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瘀互結病機研究論文

時間:2022-03-18 01:11:00

導語:痰瘀互結病機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痰瘀互結病機研究論文

【關鍵詞】痰飲;瘀血;難治?。痪C述文獻

瘀血、痰飲均是疾病過程中形成的病理產物,二者成因不同,但形成之后,往往相互影響,既可因瘀致痰,亦可因痰致瘀。如血瘀日久,氣機不行,可致津液輸布代謝障礙,水液停蓄,形成痰飲;反之,若水液代謝嚴重受阻,痰濕內生,水飲停滯,則氣機不暢,亦可影響血液運行而致血瘀。且痰隨氣血無處不到,具有易行性;痰性黏滯,易阻塞成塊,具有易聚性,一旦痰濁形成,注于血脈,即會阻塞脈道,影響血流,使脈絡瘀阻[1]。方永奇等[2]通過對痰證293例的實驗研究表明痰證的血液循環基礎是血液流變性的改變,突出表現為血液濃稠性、黏滯性、聚集性和凝固性增高,以及腦血流量減少,從而證實了痰能致瘀。痰滯血瘀,血瘀則痰滯,形成惡性循環,膠結不解,最后形成各種病變[3]。

1痰瘀與脂肪肝

現代醫學認為,脂肪肝是由于多種原因引起的肝臟脂肪代謝功能障礙,致使肝內脂質蓄積過多的一種病理變化。中醫學無脂肪肝這一病名,根據其臨床特點,可將其歸為脅痛、積證的范疇,多由痰濕、瘀血停積于肝所致。在臨床中以祛濕活血為主法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4]。中醫學認為,或因情志失調,肝失疏泄,木不疏土,致脾失健運,水谷精微不歸正化而脂濁痰濕內生;或因年長體衰,腎精氣不足,蒸騰氣化無權,津液脂濁停聚亦可為痰為濕。由于痰濕內蘊,或肝失疏泄,均可使氣血運行不暢,血滯為瘀,進而痰濕、瘀血內結,停積于肝,遂形成脅痛、積證。如《靈樞·百病始生篇》說:“溫氣不行,凝血蘊里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薄豆沤襻t鑒》也說:“脅痛者……或痰瘀流注于血,與血相搏?!蓖ㄟ^臨床觀察發現,脂肪肝患者多為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多喜食高脂、高糖類食物或嗜酒,皆缺乏體力勞動或體育鍛煉。因嗜食肥甘厚味、過度飲酒或勞逸失常,可損傷脾胃,使脾失健運,脂濁不歸正化,生濕化痰,痰濕內蘊,即發為本病[5]?!毒霸廊珪分姓f:“痰即人之津液,無非水谷之所化……但化得其正,則形體強,營衛充,若化失其正,則臟腑病,津液敗,而氣血即成痰涎?!币虼?,可以認為脂肪肝是由于多種原因導致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氣血津液運行失常,痰濕停聚,瘀血內生,停積于肝而成。

2痰瘀與肝纖維化

中醫學并無肝纖維化一詞,1997年中國中醫藥學會中醫診斷專業委員會制定的《中醫臨床診療術語》中將慢性肝炎與肝硬化分別與中醫之肝著和肝積對應,而肝纖維化又與前兩者不可分割,故肝纖維化仍屬肝積之癥[6]。齊洪軍等[7]認為痰瘀互阻于肝絡是形成肝硬化的總病機和共同的病理過程。慢性肝病及其導致的肝纖維化的始動病因為濕熱毒邪外襲。肝病日久,毒邪深入,乘犯脾胃,損傷肝腎,毒邪未盡,而正氣已虛,致使病情纏綿難愈,病久入絡,肝絡阻滯。另一方面,正虛邪戀,毒滯經絡,入久化熱,灼津生痰;正氣虧虛,水濕難運,聚濕生痰;毒邪留戀,蘊于脾胃,脾胃失和,痰濕更盛,失于正化,終成脂濁,痰濕與瘀血互結,阻滯肝絡,最終導致肝纖維化的形成與發展。因此,肝纖維化的病機關鍵在于痰瘀互結,阻滯肝絡。

