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象學說教學論文
時間:2022-09-14 05:44:00
導語:藏象學說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醫(yī)基礎理論》是學習中醫(yī)的入門課,藏象學說又是其中的核心教學內容。但是由于中醫(yī)學的基本理論產生于二千多年前,內容古樸而抽象,而且其中一些概念與現(xiàn)今不盡相同,這些都令初學者難以掌握。如何提高學生對本章內容的感性認識,加深學生對中醫(yī)藏象學說的理解,是我們在教學中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就此,筆者結合個人教學體會,談幾點粗淺看法。
1講清西醫(yī)、中醫(yī)臟腑器官的區(qū)別
中西醫(yī)學是在不同指導思想、思維方式影響下形成的不同醫(yī)療體系,由于看問題的方式角度不同,必然要產生不同的認知結果。因此,中西醫(yī)學中所涉及到的臟腑或器官雖有共同的稱謂,但本質上兩者差別很大。所以,在給學生授課時,必須要將這一點強調清楚。以便同學在后面的學習中能夠更好理解相關知識。我們可以舉例講解這個問題:西醫(yī)中肝的本名應為Liver或hepar,西醫(yī)學傳入我國,借用了我們約定俗成的“肝”這一中文稱謂來表述西醫(yī)中的Liver這一器官。所以西醫(yī)中的肝是一個消化腺,是人體的化工廠;而中醫(yī)學中的肝則完全不同,它是具有主疏泄功能、可以調節(jié)血的蓄溢的一個臟。可見中醫(yī)的肝不單純是一個解剖學的概念,更重要的則是概括了人體某一系統(tǒng)的生理和病理學概念。雖然其與現(xiàn)代人體解剖學的臟器名稱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義中,卻有很大差別。其余臟腑中西醫(yī)概念的異同與之相仿。通過這樣的講解,可以使學生全面了解此問題的本質與核心。
2以氣為紐帶,系統(tǒng)介紹各臟腑的生理功能
中醫(yī)學中所講的氣,既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又是臟腑功能活動的重要物質基礎,臟腑的很多功能活動都要依賴氣的運動變化而實現(xiàn)。所以在講授臟腑的功能時,可以初步講授氣的功能特點,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推演各臟腑的功能,同時闡發(fā)臟腑生理病理與氣的聯(lián)系。例如在講授肺的生理功能時,先講肺氣的運動特點:宣發(fā)、肅降,正是基于肺氣的這些運動,才產生了肺的其他生理效應:主氣、司呼吸、通調水道、輔助物質的輸布代謝;脾氣的運動方式是向上,所以脾才具有主升清、運化水谷、統(tǒng)血等一系列的功能;胃主通降,其氣以降為和,所以胃氣也助六腑傳化糟粕。在藏象學說中,有很多方面都涉及到這些內容,所以在講授時應以氣的運動變化為主線,先講清臟腑與氣的這些聯(lián)系,然后再講解由氣的運動變化所產生的生理效應—臟腑的功能,進而延伸到各臟腑的病理變化。這樣的教學設計,可以使課程的內容更具有邏輯性,同時,也可以兼顧講授內容的前后聯(lián)系性。氣的概念比較抽象,我們在這里講了氣與臟腑功能的關系,就可以增強學生對氣的感性認識,在以后講到氣的概念時,學生就會覺得確有其物,而且這樣做也能夠使同學們充分認識到氣的重要性。
3以比喻方法講述各臟腑的功能
每個臟腑的生理功能都是重點掌握內容,我們在講授時都應該講解清楚,而且我們應該反復向學生強調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只有各臟腑功能的相互協(xié)調才能共同完成人體的生理功能。那么,就五臟來講,這個過程又是如何實現(xiàn)的呢?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在講授時可以用比喻的方法來描述。例如:《內經》中對各臟腑的功能有這樣的描述:心,君主之官;肺,相傅之官;脾胃,倉稟之官。我們可借用這一比喻對各臟腑在共同完成全身生理功能的情形進行闡發(fā)。相傅之官具有輔助君主治理天下功能,將其對應于心肺的關系:肺可以朝百脈助心行血,主治節(jié),治理調節(jié)全身各個方面的功能;脾胃,倉稟之官,要保證糧食的收集,收集后還要輸送給肺,肺為相傅,天下之財,用之于民,所以這些營養(yǎng)物質應交付給肺統(tǒng)一調拔,分發(fā)到全身各處,應于《內經》中“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這樣的描述可使學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晦澀難懂的臟腑功能知識。
再如講六腑時,我們可以用做豆腐的過程與六腑對食物的消化這一過程作對比進行講述,做豆腐時,首先要將豆子磨成細末,這一過程正像胃對水谷的腐熟;而用濾網將豆?jié){與豆滓分離的過程正像小腸分清泌濁的作用;至于在做豆腐時需要加入的關鍵物質——鹵水,正如在消化過程中離不了膽汁的促進作用一樣。這樣就可以用大家熟知的磨豆腐與我們人體的整個消化吸收過程來對比講授。這樣既可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可增加其對所學知識的感性認識。
4以生活常識詮釋臟腑功能
中醫(yī)學深深植根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因此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好多現(xiàn)象都反映了一定的中醫(yī)知識。我們在講授臟腑功能時,可以適當引用一些與中醫(yī)理論內容有關的日常生活現(xiàn)象對其進行闡述。例如,我們平常用“財述心竅”指因追求財富而喪失理智,而在中醫(yī)中認為“心主神明”,狹義的神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所以有“心神不定”“心思重重”“心意難卻”等說法。人在休息時,神就歸藏在心,故心為神之舍。如出現(xiàn)失眠、夢多、夢游,就是心不藏神,也叫“神不守舍”,類似的例子還可以舉出一些:“六神無主”與“五臟藏神”;“膽氣過人”與“膽主決斷”等等。總之,適當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象來解釋臟腑功能,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理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上一篇:不寐治療經驗論文
- 下一篇:外傷性肝破裂治療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