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人道主義基點分析論文

時間:2022-07-18 08:13:00

導語:醫學人道主義基點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醫學人道主義基點分析論文

【摘要】醫學人道主義作為指導醫療實踐的主要倫理原則,在經濟理性沖動泛化的現狀下,表現出流于口頭或“虛化”的態勢。找回醫學人道主義的崇高,倫理共同體的認識和建構,是新境遇下醫學人道主義出場的基點

【關鍵詞】醫學人道主義;經濟理性沖動;倫理共同體;基點

基金項目: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基金項目(2007SK242)

Thenewbasisofthemedicalhumanitarian

YouWubing

EconomicalandManagementDepatment,AnhuiTraditionalChineseMedicalCollege,HefeiAnhui230038

【Abstract】Medicalhumanitarianasthemainethicalprincipalisshowninoralor“virtual",thisisduetotheimpulseoftheeconomicalrational.Regaintheloftyofthemedicalhumanitarian,awarenessandConstructionofethics-communityisthenewbasisofmedicalhumanitarian.

【Keywords】Medicalhumanitarian;Economicalrationalimpulse;Ethics-community;Thebasis

醫學人道主義作為指導醫療實踐的核心理念,它的倫理內蘊要求醫務人員在醫學活動中應以同情患者疾苦、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就醫權利、同等珍視患者的生命價值和質量價值為旨要,從而表征出“醫乃仁術”的宏旨。但在現實實踐中,醫學人道主義往往流于口頭或被“虛化”,很多情形下醫務人員和醫療機構面對患者尤其是經濟貧困的患者表現出“救治無意識”的態勢,也使醫患關系造成不同程度的緊張。新境遇下醫學人道主義出場的基點必須加以詮釋。

1醫學人道主義弱化之源:經濟理性沖動

理性的喚醒,曾經作為“文藝復興時期”銳利的人文武器來反對宗教神學,使人掙脫了“它者”的束縛,“禁欲主義”也被拋到歷史的垃圾堆里,取代其的是對經濟利益最大化追求的沖動。市場經濟社會的到來,經濟理性沖動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有力杠桿,給資本主義社會帶來經濟上的繁榮壯觀景象,但同時,經濟繁榮的背后卻隱藏著巨大的人文精神失落的危機。我們知道,對經濟利益的追求和對倫理道德的景仰常常處于兩難境界,兩者的協調常常處于悖論之中,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話語來表述就是“義利不可兼得”。欲望常促使人不擇手段來獲取利益,這樣掙脫道德理性制約的經濟理性沖動帶來一系列根深蒂固的現代社會“人文疾病”,比如精神家園的喪失、人類自身的迷失等。中國作為一個改革開放較晚的國家,市場經濟是必須要完成的經濟發展階段,經濟理性沖動這個市場經濟本有的頑癥無疑也對中國社會造成了影響,可以這樣說,經濟理性沖動之“酸”在當今消融著一切支撐人的傳統固有的倫理觀念和道德信仰,醫學領域作為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經濟理性沖動也對醫學領域許多支撐醫務人員信仰的精神理念帶來沖擊,醫學人道主義理念的弱化之源也應該歸因于經濟理性沖動。

醫學人道主義是吸取西方人道論的觀點而明確提出來的。其實自從有醫學職業開始,樸素的醫學人道主義思想就已經產生了,這種從尊重人的人格出發,平等救治一切患者的理念也已成為醫務人員孜孜不倦堅守的職業情操,外顯在醫療實踐中,醫務人員應該從不計任何名利為出發點,盡職盡責為患者生命健康護航,更不應該以患者的經濟、文化政治背景的不同而實施不同的治療,從而彰顯醫學人道主義追求的崇高道德目標。但現實中醫院為自身發展,也加入了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時代潮流中,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醫療事業機構的公益性質,醫院方似有任意提高醫藥價格、醫療費用之嫌,造成“看病難、看病貴”的普遍現象,家庭經濟不景氣的患者得不到很好的治療或醫院根本就拒絕給與治療,比如現在醫院實行的看病前要交納的“押金”措施,交不起“押金”很明顯就得不到救治或一旦“押金”余額不足,醫院馬上就會終止給與的治療,這些很明顯都是違背醫學人道主義的。作為人道主義體現的載體醫生在面對經濟理性沖動的浪潮中很多也極易退去本色,為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不顧及患者的經濟承受能力和治療方案的需要與否,有的醫生一味給患者開出“大檢查單”、“大處方單”,更有甚者,有的醫生還對患者索要“紅包”,無形中加重了患者的經濟開支,給醫患關系也帶來產生緊張的因素。“醫院的門朝南開,沒錢治療別進來”這雖然只是一句笑談,但確實是當今社會經濟理性沖動下的醫學人道主義被淡化的寫照。

