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牽引護理問題分析論文

時間:2022-07-27 10:06:00

導語:頸椎牽引護理問題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頸椎牽引護理問題分析論文

【關鍵詞】頸椎牽引護理

頸椎病常見,且多發于中老年人,頸椎牽引是治療該病的常用方法。隨著CT、MRI等檢查方法的相繼應用,需要牽引治療的患者逐漸增多,并已取得滿意的療效。但是,在實施牽引的過程中,即使嚴格掌握了適應證和禁忌證,也可能因護理(操作)等因素而引起不良反應,甚至造成醫源性損傷。為減少患者痛苦和不必要的損傷,筆者通過反復的臨床觀察和復習有關文獻,對頸椎病牽引療法的護理(操作)問題淺談如下,供同道參考。

1牽引方式

目前比較常用的有臥式和坐式兩種方式。在醫生未明確醫囑的情況下,一般而言,對于老年體弱者,最好選擇臥式牽引,其他人群則選擇坐式牽引為佳。相對而言,臥式牽引較為舒適、安全。但因項部墊枕摩擦,牽引力度會受影響,因此,計算牽引重量時,與坐式牽引比較應加重1kg為宜。而坐式牽引是完全懸空,無摩擦阻力,因此,牽引重量確切,但因端坐,所以沒有臥式牽引舒適、安全。同時初次牽引普遍有恐懼感,這就有必要先與患者進行溝通,以便合作。

2牽引力線

大多數情況下醫生對牽引力線問題也不下醫囑,除非病情特殊,如小關節錯縫或頸椎間盤有突出等,其他病例一般沒有特殊要求。近年關于牽引力線問題的討論也較多,但既難統一也難操作。筆者認為,凡頸椎生理弧弓正常者,選擇中立位即可。如生理弧弓消失或反弓者,前方布托應適當加軟墊,同時患者應相應仰頭。反之,如系生理弧弓增大者,后方布托應適當加墊,患者也應相應埋頭。如系臥位牽引,即在頸部加墊或減墊,即可達到以上目的。但是,需要配合仰頭或埋頭牽引的患者,隨著牽引時間延長,往往有不適感,應隨時詢問患者,特別是首次治療,更應嚴密觀察。

3牽引重量

一般教科書和參考書均沒有嚴格要求,但療效是否滿意,牽引重量至關重要。過輕則達不到目的,過重則患者難以承受,甚至造成新的損傷,因此,應嚴格掌握。通過反復臨床觀察,對于第一次牽引的患者,設定自身重量的8%,而后逐漸增加到體重的10%即可。如系臥式牽引,在坐式牽引的基礎上,尚應增加1kg為宜,以抵消項部摩擦阻力。如系臥式電動牽引,因捆扎帶拉力影響,尚應在前者基礎上再加1kg為宜,否則,實際牽引量達不到所需量。

4牽引時間

多數教科書或參考書都記載每次牽引時間30min,每天1~2次,10天為1個療程。但在臨床實踐過程中,如果重量達到自身重量的10%,大多數患者不能堅持到30min,因此,最好牽引到20min時詢問患者有何不適,有則停止,無則再加5min。對于第一次牽引的患者,啟動牽引時即應告知患者,如出現不適,應及時說明,作為護理(操作)人員,還應隨時詢問患者,如有異常,不應局限在20min。如系臥式牽引,解除牽引后,患者應在床上休息幾分鐘后再起床。

5不良反應

在牽引過程中,除嚴格按照以上要求外,也難免產生一些不良反應。(1)形體瘦弱者,下頜部常有疼痛,這是因為布托薄,肌肉少,擠壓所致。因此,凡瘦弱者,需在下頜處墊一軟布,或棉花之類,即可避免。(2)頸動脈型和交感神經型頸椎病常因布托壓迫等因素而產生頭昏欲嘔等癥,且幾分鐘后就感到難受,此種情況只有牽引幾分鐘,休息幾分鐘,再繼續牽引,累計達20min即算一次。(3)體質虛弱者,除選擇臥式牽引外,重量也應適當減輕,否則可能出現心慌氣短。(4)空腹或沒有休息好的患者,應選擇次日再牽。(5)牽引過程中患肢脹、麻加重者,常見于神經根型頸椎病。一般而言,絕大多數患者通過牽引,患肢麻木、脹痛應相應減輕,如系加重,一是與患肢姿勢放置有關,應將患肢平放在舒適體位;二是考慮是否有小關節錯縫,如將患肢平放仍不能緩解者,應停牽引,并做相關檢查。(6)體位性眩暈主要見于體質虛者,在解除牽引后,因體位改變出現瞬間眩暈,因此應先休息幾分鐘后再起立行走或再進行其他治療。

6結語

牽引療法是治療頸椎病的常用方法,除脊髓外,常作為首選療法。在牽引過程中,即使嚴格掌握適應證和禁忌證,也可能出現一些不良反應,甚至發生新的損傷。作為護理(操作)人員,應選擇好牽引方式,調整好力線,設置好重量和時間,如仍出現不良反應,應及時處置,只有這樣,才能減少患者的痛苦和避免不必要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