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人體蠕形螨與皮膚病論文
時間:2022-06-28 10:09:00
導語:獨家原創:人體蠕形螨與皮膚病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打開電視、翻開報刊,廣告不停地在說:螨蟲在臉上鉆進鉆出,讓我們毛孔變粗、皮膚變差,而且一般的洗臉方式還洗不掉、殺不死,為了皮膚美麗,必須用除螨產品!有學者也認為它是人面部皮膚病如青年痤瘡、酒渣鼻、丘疹以及脫發的主要病因。那么,螨蟲真的有這么可怕嗎?筆者綜合有關專家最新的文獻作一綜述,以期給大家以全面的認識。
蠕形螨俗稱毛囊蟲,是一種小型螨類,為蠕形螨科蠕形螨屬,已知的蠕形螨有134種左右。寄生在人體的蠕形螨包括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兩種,前者多寄生于人體的皮膚毛囊內,后者多寄生于皮脂腺內,可引起蠕形螨皮膚病,臨床上習慣稱之為“毛囊蟲皮炎”,由于兩種螨的形態不同,寄生部位不同,引起的臨床癥狀也不同。好發部位以面部、鼻、頰、額部多見,也可見于其他部位的皮膚。皮損常表現為彌漫性的紅斑、丘疹、脫屑、毛細血管擴張、脫發等癥狀。
一、人體蠕形螨的感染現狀
蠕形螨呈世界性分布,國外學者報告人群感染率為27%~100%,國內報告感染率在0.8%~81.0%之間[1]。由于蠕形螨檢出率受檢查方法、時間、環境等多種因素影響[2],各地報告的感染率差別較大。男女感染率差異各地報道不同[3]。劉亦蘇等[4]的調查結果顯示男女蠕形螨感染率基本一致,差異無顯著性,表明蠕形螨感染與性別無關,在一定人群范圍蠕形螨感染率比較穩定,感染者中多數為單純毛囊蠕形螨感染,偶見混合感染。也有報道認為當今成年人的螨蟲感染率已達97%。
動物實驗蠕形螨主要寄生在各種家畜和野生哺乳動物如狗、豬、貓、牛、羊、兔、鼠等。為了搞清蠕形螨的傳播途徑,把人蠕形螨接種到白兔身上獲得成功,這進一步證明人和動物是可以互相交叉感染的[5]。
從人體蠕形螨病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來看,蠕形螨病是一種極其常見的皮膚病,嚴重影響皮膚健康,也是美容的克星,應受到廣大群眾的關注,尤其是應引起公共衛生、皮膚病學及美容界的足夠重視,制定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二、人體蠕形螨的寄生部位及病理學改變
(一)寄生部位毛囊螨主要寄生于人體的毛囊內,是一種條件性致病寄生蟲。不僅喜歡寄生在皮脂腺豐富的面部,而且寄生在睫毛和身體各部,在適合寄生和致病條件下引起各種各樣的臨床癥狀。毛囊螨主要寄生毛囊內,蟲體頭部直接朝向毛囊內,靠近毛干處寄生,頭朝里尾朝外呈倒置狀態。一個毛囊內可發現1~3條,引起毛囊及毛囊口擴大,其周圍有炎性細胞浸潤。
皮脂螨主要寄生在皮脂腺的導管處,它可引起皮脂腺導管受阻。皮脂螨主要寄生在皮脂腺及皮脂腺導管處,使皮脂腺開口處受阻,周圍可見大量的中性粒細胞浸潤,形成微膿腫。
兩種螨蟲都喜歡寄居在人體皮脂腺較發達部位的毛囊中,包括鼻、眼周、唇、前額、頭皮甚至乳頭、胸、頸等處易引起毛囊和皮脂腺感染發炎。
(二)病理改變人體對蠕形螨的感染無免疫性,不同年齡、不同民族、不同性別均可感染,人體蠕形螨寄生在毛囊和皮脂腺深部,是寄生在人體的永久性寄生蟲[6]。蠕形螨寄生后主要吞食宿主細胞和皮脂腺分泌物,由于蟲體的機械性刺激及蟲體排泄物的化學性刺激,寄生部位可引起毛囊擴大、血管擴張、周圍細胞浸潤、纖維組織增生、皮膚組織出現病理改變和不同程度的炎癥反應,造成紅斑、丘疹、膿皰、結節等多種損害[7]。在酒渣鼻病患者面部皮損處擴大的毛囊和增生的皮脂腺中可檢查出大量蠕形螨成蟲、若蟲和蟲卵,皮膚組織病理改變周圍有不同程度的炎癥反應,結果表明,蠕形螨寄生與皮膚組織病理改變有密切關系,是酒渣鼻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蠕形螨寄生時間越長,酒渣鼻病程也越長,病情越重,造成宿主皮膚組織出現不同程度的病理改變,損害明顯加重,與皮膚組織毛囊擴大、皮脂腺增生及炎癥反應有密切關系。