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結合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9 02:19:00

導語:中西醫結合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西醫結合研究論文

【摘要】通過對中醫理論和西醫理論特點的分析概括,闡明不能用中醫理論研究西醫,也不能用西醫理論研究中醫;中醫和西醫研究藥物的角度不相同,不能用中醫的藥物研究方法研究西藥,可以用西醫的藥物研究方法研究中藥。中西醫結合的目的:更好地為人民健康服務。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研究思考

中西醫結合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為人民健康服務,筆者將目前中西醫結合面臨的問題淺述如下。

1中醫理論和西醫理論不能相互闡述或表達

20世紀50年代,同志提出了中西醫結合的觀點,并要求醫務工作者要走中西醫結合的道路。提出這個觀點,是從更好地為人民健康服務的角度出發的。那么,怎樣理解中西醫結合呢?中西醫結合可否理解為用中醫理論闡述西醫或者用西醫理論闡述中醫?如果這樣理解會走向極端的,也是不科學的。如細胞屬于哪臟哪腑哪經哪脈?中醫學的經絡為什么用顯微鏡,甚至電子顯微鏡都“看”不到呢?有些人提出誰能找到經絡可獲諾貝爾醫學獎。這和那些否定中醫的觀點一樣,都是沒有正確理解中西醫結合,誤解了中西醫結合。

中醫學是以陰陽五行學說為理論根據,以藏象和氣血津液經絡的生理病理為基礎,用以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的一門科學。以整體觀點為主導思想,以辨證論治為診療特點。

中醫學理論闡述人體的“功能”。中醫藏象學說表達的是人體某一組器官或一系列器官的功能。如中醫學概念的“腎”,其功能是“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主水;主納氣”[1]。其內涵不僅僅是西醫學上的腎臟,還包括生殖系統,同時還包括人體生長與發育。中醫學概念的“脾”,與西醫學概念的脾臟,意義完全不一樣。氣血津液學說中的“氣”,其組成,中醫學認為有先天之“精氣”,食入之“谷氣”和自然界中的“清氣”。“氣”是臟腑功能活動的體現,而西醫學不知“氣”為何物。“血”和“津液”也不同于西醫所說的血液和體液,如中醫學所說的“氣血虛”所致月經量少或閉經等,通過西醫學的化驗檢查不一定是貧血。經絡學說認為“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換句話說就是把各種功能聯系起來的通道,即功能通道。因此西醫學對“經絡”是無法理解、無法想象、無法找到的。

中醫學認為人體死亡是“陰陽離絕”,死人沒有陰氣也沒有陽氣。無陰氣無陽氣,不是中醫學的研究對象。因此中醫學研究的人體是“活”人。

西醫學,即現代醫學是以尸體解剖為基礎,與現代科學相結合,闡述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進而對疾病進行診斷、治療和預防的一門科學。它體現了現代科學的特點。

西醫學研究的是“分子”、“細胞”,是“看”得見的物質,而不是功能。西醫學認為,細胞是人體最基本的形態功能單位,由許多分子組成細胞。由許多形成相似的細胞和細胞間質,按一定方式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結構叫組織。幾種不同的組織結合成具有一定形態和功能的結構叫器官。若干器官聯合在一起完成一個共同的生理功能構成系統。各系統在神經體液的調節下,彼此聯系,相互影響,構成一個完整的人體。無論細胞、組織、器官還是系統都是由“看”得見的物質——分子構成的。現代醫學研究人體已進入分子水平,是從分子的角度研究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并從分子的角度對疾病進行診斷、治療和預防。

西醫學研究人體是以尸體解剖為基礎,人體死亡是呼吸心跳停止、生命活動消失或者腦細胞功能活動消失。當人體死亡、生命活動消失時,分子還存在,細胞還存在,仍可作為研究對象。西醫學研究人體好似把人體當作機器一樣來研究的。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西醫學研究的是“死”人。

中醫理論和西醫理論相比較,中醫理論講述“功能”,而西醫理論講述“分子”或“物質”。在一定意義上,中醫理論和西醫理論的關系,像唯物辯證法中“意識”與“物質”的關系,因此中醫理論和西醫理論是不能混淆的,也是不能相互闡述和表達的,用西醫理論研究中醫不是中西醫結合的內容,也是不可能實現的。

2藥物的研究

2.1中醫和西醫研究藥物的角度不同中醫治療疾病應用中藥,是從藥物的功效著手的。所謂功效,也就是藥物作用于人體后所發生的一系列功能變化,實際上講的是藥物的“功能”,比如砒霜,其功效是外用蝕瘡去腐,內服祛痰平喘;又如青蒿,其功效是清虛熱、除骨蒸、解暑、截瘧等[2]。西醫治療疾病應用西藥,講的是藥物分子在體內的代謝過程即藥物分子作用于人體后,對人體內某種分子、細胞、組織或系統的影響過程;或者某種抗生素分子在體內對微生物分子的作用過程,實際上講的“分子”或“物質”,比如多酶片、氫化可的松;又如磺胺類抗生素等都是講的藥物分子。可見,中醫和西醫在治病時,研究藥物角度是不相同的。

2.2中藥的西藥化研究是中西醫結合的一部分內容有學者認為同一患者一張處方中藥,一張處方西藥,這樣是中西醫結合。這種方法一方面浪費金錢增加患者負擔,另一方面浪費寶貴的藥物,而且易出現意想不到的不良作用,因為每味中藥所含有效成分并非單一,可能和西藥有效成分重復或拮抗。這不是中西醫結合。

