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醫毒論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17 07:07:00
導語:壯醫毒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壯醫理論毒論
“毒”邪是我國傳統醫學一類重要的致病因素,毒的本義是指毒草。《說文解字》謂“毒,厚也,害人之草。”在古代,毒被作為致病之因引申運用到醫學范疇,成為一種常見的病因。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因素,壯醫對毒的認識源遠流長并獨具特色,壯醫毒論蘊含于壯醫病因病機、診斷、治療和藥物理論中,成為壯醫理論體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現結合古今文獻,對壯醫毒的內涵、分類、特點以及壯醫毒論的基本內容探討如下。
1壯醫毒的內涵
自石器時代開始,壯族先民就已開始認識毒。《淮南子·修務訓》有關于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記載,專家認為,壯族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草木繁多,有毒的動植物不少,更符合“一日而遇七十毒之說”[1]。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氣候,使壯族先民對毒有更深的感受和認識。毒在壯醫中主要包括四方面內容:一為致病原因,壯醫認為,毒是導致疾病的主要原因,有毒虛致百病之說;二為有毒之物,如毒草、毒樹、毒蟲、毒蛇、毒水、毒礦等等,正如唐代陳藏器《本草拾遺》所言“嶺南多毒物,亦多解物,豈天資乎?”;三為毒藥和解毒藥,根據文獻記載和實地調查,壯醫認識和使用的毒藥和解毒藥在百種以上,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曾記載了嶺南俚人(壯族先民)使用的五種毒藥:不強藥、藍藥、焦銅藥、金藥、菌藥。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唐代蘇敬《新修本草》收載了兩種壯族地區著名的解毒藥-陳家白藥和甘家白藥;四為病癥,即毒病,包括各種中毒、熱毒病、血毒病、風毒病、毒結病、痧毒、瘴毒、蠱毒等等。壯醫在長期醫療實踐的基礎上,從病因病機、病癥、診斷、治療用藥以及藥物性能上對毒有了較為全面和系統的實踐和認識,初步構成了壯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壯醫毒論。
2壯醫毒的分類
因毒致病是壯醫毒論的核心,也是壯醫重要的病因病機理論。作為致病原因,毒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之毒指具體有害、有毒之物;廣義之毒是一切致病因素的總稱。在分類上,有按毒所依附的事物來分,如蛇毒、蟲毒、箭毒、藥石毒等;有按毒的形象特征來分,如熱毒、血毒、風毒、濕毒、痧毒、瘴毒、蠱毒等;有按毒性猛烈和緩慢來分,如《桂海虞衡志》記載“藥箭,化外諸蠻所用,弩雖小弱,而以毒藥濡箭鋒,中者立死,藥以毒蛇草為之。”;有按毒的來源來分,有些毒由內而生,本由疾病而生,又反過來成為致病毒邪,稱為內毒,有些毒由外內侵,如風、寒、熱等,稱為外毒;有按傷害部位來分,有的損傷皮肉,有的則傷害臟腑和體內重要通道。此外,還分為有形之毒,無形之毒。總之,壯醫認為,所謂毒,是以對人體是否構成傷害以及傷害致病的程度為依據和標志的。
3壯醫毒的特點
壯族地區由于特殊的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動植物和其他毒物尤多。多毒主要原因有:①是壯族地區的氣候條件適應生長的毒草多,毒蛇毒蟲多,人誤食毒草及被毒蟲咬傷多,蠱毒多;②是壯族地區氣候炎熱、草木及動物尸體腐爛后污染水源造成的水毒、溪毒多;③是壯族在狩獵、戰爭中利用草毒、蛇蟲毒、焦銅制作的毒箭多;④是日常生活飲食及服藥發生中毒多[2]。因毒邪種類繁多,所導致的疾病表現復雜,但因毒致病也有一定的規律性,即毒邪、毒物進入人體后,是否發病取決于人體對毒的抵抗力和自身解毒功能的強弱。
4壯醫毒論的基本內容