2醫學人道主義出場的基點:倫理共同體

去除醫學人道主義虛無或流于口頭的流弊,必須找到醫學人道主義出場的合法度性解釋,也就是醫學人道主義得以建基的理論基礎。倫理共同體理論應成為解決此問題的理論依據。所謂共同體,“是可以在其中獲得相對同質的價值體系,以及個人必須從屬于結構化的和有組織的團體和單位”[1],可見一個共同體的形成和維持,是以組成群體的各個個體具有相同的價值觀為前提條件的。倫理共同體是指在具有共同利益基礎之上達成價值共識,形成相應的符合大家共同意愿的行為規范和道德原則,從而結成相對穩定的人與人相互聯系的一種結構穩態。在這種同一倫理共同體中,由于人們追求的價值目標一致,彼此又能達到雙贏的境況,所以人們能夠自覺遵守一系列的共同行為規范,來調節各自的行為,使其道德化。用馬克思的話表述就是,只有“在真正的共同體的條件下,各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己的自由。”[2]而那種真實的共同體應是成員間具有真實的利益追求而達成和諧、合作的群體。只有在這種真實的利益共同體內,才能形成真實的倫理共同體。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科倫理學》論德性篇中提出:“在任何一個時代建立一個社會共同體,所要具備的是:要實現共同利益,要為參與共同體的所有成員帶來共同享有的利益。”[3]按亞氏的看法,我們可以理解為:只有在利益一致時,共同體成員對善與德性的看法廣泛一致時,才能使得公民之間連接組合真實共同體成為可能。麥金太爾在《德性之后》也有關于此的論述,他說:“在一個有著共同利益的共同體內,對共同利益的共同追求是道德原則賴以存在的一個基本背景條件。”[4]可見,只有當人們在交往共同體中結成的關系是真實的利益共同體,此時人們的價值追求目標一致,達成道德共識,形成真實的倫理共同體,才能自覺踐行道德原則和規范,而不去破壞它。對醫務人員來說,只有認識到醫患之間確實存在著真實的倫理共同體,相應才會自覺踐行醫學人道主義。

那么醫患之間是否可以具有真實的倫理共同體?我們知道,醫患關系是人類為對抗疾病,維護健康而結成的利益聯系。它是以醫務人員為一方,以患者為一方,在診斷、治療、康復、預防和保健中結成的人際關系。醫患關系中各方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大家都是戰勝致病因素來維護人類健康。體現在病人期盼恢復身體健康,醫生努力醫治病人的健康,兩者交往為了一個共同目標——健康而達成共識,形成真實的倫理共同體。醫生和患者的關系在初始階段,是個體與個體交往的關系,醫生對病人的診斷和治療都是通過直接的接觸進行的,在這種情況下,病人的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感染著醫生,會激發出醫生的同情心和人道主義精神,醫患之間常處于和諧的境界中。也可以理解為倫理共同體在醫患之間本源就存在的,只是由于后來醫生與病人關系發生了變化,是個體與群體的關系,一個醫生要面對多個病人,醫生的耐心減退;還有由于高科技的出現和介入,醫生大量利用科技手段,使醫患關系處于被“物化”的境況,醫患關系的矛盾開始凸顯,這種倫理共同體被有所破環。而后果就是醫務人員對患者救治的麻木和無意識,醫學人道主義常常被拋擲一邊,導致醫療效果的不佳。其實這對醫務人員本身也是無益的,它會損害醫務人員的醫療形象和其它切身利益。所以醫務人員如認識到“醫”和“患”其實是可以處于也應該處于一個真實的倫理共同體之中,就會自覺踐行醫學人道主義,在醫療實踐中擔起重要的角色,和患者一起共同與疾病抗爭。