中藥治療疾病有五千多年歷史,中藥確有療效。中藥學博大精深,單《本草綱目》就收集了一萬多種中藥,每一味中藥都有各自不同的功效,甚至同一味中藥,藥用部分不同,功效也不一樣,比如柴胡。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柴胡根主要成分為柴胡皂苷、甾醇、多糖、黃酮、揮發油等;而莖葉主要含揮發油和蘆丁等,不含皂苷;其揮發油主要在莖葉中,根含量甚微[3]。從柴胡可以看出,有些藥物,其藥用部分不同,所含有效成分不一樣,功效也不相同。

中醫中藥要發展要推廣,必須證明中藥有療效;中醫中藥為什么有效或者說中醫中藥有效的依據是什么,因此,研究中藥的有效成分就很有必要。要研究中藥有效成分,就必須結合現代科技,也就是應用西醫的藥物研究方法研究中藥,稱為中藥的西藥化研究。西醫學應用現代科技從砒霜中提取三氧化二砷治療粒細胞性白血病,從青蒿中提取青蒿素治療難治性瘧疾等;常用藥物黃連素就是從中藥黃連、黃柏等中提取的,其主要成分為小檗堿[4]。這是中藥的西藥化研究的最好例證。

另一方面,常用抗生素如青霉素G或氧氟沙星,假如用中醫方法研究,其功效是什么,這個問題無法回答,也無法理解。因此不能做西藥的中藥化研究。

為什么不能用中醫的藥物研究方法研究西藥,而可以用西醫的藥物研究方法研究中藥呢?或者說,為什么不能作西藥的中藥化研究,而可以作中藥的西藥化研究呢?首先,它們的研究對象是相同的,都是治病救人的藥物,是“看”得見的物質;其次,每味中藥功效的概括,是經過長期實踐后歸納總結而來,要經過相當長時期,而應用現代科技研究中藥的有效成分是用時短而且方便有效的。因此,可以進行中藥的西藥化研究,這是中西醫結合的一部分內容。

3怎樣理解中西醫結合

中西醫結合的結,是結而非集,集是聚和總合的意思,結是聯合和發生關系的意思[5]。中西醫結合可以理解為把中醫學理論和西醫學理論相聯系,各取其優勢,做到優勢互補,然后應用到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和康復過程中,實現更好地為人民健康服務的目的;為了推廣中醫藥,證明中醫藥的療效,對中藥進行有效成分研究,即中藥的西藥化研究,這也是中西醫結合的一部分內容。

4中西醫結合的意義

4.1疾病預防現代醫學即西醫已認識到,許多疾病與精神因素有密切的關系,如精神因素導致消化性潰瘍[6]。這類疾病怎樣預防呢?西醫學在這方面無具體的論述,而中醫學卻有詳細、確切、系統的闡述。

當今社會,物質生活極為豐富,但冠心病心絞痛發病率較高。在冠心病的治療中,介入療法開展較多,而球囊擴張和安裝支架非常普及,但是,在6個月或1年后,有相當一部分患者出現冠脈再狹窄。要預防再狹窄,在常規西藥治療基礎上,加用活血化瘀中藥,取得了理想療效[7]。

在傳染病的預防當中,中醫學在這方面辦法不多,而西醫學“疫苗”方法就很有效而且簡單方便。

4.2疾病診斷現代社會物質生活豐富了,人們對健康要求比較高,許多疾病,患者要求給了明確診斷。中醫在診斷上是籠統的、抽象的、理論性的,而西醫在診斷上是具體的、準確的、實在的。如高血壓腦血管意外患者,中醫說是“中風”、“肝風內動”等所致,這的確不好理解,患者也不易接受。要明確診斷該病,就需要應用現代化設備,即西醫檢查手段,如CT、MRT或DSA。

4.3疾病治療對某一種疾病,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思考,明確中醫治療療效好還是西醫治療療效好,然后應用療效好的方法治療,以盡量減少患者痛苦,減輕患者負擔。如心臟猝死患者,心肺復蘇是最好的搶救方法,如果采用針灸或灌服中藥的方法,而放棄心肺復蘇,是不恰當的。又如發生在夏天,以發熱、全身酸痛為主證,又無“上感”癥狀的患者,經西醫手段檢查后,考慮為病毒性感染。這類患者,中醫診斷為“暑濕”感冒,應用中藥治療療效高,不良反應少,而西醫對病毒性感染治療無特效,因此,該類患者應用中藥治療就是最理想的治療方法。

4.4疾病康復許多疾病,如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在腦出血停止、顱內高壓消失之后;以及各種術后恢復期患者,西醫怎么辦呢,只能采取加強營養,增強功能鍛煉等措施,靠人體自身恢復,而中醫可以采用針灸、理療等康復措施,這時中醫康復治療措施就是最好的。

總之,中西醫結合應正確理解,恰當運用,更好地為人民健康服務。

【參考文獻】

1印會河.中醫基礎理論.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39.

2雷載權.中藥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94-338.

3肖培根.新編中藥志.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785-787.

4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213-214.

5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新華字典,第10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209-232.

6陳良軍.淺談精神因素導致消化性潰瘍.中國中醫藥雜志,2007,5(2):17.

7陳可冀,李廷達,翁維良.血瘀證與活血化瘀研究.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疾病雜志,2005,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