王焱[8]認為,人群蠕形螨感染率多在20%~70%,但大多數感染者無臨床癥狀,只有少數感染者出現皮膚組織病理改變而出現臨床癥狀,表明引起酒渣鼻的病因不是單純蠕形螨寄生造成的,蠕形螨寄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但能否引起皮膚組織病理改變而出現臨床癥狀,與機體免疫功能的差異和是否有繼發感染病原微生物等其他多種致病因素有關。
毛囊蠕形螨較皮脂蠕形螨常見,致病性也較強。有些學者調查顯示人體蠕形螨感染可引起局部皮膚角化過度或角化不全,真皮層毛細血管增生并擴張,造成皮膚粗糙,影響容顏,還可引起痤瘡、脂溢性皮炎、毛囊炎、酒渣鼻等皮膚疾病[9]。
余禮軍等[10]發現在皮膚組織切片中常觀察到毛囊蠕形螨主要寄生于毛囊根部,部分寄生于毛囊的周邊部位,使這些部位組織出現炎癥反應。皮脂蠕形螨常寄生于皮脂腺的導管部和腺體部。實驗及臨床觀察表明,毛囊的袋狀擴張、角質栓的形成、毛孔的擴大等變化是造成皮膚粗糙的主要原因;毛囊擴大及蠕形螨的進出活動,易帶入化膿性細菌,從而繼發毛囊或皮脂腺炎、癤腫等,提示蠕形螨的感染與某些人體皮膚病的發病具有密切的聯系[11]。
三、人體蠕形螨的致病情況
我國人體蠕形螨的感染率較高,關于蠕形螨致病與否,多年來尚存爭論。
毛囊螨主要寄生在睫毛和全身各部,在適合寄生和致病條件下可引起各種各樣的皮膚損害,皮損的好發部位常在皮脂腺分泌較多的鼻面部。在發病初期,在鼻頰部有散在或彌漫性玫瑰色紅斑、丘疹及輕度毛細血管擴散。中期:可見大小不等丘疹、丘皰疹、膿皰、脫屑、血管擴張明顯。后期:色素沉著,毛細血管擴張組織增生。毛囊螨臨床表現也多種多樣,像脂溢性脫發樣、單純糠疹樣、瞼線炎樣、須瘡樣、痤瘡樣、脂溢性皮炎樣等皮損。皮脂螨的皮損表現主要以鼻為主,引起鼻尖、鼻翼玫瑰色紅斑、丘疹,毛細血管擴張明顯,嚴重時,由于組織增生,鼻部可形成大小不等的結節,晚期鼻部可肥厚畸形,形成鼻贅,伴發鼻黏膜干燥、呼吸不暢等癥狀。
國外學者報告人群感染率為27%~100%,國內報告感染率在0.8%~81.0%之間[1]。那么高的感染率說明不少健康人皮膚上有蠕形螨,但不一定致病,如果都致病,那我們大多數人都要得毛囊蟲病了。雖說專業書上有毛囊蟲皮炎的記載,但在實際臨床工作中很少下這一診斷。面部皮膚病中最常見的是痤瘡(青春痘)、脂溢性皮炎、酒渣鼻和面部(過敏性)皮炎。這些病都各有各的病因,如痤瘡是由于體內男性激素(女性也有)增高、皮脂腺分泌過多、毛孔堵塞和細菌感染等因素所致;脂溢性皮炎是皮脂分泌過盛所致;面部皮炎大多由過敏因素(如化妝品等)引起;酒渣鼻病因不明,可能與飲食、胃腸道功能紊亂、精神因素等有關。雖然有人在酒渣鼻的皮損處發現毛囊蠕形螨,認為它是急性酒渣鼻的發病因子,但據唐鴻珊[12]報道在酒渣鼻中感染的毛囊數及每個毛囊內這種螨的寄生數并不比未患酒渣鼻的對照組多,并且在用硫磺軟膏治療后,酒渣鼻好轉而毛囊蠕形螨未見減少。
有人也認為毛囊蟲的寄生是非常正常的,就像細菌存在于我們的皮膚上一樣沒有什么特別的,但是毛囊蟲的確能引起一種叫毛囊蟲皮炎的疾病。Vollmer等[13]認為,蠕形螨感染可能是面部痤瘡的病因。
一般認為[4],蠕形螨與痤瘡、酒糟鼻等皮膚損害一定關系。毛囊蠕形螨寄生人體,由于宿主的個體差異,致使人體對毛囊蠕形螨的感染表現出不同反應,即部分人可出現臨床癥狀,而另一部分人則不表現任何癥狀。
為什么在面部皮膚病患者中,毛囊蟲檢查陽性率很高呢?劉大華等[5,14]認為發病原因可能是各種劑型的皮質類固醇激素的廣泛外用,不同程度地造成皮膚局部抵抗力下降,導致毛囊蟲感染。另一方面可能與家養寵物的增多,人畜接觸而引起交叉感染有關。
四、人體蠕形螨的預防和治療