肝纖維化屬積證范疇,中醫古籍對積證的病因病機有詳盡的闡述,如《景岳全書·積聚》云:“積聚之病,凡飲食、氣血、風寒之屬,皆能致之……諸有形者,或以飲食之滯,或以膿血之留,凡汁沫凝聚,旋成疒徵塊者,皆積之類,其病多在血分,血有形而靜也?!薄夺t門法律·臟病》也曰:“臟病亦不外水裹、氣結、血瘀?!敝斓は凇兜は姆ā分兄赋觯骸懊{痛,肝火旺,木氣實,有死血,有痰流注?!碑敶嗅t李壽山教授在論及治療慢性遷延性肝炎或慢性活動性肝炎、肝纖維化及預防肝硬化時指出,慢性遷延性肝炎或慢性活動性肝炎病情趨于穩定時,其病機有如下特點:其一,濕熱留戀,蘊于脾胃,脾胃失和,痰濕更盛,失于正化,則成脂濁,而使病情復發或加重;其二,疫毒內伏,著于肝體,郁滯肝氣,劫傷肝陰,下耗腎水,精血虧虛,久則勛瘀成積,體用失調,肝微循環障礙,結締組織增生,而成肝硬化頑疾[8]。

3痰瘀與心腦血管疾病

中醫學雖無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以下簡稱冠心病)之病名,但有這種病證的記載。《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中所論治的胸痹癥、心痛與現代醫學中冠心病心絞痛頗為一致。因此,臨床上應用張仲景治胸痹、心痛方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多有效。鄧鐵濤教授認為,正氣內虛是決定因素,心陽心陰內虛是本病的根本,痰與瘀是其標,痰瘀屬實,故冠心病屬標實本虛之證。《岳美中論醫集》在“冠心病治療中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一篇中指出:“本病老年人多見,因年高者代謝失調,胸陽不振,津液不能蒸化,血行緩慢迂滯,易成痰濁血瘀?!闭f明冠心病為常見老年病,其病機亦為“本虛標實,痰瘀同病?!保?]正如《繼志堂醫案》載:“胸痛徹背,是名胸痹……此病不惟痰濁,且與瘀血交阻膈間?!?/p>

腦血管疾病屬中醫學中風范疇,對于中風,歷來醫家論述不一,雖有張仲景主風、劉河間主火、朱丹溪主痰、張景岳主虛之說,但中風的發生總不出虛(陽虛、氣虛)、火(心火、肝火)、風(內風)、氣(氣逆)、血(血瘀)、痰六端,皆由臟腑失調、氣血逆亂、陰陽偏盛偏衰而致,且中風患者進入恢復期后,風熱漸減,氣逆漸平,主要表現為半身不遂、語言不利等癥狀,而導致這些癥狀最直接的因素是痰濁、瘀血痹阻經絡[10]。如《證因脈治》說:“半身不遂之因,或氣凝血滯,脈痹不行;或胃熱生痰,流入經隧,踞絕道路,氣血不得往還。”《醫方考》也說:“中風手足不用,日久不愈者,經絡中有濕痰死血也,活絡丹主之?!?/p>

4痰瘀與惡性腫瘤

現代醫學認為,人體惡性腫瘤的發生和發展,多是由于機體受到外源性致癌物質的誘導,導致機體細胞突變,在機體免疫體系監視功能低下或缺乏時,未能及時殺傷和消除惡變細胞或不能阻止其惡性增殖的情況下產生的。中醫學認為,腫瘤的形成主要由內因和外因兩方面所致。外因六淫邪毒,內因七情內傷,導致機體臟腑功能失調,津液代謝紊亂,最終形成與惡性腫瘤相關的諸如噎膈、反胃、疒徵瘕積聚、石癭、乳巖等病癥,盡管名稱各異,但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機體瘤體的存在,而這些瘤體的形成和存在又多與痰有關。如腦腫瘤多表現為風痰夾瘀,脈絡受阻;食管、賁門癌早期為肝氣夾痰,晚期則痰瘀互結,阻遏胸膈,痰瘀凝結;軟組織肉瘤、惡性淋巴瘤表現為寒痰凝滯或痰凝瘀阻,或痰毒蘊結等[11]。故元·朱丹溪說:“諸病多因痰而生,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清·高錦庭也說:“痰瘤者,非陰陽正氣所結腫,乃五臟瘀血濁氣痰滯而成?!?/p>

