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脊推拿治療頸髓壓迫癥論文

時間:2022-12-17 09:53:00

導語:整脊推拿治療頸髓壓迫癥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整脊推拿治療頸髓壓迫癥論文

【摘要】目的:探索頸椎病頸間盤突出脊髓壓迫癥采用整脊推拿方法新的治療途徑。方法:38例頸椎病頸間盤突出脊髓壓迫癥經藥物、理療治療無明顯療效,采用整脊推拿治療并隨訪。結果:優:9例,23.6%;良:18例,47.4%;好轉:10例,26.3%;無效:1例,2.6%。總有效率:97.3%。結論:整脊推拿可以應用于脊髓型頸椎病頸髓壓迫癥,有臨床價值,注意存在醫源性損害。

【關鍵詞】整脊推拿;脊髓型頸椎病;頸髓壓迫癥

脊髓型頸椎病(CSM)與其他頸椎病相比臨床上有其特點:①頸部癥狀不突出經常造成誤診。②潛隱性、進行性發病,病程長,往往出現運動障礙或感覺障礙后才能轉科就診,以致延誤病情。③當出現頸髓壓迫癥后已經失去進行非手術治療機會[1]。④給患者帶來嚴重后果,一旦出現頸髓缺血改變后往往形成不可逆的病癥,致殘率極高。⑤經確診后,部分病人因懼怕手術及手術風險繼續延誤治療機會。

自1998年以來筆者采用整脊推拿治療脊髓型頸椎病38例,近期效果滿意,并對34例患者進行為期1~5年隨訪,平均2年4個月取得滿意療效。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治療組:38例CSM中男性13例,女性25例。年齡最大66歲,最小34歲;對照組38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23例,年齡最大64歲,最小38歲。病程最長7年,最短2周。兩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感覺、運動障礙。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輕重程度均無明顯差異。

1.2臨床表現

1.2.1癥狀兩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感覺、運動障礙。運動障礙表現為:下肢或上肢進行性無力,多從下肢開始如抬步慢,不能快步走。重者出現步態不穩,更不能跑,常有踏空感,無障礙物情況下摔跤,雙腳有踩棉感;頸部發僵,頸部后伸或過屈時四肢麻木,接著出現一側或雙側上肢麻木,疼痛無力,拿小物件易脫落,不能扣扣子,寫字困難等。感覺障礙表現為:開始出現肢體麻木,洗腳時對水溫敏感或遲鈍,進而有胸腹部束帶感,或會陰部麻木,或有面部麻木舌麻。部分病人有長期腹脹、便秘(除外消化道器質性病變)、胸悶、心悸、心前區壓迫感持續不緩解(應冠脈造影,除外心臟器質性病變)。

1.2.2體征頸椎活動受限,頸椎棘突壓痛,生理反射活躍,Hoffman征單側陽性或雙側陽性,Rossolimo征單側陽性或雙側陽性,上、下肢肌力減退下肢肌力,軀干感覺減退或上、下肢感覺減退。

1.2.3影像學檢查頸椎X片: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或生理曲度反張,廣泛骨質增生,頸椎管狹窄,頸椎失穩,項韌帶鈣化等退行性改變。頸椎MRI:本組病例為多階段頸椎間盤退變,多發頸椎間盤突出,伴軟組織侵占性椎管狹窄,脊髓硬膜受壓。

1.3治療方法

1.3.1治療組本組病例中采用整脊推拿治療。其中首次采用整脊推拿治療的患者5例,經促進神經營養代謝治療,改善血液循環治療,脫水治療,對癥理療等綜合治療后效果不理想采用整脊推拿治療33例。

治療時間:①頸椎調整治療準備期:每次治療30min,7d為1療程,1~2療程。②頸椎調整治期:每次10~15min,7d為1療程,3~4療程。③鞏固調整觀察期:間隔2d治療1次,7次1療程,1~2療程。間隔3d治療1次,7次1療程,1~2療程。間隔7d治療1次,7次1療程,

整脊推拿治療方法:①首先對患者進行全身氣血平衡調整。運用傳統治療手法推、按、捏、提、揉、彈等手法進行整體治療而不僅僅是局部治療。②頸部整脊調整:調整頸部肌肉、骨骼失衡狀態,糾正頸椎靜態、動態失衡、失穩,最大限度恢復頸椎管內空間。軸向失衡:患者坐位;單階段失衡:頸部保持中立位,醫者固定頸部失衡處棘突,令患者左右轉動頸部,糾正失衡椎體;動態、多階段失衡:頸部過屈位,醫者固定頸部最上失衡處棘突,令患者左右轉動頸部,并有上至下推移固定頸椎失衡階段。水平失衡:患者坐位,單階段及多階段水平失衡均采用固定患者失衡椎體橫突,令患者左右側頸運動調整失衡椎體。矢狀失衡:單階段失衡:醫者固定失衡處椎體橫突前、后部,令患者伸屈頸部,調整失衡椎體;多階段失衡:由最低階段開始,逐階段向上。③胸背部軟組織及椎體調整。采用坐式,運用坐式改進“盤杠壘磚”調整胸背部軟組織,尋找偏轉椎體棘突,并固定棘突,通過旋轉法糾正椎體失穩。④骨盆骨結構及軟組織調整。采用坐式,通過髂骨翼,髂前上棘是否水平、對稱判斷骨盆是否異常,運用“杠桿支撐”原理,通過軀干旋轉,側彎調整骨盆的結構。

禁忌證:①脊髓明顯受壓,椎管容積小于1/2,骨性容積明顯減小者禁止使用;②合并有臟器衰竭者及高血壓高危者;③有心梗或腦意外傾向者禁用;④有明確脊髓實質性損害者,不采用;⑤脊髓損害急性期禁止使用;⑥脊髓明顯刺激征并有脊髓水腫、脊髓休克禁用;⑦有明確脊髓缺血改變,不采用此項治療;⑧治療中禁止使用頸部板法。