一般認為,螨蟲給人類造成的危害并不像有些商家宣傳的那么可怕。預防蠕形螨感染,應注意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15]。無癥狀或癥狀較輕的感染者無須特別治療,癥狀較明顯者則可采用藥物或物理方法進行治療[16]。蠕形螨病一般并非單純搽藥能解決問題,特別是有痤瘡、酒糟鼻時需要對癥綜合處理,包括口服甲硝唑類藥殺滅蠕形螨,口服維胺脂消除毛囊、皮脂腺的炎癥,有的尚需用四環素類藥抗菌,用維生素B6調節皮脂腺代謝。外用滅蠕形螨的藥常為含甲硝唑類或硫磺的制劑,例如硫磺搽劑、復方甲硝唑霜。中藥百部酊亦有療效。預防很重要,要注意面部清潔衛生,可用硫磺香皂、溫熱水洗面以去除面部油脂,護膚品宜用水包油霜劑。香蕉、蘋果、黃瓜泥面膜有收斂作用,適于油性皮膚者。
除了一些常規藥物之外,專家們還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如劉大華[5]等的實驗結果表明:75%酒精及3%來蘇殺蟲效果好,但作用時間須在15min以上;0.1%新潔爾滅殺蟲效果不明顯,作用30min后螨蟲仍有活動;2%氯霉素酒精有一定殺蟲效果;2%滅滴靈酒精溶液比單純的2%滅滴靈水溶液殺蟲效果明顯;用復方氯霉素醑外用、內服滅滴靈(甲硝唑)治療人蠕形螨病1300例,收到明顯療效,總有效率達98%。有專家[17]將活的蠕形螨在顯微鏡下進行薄荷油乳劑滴藥實驗,證實藥物作用3h后全部殺滅蠕形螨;對50例患者進行用藥治療1個月,結果病情輕者30例有效;在薄荷油乳劑中加入甲硝唑,并口服甲硝唑治療則效果更好。
總之,蠕形螨的寄生普遍存在,臨床表現不一,有的癥狀嚴重,有的癥狀很輕,具體原因還不甚明確,預防和治療的藥物還有待進一步開發和完善。
【參考文獻】
1詹希美.人體寄生蟲學,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273-274.
2梁裕芬,李輝.影響蠕形螨檢出率因素的探討.廣西預防醫學,l999,5(2):96-97.
3孫靈軍,李曉卿,柳建發.蠕形螨的研究現狀.地方病通報,2002,17(2):90-91.
4劉亦蘇,楊雅平,謝聃,等.大學生蠕形螨感染情況分析.中國寄生蟲病防治雜志,2005,18(5):396.
5劉大華,周家五,岳秀霞.人蠕形螨與皮膚病.中國臨床醫生,2004,32(10):23.
6李雍龍.人體寄生蟲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67.
7楊黎青,徐菱,楊稀妒,等.酒渣鼻組織病理學的光鏡和電鏡觀察.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1996,14(4):299.
8王焱,佟立,胡群,等.酒渣鼻病皮膚組織病理改變與蠕形螨寄生的關系.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18(2):157-159.
9許正敏,陶永平,唐玉成,等.襄樊市大中專學生人體蠕形螨感染情況調查.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2005,20(5):318.
10余禮軍,郭鄂平.人體蠕形螨感染的皮膚組織病理學觀察.醫學動物防制,2004,20(10):593-594.
11李建華,周敏群,郎書源,等.人體蠕形螨寄生所致組織病理學觀察.中國寄生蟲病防治雜志,2005,10(1):46-47.
12唐鴻珊.面部皮膚病未必與螨蟲有關.健康報,2006,2-5.
13梁裕芬,周德喜.人體蠕形螨防治研究概況.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6,6(3):66-68.
14毛櫻逾.人體蠕形螨致病及治療研究狀況.實用寄生蟲病雜志,2005,9(4):182-183.
15許玉華.薄荷油乳劑治療蠕形螨.上海中醫藥雜志,2006,38(6):50.
- 上一篇:西部地區雨水集蓄利用管理論文
- 下一篇:科技部門廳長的述職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