網絡已對自己生活或周圍的家人或朋友造成傷害,卻無法停止網絡的使用;經由網絡行為可能得到心理上的滿足,尤其是逃避現實生活中的無助感、罪惡感。電腦游戲與暴力行為:科學家認為,經常玩視頻游戲者,由于不斷地出現暴力,就會在孩子頭腦中強化這些過程。長此以往,孩子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類似情況時,就可能難以控制自己的行為而大打出手。科學家還一致認為,傳基因和經歷不良的社會環境,這兩個因素可能是導致沖動和暴力的潛在原因,使孩子將來處于更大的社會犯罪風險之中。電腦游戲與暴力行為與青少年犯錯高危人群是有著密切的親和關系。因此,防止青少年染上網絡成癮癥,前景可謂路漫漫。
3人為什么會網絡成癮
從生理因素上分析,上網刺激分泌神經荷爾蒙適應戒斷癥狀,可以得到喜樂或減少不舒服,而成為網絡上癮的成因之一。從個人心理因素上講,有以下幾點:①補償作用:許多網蟲可能就是為了逃避現實生活中的不如意所帶來的壓力,進而躲到網絡的世界中;②替代作用:在網絡世界中是不受現實社會規范制約,許多人將壓抑已久的本我欲望,宣泄在網絡世界中;③幻想與認同作用:使自己置身于另一個充滿幻想的虛擬世界中以逃避面對現實時所產生的壓力或將自己依附在自己創造的在線角色來逃避真實生活中的角色;④生理需求:網絡上大量色情信息和容易獲得各式各樣的虛擬行為,大大滿足了眾人對性的需求;⑤安全需求:網絡的匿名特質也給人在人際交往間和顯露出真實自我一份保護與安全感;⑥愛與隸屬需求:虛擬小區的互動也能人被他人關心愛護欣賞鼓勵等愛與隸屬需求。如果從網絡特性因素上探討,由于網絡的匿名性、安全性、自由性使人能放心的在網上與他人互動,不會有現實世界與他們交際時的陌生和焦慮,也不會有面對接觸的危險與壓力,同時可以呈現自我,使得個人的自主權擴大。在加上行為的不受限故可讓人在網中想做什么盡情發泄或滿足欲望,所以容易成癮。
4網癮表現的形式
4.1網絡游戲成癮這種形式是最早引起人們關注的,患者不分晝夜沉迷于網絡游戲而不能自拔。
4.2網絡交際成癮網絡交際成癮者就是利用各種聊天軟件及網站的聊天室進行人際交流,并到了成癮的程度。網絡交際成癮又可分為交友成癮和網戀成癮兩種。交友成癮者多在現實生活中有孤僻、自卑等極端性格,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極不合群,只能在網絡中談心、宣泄自己的情緒,長此以往網友成為自己心靈的寄托。與網絡交友成癮不同的是,網戀成癮者交談的雙方通常是異性關系,并在網上確立了戀愛關系,不可遏止的越陷越深,這類群體多是失戀者或未曾戀愛者。網戀可發展成現實在的戀愛,但往往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4.3網絡色情成癮在網絡中,各種與性和色情有關的站點比比皆是,各種淫穢文字、聲音、圖像信息泛濫,可以毫無障礙地在網絡中傳播,只要稍不留心,就可能誤入其中而不能自拔。
4.4強迫信息收集成癮這類成癮者經常強迫性地從網上收集無用的、無關緊要的或者不迫切需要的信息。這種現象與以強迫性物品收集為主的強迫癥類似。他們下網后擔心錯過了什么“重要”的信息,既使這些信息對他來說是無關緊要的,也總想查看或者下載到自己的電腦中。
4.5網絡技術成癮這類人強迫性地沉溺于電腦編程或游戲程度中不能自拔,這與電腦程序員的工作不同,網絡技術成癮的人往往沒有目的,沒有計劃。
5自測網絡成癮的診斷標準
通過對網絡使有者的調查研究,現階段醫務界初步定為以下10條診斷標準,如果受試者肯定的回答超過5條,就可能被診斷為網絡成癮了。①你是否對網絡過于關注,如下網后還想著它;②你是否感覺需要不斷增加上網時間,才能感到滿足;③你是否難以減少或控制自己對網絡的使用;④當你準備下線或停止使用網絡時,你是否感到煩躁不安、無所適從;⑤你是否將上網作為擺脫煩惱和緩解不良情緒的方法;⑥你是否對家人或朋友掩飾自己對網絡的著迷程度;⑦你是否由于上網影響了學業或朋友關系;⑧你是否常常為上網花很多錢;⑨你是否下網時感到無所適從,而一上網就來干勁;⑩你上網的時間是否經常比預計的要長。
6網癮由輕到重的四個階段
目前判斷網癮輕重并無一個特別準確的標準,通常根據網癮不同程度的表現,將其分成四個階段并有四種相應的“脫癮”方法。