4.1毒虛致病─壯醫重要的病因病機理論民間壯醫手抄本《此風三十六樣燒圖》列舉了中風、肚痛風、急驚風、哎迷風、撒手風、鯽魚風、馬蹄風、慢驚風、天吊風、看地風、彎弓風、蛇風、夜啼風、鳥宿風、螞蟥痧風、疳風、上吐下瀉風等風毒。風毒所致病證以抽搐、昏迷為主,由于風毒閉阻龍路、火路,可出現發熱、頭痛、汗出惡風、咳嗽、鼻塞、流涕或肢體麻木、強直、痙攣、四肢抽搐、角弓反張、皮膚瘙癢、目診見脈絡散亂等。著名壯醫大師黃漢儒經過系統的整理研究,在《中國壯醫學》中首次提出了“毒虛致百病”的壯醫病因病機論,把毒作為壯醫的最主要致病原因:認為毒之所以能致病,一是毒邪損傷正氣,正不勝邪,影響三氣同步而發病;二是某些毒邪在體內阻滯“三道”(谷道、水道、氣道)、“兩路”(龍路、火路),使三氣不能同步而致病[3]。毒虛致病論奠定了壯醫病因病機論理論的基礎[2]。
4.2以毒命名─壯醫病癥名稱的特點文獻記載和實地調查搜集到的壯醫病癥名稱達數百種之多,其中以毒命名的壯醫病名最為普遍。如痧毒、瘴毒、濕毒、風毒、蠱毒、寒毒、熱毒、無名腫毒等等。大類下面又可分為許多更為具體的甚至十分形象的病癥名稱。如痧毒分為熱痧、寒痧、螞蟥痧、漂蛇痧、紅毛痧、悶痧等;瘴毒分為青草瘴、黃茅瘴、冷瘴、熱瘴、啞瘴、煙瘴、嵐瘴、毒氣瘴等;蠱毒又分為蟲蠱、食蠱、水蠱、氣蠱等;風毒包括的疾病更為廣泛,有36種風和72種風之分。
4.3重視辨毒─壯醫診斷疾病的特色“毒虛致百病”是壯醫的病因病機論理論的核心,因此,在疾病的診斷上,壯醫特別注意辨毒。如壯醫目診主要通過觀察“勒答”白睛上血絡變化來診斷疾病,若“勒答”上龍路脈絡邊界浸潤混濁,表示體內有濕毒為患;若脈絡多而散亂,分布毫無規則,為風毒作祟;若脈絡多而集中,靠近瞳仁,為火毒熱毒作怪;若脈絡分散,遠離瞳仁,為寒濕之毒或風寒之毒;若白睛上見有黑斑黑點,為體內有淤毒;若見藍點、黑點、藍斑,為谷道蟲毒內積。
4.4解毒補虛─壯醫治病的重要法門著名壯醫班秀文認為,人之所以發病,是由于受到“毒氣”的侵犯,故治療上一定要以祛毒為先。他總結出壯醫首要的防治特點:以外治為主,偏重祛毒[1]。黃漢儒在“毒虛致百病”基礎上率先提出“解毒”治則,認為“解毒”主要通過內治的祛毒和外治的排毒兩方面而達治療目的。解毒法是壯醫治療疾病的重要法門,在臨床上的運用可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具體的毒藥和解毒藥的運用;二是“解毒”作為壯醫重要的治則,在指導臨床各科疾病的診療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壯醫很多外治法包括目前國內外廣泛應用的壯醫藥線點灸療法等都是在基于對“毒”的認識和運用基礎上開發出來的。
4.5善用毒藥與解毒藥─壯醫藥物學上的突出成就根據文獻記載,早在晉代,嶺南俚人就會使用毒藥和解毒藥。毒藥在古代的醫藥書中常指藥性的偏頗,認為藥物各有偏性,這種偏性就是毒。壯醫在長期實踐中認識到毒物的概念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沒有任何情況下都可以導致中毒的毒物。同一物質在某些條件下可以引起中毒,而在另一條件下卻是無毒的。例如食鹽少量服食是有益無毒的,但如果大量吃則會引起中毒;箭毒直接進入血液才引起中毒;鉤吻和野芋少量內服可以治病,但大量服用則引起中毒死亡。由于壯醫在實踐中正確認識了毒藥,所以敢于應用壯族地區出產的毒藥來治病,并逐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于解毒藥,壯醫大部分是按其功效進行分類的,即根據其解救中毒的功效分為解箭毒、解藥毒、解蛇蟲毒、解蠱毒、解食物中毒、解酒毒、解金屬毒、解瘴毒以及解毒范圍較大的解諸毒9類,臨床中根據不同原因的中毒使用相應的解毒藥。
縱觀上述,壯醫對毒的認識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并形成了一定的理論。壯醫毒論是壯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于基礎和臨床之中,是壯醫區別于其他民族醫藥的重要內容。由于歷史的原因,壯醫毒論理論目前仍屬于雛形,有待進一步發挖、整理和規范完善。
【參考文獻】
[1]黃漢儒,黃冬玲.發掘整理中的壯醫[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4.
[2]黃冬玲.文獻記載古代壯族地區解毒藥初探[J].民族醫藥研究,1991,(2):28.
[3]黃漢儒.中國壯醫學[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1.
- 上一篇:消渴證康復原則論文
- 下一篇:診斷頸椎病中比較影像學的應用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