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血腫微創治療論文
時間:2022-01-05 03:54:00
導語:顱內血腫微創治療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41例腦出血患者中,男28例,女13例;年齡14~82歲,平均60歲;高血壓腦出血31例,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腫10例。
臨床表現及意識狀態:按照GCS(Glasgow昏迷評定量表)評分及主要臨床表現分為:3~5分12例,6~8分9例,9~12分11例,一側肢體偏癱33例,一側瞳孔散大6例,雙側瞳孔散大5例,呼吸、心跳等生命體征不平穩5例,腦實質內血腫患者血壓都在高血壓范圍。
頭顱CT檢查:基底節區出血19例,腦葉出血2例,小腦出血1例,丘腦出血6例,原發性腦室出血3例,硬膜外血腫或硬膜下血腫10例,出血破入腦室15例;血腫量按多田公式計算,出血量20~30ml4例,31~50ml18例,≥51ml18例,小腦出血13ml1例。中線移位26例。
手術時間:出血至手術時間6~24小時29例,24~72小時12例。
手術方法:根據頭顱CT結果,采用YL-1型一次性顱內血腫粉碎穿刺針進行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
穿刺點定位及方法:顱內血腫穿刺點定位:根據頭顱CT確定血腫最大層面、距OM線的實際高度,再用直角尺表測出前額正中距血腫中心的距離,該距離與血腫最大層面的交點即為頭皮穿刺點,穿刺點與血腫中心的垂直距離即為穿刺針長度。注意穿刺點避開重要血管及皮層重要功能區。腦室穿刺定位:眉弓上8cm,旁開頭皮正中矢狀線1.5~2.5cm為頭皮穿刺點,針體與矢狀面平行,穿刺針對準雙耳假想連線,針尾部鉆軸夾持在手用電鉆的鉆具頭上。穿刺點常規備皮、消毒、鋪巾,利多卡因局麻,電鉆順時針按所需方向錐透顱骨,針體固定在顱骨之內,拔除穿刺針鉆頭,插入塑料針芯,將針體緩慢送入血腫中心或側腦室額角(深度5~7cm),拔出塑料針芯,見血性腦脊液流出,擰上帽蓋,接通側管,將血腫的液態部分從側管抽出,用血腫粉碎針反復沖洗血腫腔,待沖洗液清亮后注入溶有尿激酶3萬單位的生理鹽水2~3ml,夾管4小時后開放引流管,持續引流,每日沖洗2~3次,一般引流3~5天,最長7~9天,根據引流情況復查頭顱CT。
結果
療效評價:治療1個月后,功能恢復程度按日常生活ADL評判。ADL1:日常生活獨立完成,歸為恢復良好;ADL2:日常生活大部分恢復,歸為輕殘;ADL3:日常生活需幫助下才能完成,歸為中殘;ADL4:意識清楚,基本臥床,歸為重殘;ADL5:植物生存。
41例微創術后患者恢復良好18例,占43.90%,好轉(輕殘和中殘)10例,占24.39%,無效(重殘)3例,占7.31%,死亡10例,占24.39%。術前GCS<5分者1~3天內死亡4例,其中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腫10例均恢復良好。1例小腦出血患者因引流時間長而發生顱內感染,氣腦2例,因碎吸針血腫沖洗所致,低顱壓2例,均為硬膜外、下血腫引流過度所致。
討論
在我國腦出血發病率高,每年為50~80/10萬,死亡率高,內科保守治療死亡率達50%~70%,外科開顱手術治療死亡率25%~30%[1],致殘率高,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腦出血常在發病40分鐘內形成血腫,但部分出血6小時內出血未停止,特別是血壓較高或經脫水降顱壓治療血壓波動較大者,發病6小時內大量使用甘露醇者,而8~24小時為水腫加重期,故微創術宜在發病6~48小時內進行為宜。有研究證明,高血壓腦出血在最初數小時內血腫迅速增大,8~24小時腦水腫進行性加重,出現周圍腦組織的繼發性損害,使顱內壓不斷增高。致病的主要原因為神經損傷,其機制主要為血腫的占位效應引起顱內高壓和周圍缺血半暗帶形成,以及血腫在吸收過程中產生凝血酶等有害物質而致神經損傷[2]。故盡快有效降低顱內壓,盡早清除血腫,是降低腦出血致殘、致死的關鍵。