3醫學人道主義強化之途徑:倫理共同體的構建

面對經濟理性沖動對醫學人道主義的強勢關系現狀,必須尋求倫理共同體的構建之途徑,以此來平衡這種失范的態勢,找回醫學人道主義的崇高。

倫理共同體的構建首先要加強對醫務人員醫德教育。醫德是指醫務人員在醫療衛生服務中應該具有的仁愛、救死扶傷的品德,是道德德目在醫務人員身上的內化,更是醫務人員必須具備的最起碼的要求。沒有醫德的醫生,即使技藝再高超,也算不上一個完整意義上的醫生,“無德不成醫”。一個缺乏醫德的醫生認識不到醫療職業的崇高性和不計功利性,在行醫時只會求取名利,肯定會千方百計從病人身上索取錢財,置醫學人道主義職業道德而不顧。而一個醫德高尚的醫務人員,會自覺認識到醫學事業的“救世救人”屬性,不是謀利事業,從而抵制社會上對經濟利益的過度崇拜趨向,同情患者的疾苦,把患者看作與自己處于一個共同體之中,盡心救治患者,這樣也會造就自己的功名。但醫德的產生不是自然而然的,也就是說,醫生的良好品德不是天生就會具有的,它的產生是醫生在學習和長期實踐中積累、發展起來的,醫德具有很強的教育性、實踐性。所以加強對醫務人員經常的醫德教育,可以使其增強對醫學事業的認識,對倫理共同體的構建起到重要作用。

其次,加強醫務人員診療實踐中對患者的人文關懷要求。現代診療過程中,機器檢查和治療有部分或全部代替醫務人員作用的趨勢,很多原因是因為醫院和醫務人員從自身經濟利益出發來造成的結果,患者往往面對機器的時間超過與醫生交流的時間,使診療過程缺少醫生人性化的關懷。建構倫理共同體,作為醫務人員應當在交往中發揮主導作用,自覺體現出人文關懷精神。患者作為軀體或心理上產生了和健康人群的不同,他們相對我們就是“弱勢群體”,更需要得到照顧和關愛,不能被排除于共同體之外,作為“人”的存在,他們理應受到醫學人道主義的對待,得到比健康人群更多的關愛。醫務人員作為直接面對患者的人,面對患者時應該注重交往中語言的禮貌性、安慰性、保護性,以消解患者的畏懼和不安心理。患者就醫時由于是初次謀面,對醫生的一個表情,一個眼神都會做出情緒反映,因此醫生應當行為端正,穩重可信,診療耐心,增強患者的信任感,這些都是對患者人文關懷的體現,而只有醫務人員首先在實踐中真正認識到與患者的息息相存的關系,才能付出對患者的關懷,為建立良好的共同體打下基礎。

再次,還應認識到,倫理共同體的構建也需要患者做出回應。倫理共同體在醫療實踐領域,畢竟患者也是主要角色之一,患者也應該在倫理共同體的構建中參與互動,不去破壞共同體的存在,患者應該積極配合醫生和尊重醫生,共同努力來促使疾病早日康復。

當真實的倫理共同體在醫療實踐中被認識和構建起來,醫生就會自覺踐行崇高的醫學人道主義,以道德理性來規約現實經濟理性沖動的強勢,盡心為患者服務。

【參考文獻】

[1]阿格妮絲·赫勒:《日常生活》[M],重慶出版社,1990:38

[2]《馬恩選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119

[3]轉引麥金太爾著《德性之后》[M],中國社會出版社,1995:15

[4]轉引麥金太爾著《德性之后》[M],中國社會出版社,199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