1.3.2對照組以西藥促進神經營養代謝治療為主。口服VitB110mg每日3次、谷維素20mg每日3次,5%葡萄糖(或生理鹽水)250mL、神經妥樂平7.2U靜脈輸入,14d為1療程。

2結果

2.1療效標準

優:癥狀體征基本消失,恢復原工作。良:癥狀體征大部分消失,恢復原工作。好轉:癥狀體征有好轉,不能恢復原工作。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或治療是減輕,很快返回原狀態,生活自理困難。

2.2治療結果

見表1。

治療組:優:8例,良:18例,好轉:10例,無效:1例,痊愈顯效率:97.3%。對照組:優:1例,良:6例,好轉:11例,無效:20例,痊愈顯效率:47.4%。經檢驗,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1),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

3討論

在38例病人中均有明顯脊髓壓迫征,具有明顯手術指征,但患者拒絕手術治療。其中35例經綜合治療效果不滿意或無臨床癥狀改善,3例直接采用整脊推拿治療。30~40歲2例,40~50歲32例,60歲以上4例。因外傷導致運動障礙3例,頸間盤突出合并腰椎間盤突出或間盤退行性變的35例,不完全截癱2例。

在臨床中可以發現:患者的疼痛、束帶感、無力、行動困難、感覺異常以及心悸、腹脹等癥狀可以在每次治療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消失或恢復。隨治療成熟程度提高患者癥狀的改善程度與預期效果基本吻合(每一次治療前預期與治療后的效果相吻合)。有的病人經過幾個階段的治療后,感覺平面逐漸消失,復查頸椎核磁極少數病例有突出的間盤有所回縮,但臨床癥狀消失。在治療過程中要求醫生不僅要有精準的治療手法,必須對脊髓型頸椎病的病理、解剖有深刻的了解,避免可能出現的中樞神經醫源性損傷。

李春波等[2]認為脊髓型頸椎病歸屬于祖國醫學痹證的范疇。它是在不同的病因作用下而導致經絡傳導阻滯,出現肩背疼痛,肢體麻木,痿軟無力。林基華等[3]認為脊髓型頸椎病屬中醫痹證范疇,究其病因,或因久勞汗出后又復感風濕,留戀不去,凝而為痰,痰阻于頸部;或因外傷后固定少動,瘀血阻于經脈。經脈被痰瘀所阻,則運行不利而變生瘀血痰濁,停于關節,痼結根深,難以逐除。頸為諸陽經之匯,督脈為陽脈之海,痰瘀膠結于頸,阻于手陽經流于上肢。李春波[4]認為脊髓型脊椎病歸屬于祖國醫學“痹證”的范疇。通過上述手法操作,可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濡養筋骨、恢復肢體功能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本病之目的。劉承衛[5]認為本病屬中醫學“痿證”范疇,緣于濕邪浸淫,氣血不運,或脾胃虧虛,精微不輸或肝腎虧虛,髓枯筋痿之故。趙凱[6]沿督脈、陽明、太陽、少陽經施用的傳統手法具有共性,因頭為諸陽之會,旨在打通全身之陽氣,以調整氣機。加之拔伸頸項部,以擴大頸椎間隙和椎管容量,減少椎間盤內壓,促進腦脊液循環。

筆者認為脊髓型頸椎病在早期屬于中醫“痹證”范疇,在出現脊髓壓迫后屬于中醫“痿證”范疇。因此在頸椎病脊髓壓迫癥的治療方案首先是調整氣血,疏通諸陽,采用傳統治療手法推、按、捏、提、揉、彈等手法,之后重點在于消除督脈的氣血阻滯。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體會:①頸部整脊推拿治療是針對調整頸椎失穩刺激脊髓硬膜所致的頸髓壓迫癥,因此治療的核心在于解決頸椎失穩這一病理環節。②通過調整頸椎失衡,有效地改善椎管內的空間結構,消除對脊髓硬膜的刺激。③應用不同的治療手法調整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對脊髓的刺激。④根據MRI、神經定位及中醫骨科手診共同定位后,可以做到準確調整,其診治方案正誤可以根據當時臨床效果判斷。⑤即時消除臨床癥狀后應調整頸、肩胸及上肢諸多肌肉群,達到調節頸椎椎體生物力學平衡,注重中醫學中整體觀進行全身氣血平衡治療,保持遠期效果。

推廣的難點:目前頸椎病脊髓型頸髓壓迫癥全部采用手術治療,其療效肯定,是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案。但患者因懼怕手術風險延誤治療機會。本組病例探討性應用中醫推拿手法,根據脊髓型頸椎病病理特點,調整頸椎椎體位置,微調頸椎管由于頸椎退行性變造成的空間狹窄,有效的緩解了脊髓刺激征,從隨訪觀察中遠期效果也比較滿意。應該承認這種治療方法仍存在治療風險,臨床治療中應嚴格把握適應證、治療禁忌證,避免醫源性損傷。

【參考文獻】

〔1〕毅文.脊髓型頸椎病的非手術治療〔J〕.頸腰痛雜志,2004,25(2):97-99

〔2〕李春波,李艷秋.按摩治療脊髓型頸椎病19例〔J〕.吉林中醫,2000,3:38

〔3〕楊連松,畢可萍.推拿治療脊髓型頸椎病29例〔J〕.山東中醫雜志,2002,21(7):412

〔4〕李春波.推拿治療脊髓型頸椎病40例〔J〕.吉林中醫藥,2006,26(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