6.1依賴網絡癥狀:老師布置的作業,不靠自己動腦思考完成,而是全部依賴互聯網。對癥下藥:家長和學校除了正確的指導,讓學生充分了解互聯網的優勢和危害,預防和避免學生沉迷網絡外,還要在網絡的使用、坐姿、上網時間上進行指導,特別是生理上的健康指導,比如上網的時候注意眼睛的健康、維生素的正常攝入等。
6.2迷戀網絡癥狀:一天不上網就覺得難受,但在外界的干擾下還是可以控制的。對癥下藥:家長要對孩子的網絡使用進行控制和干擾。必要時請心理咨詢師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把孩子每天上網的時間控制在2個小時以內,經常與孩子進行心理交流,避免親子關系惡化。可能為孩子安排豐富多樣的活動方式,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經常與孩子一起旅游、參觀,用體驗式的現實活動來控制孩子對互聯網的過度沉迷。
6.3網絡成癮癥狀:意志力已經被網絡摧垮了,不上網就失魂落魄,再怎么干預也沒用。對癥下藥:進行封閉式心理治療,必要時由臨床醫生加以診斷。同時對電腦進行控制,比如對電腦進行防火墻的設置。家長與孩子約法三章,限制孩子的上網內容、時間和地點。同時轉移孩子的興趣,在培養自信心等方面鼓勵孩子。在營養上也要加強,因為沉迷網絡常令孩子的成長受到不良影響,身體機能也受到破壞。
6.4完全沉迷癥狀:孩子全身心沉迷到網絡中,每天上網超過10小時,對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傷害。對癥下藥: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必須帶孩子到專業醫院或網絡成癮治療中心進行封閉式治療,初見成效后還應該在社區、學校的幫助下長期進行輔助配合治療,以鞏固療效,防止復發。學校在此階段應該配合家長,改變單一的教學方式,讓孩子有興趣、有地方、更廣泛地學習,愿意與人交流。比如可能運用團體治療的方法,從網上拉到網下,讓孩子互相幫助、互相監督。
7討論
要防范和應對網絡成癮行為,我們首先應做到加強多元化人際關系的建立與溝通維系技巧訓練,其目的是為人際溝通能力提升與自我肯定,學習新的嗜好,建立新的生活方式等,可通過社團活動的推動、信息素養的培育和舉辦正規的電玩比賽等方法具體實施;也可應用行為治療中的厭惡治療等方法,如:根據網絡成癮者不斷的練習,增強技術,爭取過關的心理特點,把游戲破關的難度增加,讓他們不斷挫折,雖然不斷嘗試新技巧仍經常失敗,他們就可能失去耐性不得不放棄。其次,應讓孩子了解上網的目的意義,目前上網無非是找資料、聊天、娛樂、找朋友等,飯后休息、壓力大時和情緒起伏大時等,如果孩子的目的為有益的就不應反對,同時要教育孩子搞好學習時間規劃,應在完成作業及功課的情況下,按預定時間上網。父母、教師、輔導人員應具備網絡使用的基本技術,知道孩子去哪些聊天室,并教導孩子適當的自我保護技巧,能共同和孩子討論上網的相關話題或者是共同上網,也可以其人之身反制其人之道;通過網絡匿名、虛擬的特性,成為孩子們聊天、聯機的對象,以了解其不可告人的內心世界,同時可預防可能出現的危險行為,并提供正確知識和建議。
除了以上措施以外,家長應注意計算機設備的擺放位置,不能把電腦放在孩子的臥房內,應放在書房或客廳里,可以善用各種的網絡使用記錄監控軟件,在非規定上網時段,將計算機聯機功能上鎖等網絡監控及限制手段,進一步規范孩子的上網行為。
8結果
防止青少年網絡成癮癥,采取分析、對照、排查、監控,解除上網成癮青少年的壓力,拓展孩子的思路,正面引導。給家庭、社會帶來穩定,創建和諧起主導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江.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關注網癮拯救孩子[J].中國健康教育,2006,6(16):18.
[2]許龍善.關注兒童健康成長消除網絡成癮[J].海峽預防醫學雜志,2002,4(9):28.
[3]羅春燕,周月芳.上海市青少年危險行為現狀研究自殺傾向與離家出走情況[J].中國校醫,2003,17(3):197~199.
- 上一篇:剖宮產手術分析論文
- 下一篇:論沙門氏菌食物中毒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