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結合治療高血壓病論文

時間:2022-12-09 02:23:00

導語:中西醫結合治療高血壓病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西醫結合治療高血壓病論文

【關鍵詞】高血壓病中西醫結合療法綜述

高血壓病屬中醫“眩暈”、“頭痛”范疇。長期服用中西醫降壓藥,仍是目前防治高血壓病的主要措施之一。研究表明,很多中藥成分具有降壓、擴張血管、改善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對改善高血壓病癥狀,治療并發癥有一定優勢。

1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肝為剛臟,體陰而用陽。肝陽易升,肝火易沖。腎為一身陰液之根,肝有賴腎水以滋養,故發病與肝腎關系密切。主要病因:①情志所傷,長期惱怒憂思,導致肝郁氣滯,損傷肝陰,下劫腎陰,陰不制陽,肝陽上亢;②內傷虛損,可導致腎精不足,陰陽失調,心腎不交,下不制上,頭昏視物模糊;③飲食失節,起居失常。嗜食肥甘,導致痰濕內生,運化無力,體胖,脈絡受阻,或嗜酒,嗜煙,勞逸失度,起居無常,導致眩暈發作;④體質因素,是指先天與后天相結合而表現出來的整體生理功能及特性,適應社會自然諸多方面的能力;⑤瘀血內阻,絡脈不通,血流受阻而致血壓升??傊?,高血壓病的病理變化主要責之“陰陽失調,氣血紊亂,心腎不交”等。

高血壓病發病機制尚未明確。一般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①高級神經中樞功能失調。由于某些因素引起強烈的、長期的刺激,導致精神、神經過度緊張,使大腦皮層功能紊亂,興奮與抑制功能失調,皮質下血管舒縮中樞形成以血管收縮神經沖動占優勢的興奮灶,使全身小動脈痙攣,外周阻力增加,血壓升高;②遺傳因素。據統計,有高血壓病家族史的約占50%~60%,多為遺傳性缺陷,患者對各種應激的血管反應性增強;③腎臟因素。腎素分泌增多,腎素在肝中形成的血管緊張素轉換酶作用下,產生的血管緊張素,后者具有很強的全身細小動脈持久的收縮作用,升高血壓,同時又能刺激腎上腺皮質分泌大量醛固酮儲留水鈉,使血壓進一步增高。此外,環境因素、內分泌因素等均可導致血壓升高。

2辨病治療和辨證施治

中醫辨證,多從癥狀、體征入手,一般以“頭昏”、“頭痛”、“眩暈”、“肢體麻木”、“項強”或“耳鳴”,脈弦或強大,或弦細,或沉細,或細澀,舌質紅或淡白,或黯,或瘀點、瘀斑,舌胖大,舌有齒痕,苔黃或厚膩或無苔等進行分析研究,多辨為“肝陽上亢”、“肝腎陰虛”、“陰陽兩虛”、“氣虛痰濁”、“風痰上擾”等證型。對一些無癥狀高血壓病的診斷和防治顯然不夠,需西醫辨病相輔助。

辨病治療是西醫的原則,辨證施治是中醫的特點,而中西醫結合則應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兩者不可偏廢。首先,對高血壓病的辨證論治是中西醫結合的“二級診斷”模式,療效仍以高血壓病某一階段的“對癥”治療效果為主,遠未達到“對病”診治的深度[1],應提倡對高血壓病首先辨病(診斷和鑒別診斷)、分期(根據有無心、腦、腎等靶器官損害分3期);然后再進行中醫辨證分型,辨證施治;再次是發現病證之間、分期與分型之間的內在聯系;最后,從中醫的角度來認識高血壓病總的發病機制。通過對現代醫學各項實驗室或輔助檢查結果的分析,利用中西醫結合研究成果來辨證,對于補充或豐富傳統中醫辨證,在高血壓病的中醫辨證分型與西醫實驗室指標之間搭起一座橋梁,在一定程度上為中醫的辨證分型提供客觀依據。

高血壓病常伴有高脂血癥、高黏血癥,它們在高血壓病的發病、心腦血管并發癥的發生中起著促進作用[2]。血液流變學異常和微循環障礙,血管內皮細胞損傷,血小板功能異常,紅細胞變形力減弱,是高血壓病血瘀證的病理基礎,為治療高血壓病血管并發癥提供了理論依據[3]。侯延麗[4]、吳奕強[5]等通過檢測血流變中全血比黏度、低切濃度和高切比濃度、紅細胞聚集指數、紅細胞壓積、血漿比黏度,發現指標測定值總趨勢為肝陽上亢>陰虛陽亢>肝腎陰虛>陰陽兩虛。蔣衛民[6]等觀察了原發性高血壓(EH)中醫證型與血糖(BS)、血胰島素(IS)水平的關系,發現患者空腹血糖與正常組無差異,但服糖1小時、2小時后,BS及糖負荷后IS明顯增高,胰島素敏感指數明顯降低,差異顯著,說明高血壓病患者存在胰島素抵抗(IR),其中肝火亢盛、陰虛陽亢組與痰濕壅盛、陰陽兩虛組和正常對照組差異顯著,提示高血壓病IR的證型主要為肝火亢盛、陰虛陽亢。