5痰瘀與月經不調、帶下、不孕

婦人之病,當以經血為先。諸如經候不調、帶下之患,在臟腑功能虛損、氣血失調的病理基礎上夾瘀者居多[3]。如萬全《萬氏婦人科》中謂:“蓋婦女之身,內在腸胃開通,無所阻塞,外而經隧流利,無所礙滯,則血氣和暢,經水應期。惟彼肥碩者,膏脂充滿,脂痰凝塞,元室之戶不開,夾痰者,痰涎壅滯,血海之波不流,故有過期而經始行,或數月而經一行,乃為濁、為帶、為閉經、為無子之病。”從女性的生理特點而言,經、帶、胎、產、乳均與精血氣密切相關。月經為血所化,分娩需氣推動,分娩以后血為乳以營養嬰兒。因此,氣機瘀滯,痰濕繼生也是婦人病病理過程的重要環節。

6痰瘀與小兒疳積

小兒疳積為兒科四大證之一,諸多醫家一致認為是由于脾胃功能紊亂而致,氣血衰弱,津液匱乏,不榮肌膚臟腑所致,水谷不化,水濕與水谷交阻脾胃,直走大腸而瀉下完谷。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津液化生痰濕,氣液俱耗則見干枯羸瘦。李士材說:“脾土虛弱,清者難升,濁者難降,留滯中膈,瘀而成痰。”《醫門法律》說:“水谷津液不行,即停聚而為痰飲?!庇仍跊芤裁鞔_指出:“谷入而胃不能散其精,則化為痰;水入而脾不能輸其氣,則凝為飲?!本托吼岱e來說,痰、飲、水濕內阻是很突出的[12]。

津血同源,津液留滯而為痰,痰滯氣阻則血瘀。臨床所見,肌膚甲錯、腹大肢瘦、青筋暴露等表現為血瘀征象。王清任謂:“午后潮熱,至晚尤甚,乃瘀血也;青筋暴露,非筋也,現于皮膚血管也,血管青者,內有瘀血,至肚大堅硬成塊,皆血瘀凝結而成?!庇纱丝芍?,疳積亦與痰瘀有關。

7展望

痰飲瘀血致病廣泛,且見癥復雜,現代醫學一些尚無病因治療或療效不佳的疾病,也多是臨床的疑難雜病重癥,多與此相關。我們認為,氣機阻滯對痰飲和瘀血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多種原因相互交結,使臨床上的疾病顯示出疑、難、雜、重的特點,我們應該充分把握這一點,并根據患者的體質稟賦,抓住痰瘀互結的病機,運用整體思想和辨證論治,充分發揮中醫學的優勢,為疑難雜病重癥的辨證治療開辟新路徑,以期提高臨床療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于俊生.略論痰淤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J].遼寧中醫雜志,1994,21(6):247

[2]方永奇,黃可兒,李小兵.痰證的血液循環特征初探[J].湖北中醫雜志,1992,14(6):33-34

[3]于俊生.略論痰淤同病的病證特點[J].遼寧中醫雜志,1993,20(9):13-15

[4]楊欽河,劉菊妍,陳孝銀,等.祛濕活血法為主治療脂肪肝56例[J].新中醫,2002,34(2):60-61

[5]潘豐滿,楊欽河,沈英森,等.祛濕活血法為主在脂肪肝治療中的應用[J].四川中醫,2004,22(6):23-24

[6]白宇寧,劉紹能,姚乃禮.中醫藥抗肝纖維化的研究概況[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1,7(8):74-77

[7]齊洪軍,胡曼菁.從“痰瘀”角度淺析肝纖維化的病因病機及治療[J].四川中醫,2004,22(6):26-28

[8]于家軍,李戈,李志民.李壽山教授治療慢性肝炎的經驗[J].遼寧中醫雜志,1999,26(11):483-484

[9]董漢良.從痰淤同病角度探討常見老年病的防治[J].遼寧中醫雜志,1981,5(11):21-23

[10]馬駿.化痰通瘀治療恢復期中風30例[J].遼寧中醫雜志,1997,24(12):552

[11]王慶才.惡性腫瘤從痰論治初探[J].遼寧中醫雜志,1996,23(5):209-211

[12]董漢良.從痰瘀同治角度探討小兒疳積的治療[J].遼寧中醫雜志,1982,(11):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