心臟及其大血管是高血壓病中較早受到損害的器官,鄭新[7]等研究了EH患者胸主動脈CT改變與中醫分型的關系,發現痰濕壅盛組胸主動脈管徑擴大最顯著,肝陽上亢組次之,陰陽兩虛組最輕,前兩者多見于男性,后者多見于女性。在心電圖方面,王莉婭[8]等通過對256例高血壓病患者進行心電圖檢查、中醫辨證分型及心功能分級,測定PTFv1值,并分析其與中醫證型及心功能積分之間的關系,發現PTFv1值與心功能積分呈高度負相關(P<0.01)。肝陽上亢型患者PTFv1值明顯大于其他證型,其心功能較好;水濕泛濫型患者PTFv1值為最小;瘀血內停型次之,其心功能較差。

大腦是高血壓影響的重要器官之一,容易并發損傷及供血改變,劉健[9]等研究了中醫辨證分型與經顱多普勒檢測的關系,發現肝火亢盛型以腦血管血流速度加快為主,陰虛陽亢型以血流速度減慢居多,陰陽兩虛及痰濕壅盛型則以腦部血管血流速度減慢為主。綜合以上,很多學者對高血壓病的中醫辨證分型與客觀指標關系的研究已作了許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對于揭示中醫“證”的本質提供了一定的客觀依據,這是中西醫結合、中醫現代化的發展方向。

3中藥治療與西藥治療

中藥和西藥治療高血壓病各有所長。西藥的優勢是:①降壓作用較強,均能有效地控制血壓;②對某些器官受損有逆轉作用,如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對心肌肥厚有減輕作用;③對高血壓病急癥,西藥降壓藥如硝普鈉、酚妥拉明等作用迅速。其不足之處是:①副作用相對較大,如影響水、電解質代謝,影響血脂、血糖代謝,有的藥物長期使用還可影響性功能;②降壓過程中血壓波動大,特別是高血壓病早期或老年人高血壓。

中醫藥的優勢:①改善癥狀效果明顯,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②降壓作用緩和,穩定血壓效果好,對早期老年輕度高血壓以及較嚴重高血壓配合西藥治療,均可防止或緩和血壓的較大波動;③中藥副作用少,與西藥合用能減量減毒增效;④研究已發現中藥在對某些靶器官損害的逆轉以及并發癥的防治方面有一定作用[10]。

中西醫結合的優勢在于:發揮中醫治病求本,改善癥狀,減少并發癥,減少西藥用量,降低副作用等積極作用,克服中藥降壓效果慢、幅度小等不足,取西藥降壓迅速,控制緊急病情之優勢。

4問題與展望

實踐表明,中西醫結合用藥仍是目前高血壓病治療的有效方法,較之單純的中醫或西醫具有明顯優勢。中藥可改善血液循環,降脂,抗動脈粥樣硬化,改善消除臨床癥狀[11]。中西醫結合能增強機體對降壓藥的敏感性,減輕靶器官損害,取得最佳療效[12]。但中藥湯劑存在煎煮費時、不易攜帶服用的問題,應予以研究改進。

【參考文獻】

1孔炳耀.氣血理論在高血壓病研究中的應用.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8,4(9):5254

2賈紹斌,張金莉,陳樹蘭,等.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血液流變改變與左室肥厚的關系.臨床薈萃,1999,14(8):366

3李運倫,曲政軍.高血壓病從瘀論治芻議.中醫研究,1997,10(6):8

4侯延麗.123例高血壓病血液流變學變化與中醫辨證分型的關系.陜西中醫,2002,23(8):703

5吳奕強,羅治華,唐榮德.高血壓病血液流變學變化與中醫辨證分型的關系.新中醫,1994,26(3):10

6蔣衛民,唐蜀華,陳曉虎.高血壓病辨證分型與胰島素抵抗關系的初步研究.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8,4(11):37

7鄭新,劉衛紅.高血壓病中醫辨證分型的血壓變化及胸主動脈CT改變的研究.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7,17(12):733

8王莉婭,張婕,朱麗華,等.高血壓病患者P波終末電勢與中醫證型的關系.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0,16(1):20

9劉健.經顱多普勒與高血壓病辨證分型的關系.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7,13(5):272

10鄧旭光.高血壓病中西醫結合若干問題探討.中國中醫藥科技,1999,(6):8688

11姚紅,李陽.中西醫結合治療高血壓病53例.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5,19(6):530

12李銘.史載祥中西醫結合治療高血壓的臨床思路和經驗.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雜志,2006,4(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