內科治療中重型顱內血腫療效有限,而開顱手術需全身麻醉,對患者創傷大、手術時間長、手術適應證受限制較多。因微創治療中重型顱內血腫采用局麻,操作簡單,創傷小,手術時間短,適應證廣泛;手術指征較寬,幕上血腫>30ml,丘腦出血>20ml,幕下血腫>10ml,血腫破入腦室,包括高齡、體弱、腦疝早期、進展較快、血壓較高、全身合并癥較多者,腦出血若無繼續出血或合并出血性疾病的患者,如家屬同意,均可采用。從而為顱內血腫提供了較好的治療手段。因微創治療能持續進行血腫清除,邊沖洗邊引流,顱內壓降低平穩,減少了因顱內壓波動過大、過快引發再出血的危險,安全快速進入血腫腔,及時抽吸血腫,迅速解除或緩解血腫對腦干等重要神經功能區的致命性壓迫,防止不可逆繼發性、病理性改變的出現,術后不用或少用甘露醇等脫水劑,防止了因此而引起的電解質紊亂及急性腎功能衰竭的發生。有資料顯示,中重型腦出血患者微創治療近期療效優于內科保守治療,能挽救重型腦出血患者的生命,降低死亡率[3],本組腦出血死亡率24.39%,明顯低于內科保守治療微創術中、術后影響預后的因素諸多。我們總結顱內血腫患者微創術中、術后應注意以下幾點:①防止再出血:術后再出血是影響手術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組再出血5例,術后均血壓大幅升高,口服降壓藥效果不佳,因此術后保持血壓穩定是手術成敗的關鍵。②保持顱內壓平穩過渡:穿刺針偏離血腫中心致使顱內壓緩解受限,同時尿激酶分散受限,血腫溶解緩慢,不利于引流,再次繼發顱內血管損傷,導致顱內繼發出血,而不能止血,仍需開顱止血清除血腫。首次血腫抽吸應保持在出血總量的30%~50%,以免引起血腫抽吸過度導致誘發出血。本組3例患者微創術后復查頭顱CT見穿刺針位于血腫中心,腔內注射尿激酶也順利,但側管回抽抽不出任何液體,究其原因可能為血腫腔與附近的蛛網膜下腔形成活瓣樣交通,遇此情況需選擇開顱手術。其次,血腫沖洗時應采取等量置換原則,即碎吸針血腫腔注射的生理鹽水要在側管中等量抽出,3天內甘露醇等脫水劑使用量不宜過大。③預防中樞性高熱:主要采用物理降溫,頭戴冰帽,酒精擦浴,鼻飼溴隱亭。④預防應激性潰瘍及消化道出血及早給予鼻飼,同時應用H2受體拮抗劑或質子泵抑制劑。⑤預防感染,特別是肺部及顱內感染:因意識障礙及臥床,易出現肺部感染,應入院時常規給予預防感染治療。⑥防止血糖過高:血糖過高可引起腦組織的進一步損害,主張將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⑦血腫盡快引流是治療的關鍵,穿刺針能否達到靶點中心,是盡快清除血腫減少再出血的關鍵,術前應認真閱片,確定穿刺點及血腫中心。特別是出血量相對較少的血腫,對穿刺點進行金屬物標記,復查頭顱CT,進一步確定穿刺點標記是否準確,并進行穿刺點微調,對形態不規則及血腫量較大者,我們認為以雙針穿刺引流為佳。⑧對硬膜外、硬膜下血腫應避免引流過度,出現低顱壓性頭痛,不宜采用碎吸針血腫沖洗,以免因血腫腔壓力過低,在碎吸針沖洗過程中氣體進入血腫腔,而形成氣腦。⑨穿刺針孔處理,拔除穿刺針后常規消毒,針孔處皮膚縫合,紗布加壓包扎,防止腦脊液漏及顱內感染發生。
死亡原因分析:本組死亡10例,死亡率24.39%。急性期3天內死亡原因為腦疝形成,1周內常合并腦疝及其他并發癥死亡。死亡與下列因素有關:①入院時意識障礙比較重,本組GCS評分3~5分12例,死亡4例,死亡率33.33%。②術后血腫液化引流差。③血壓很高且難以控制,導致再出血或血腫擴大。④腫量大并破入腦室,形成腦室鑄形和梗阻,本組血腫量≥50ml18例,死亡6例,死亡率33.33%。⑤頭顱CT顯示中線結構移位,本組26例,死亡9例,死亡率34.16%。⑥術前已有腦疝形成,本組5例,死亡3例,死亡率60%。
綜上所述,微創清除術因簡便易行、療效肯定,能提高中重型顱內血腫患者搶救成功率,特別對于亞急性或慢性硬膜外、下血腫療效顯著,微創清除術可作為首選治療方法。微創清除術定位準確,僅需局部麻醉,手術時間短,對患者創傷輕,全身耐受性好,可顯著改善神經功能,康復快,與其他方法相比具有優越性[4]。微創清除術治療顱內血腫,值得在配備了CT的基層醫院推廣使用。
論文關鍵詞顱內血腫微創治療
論文摘要目的:總結顱內血腫微創治療的臨床效果,探討顱內血腫微創清除治療技術的發展。方法:回顧2005年10月~2007年10月采用微創治療的顱內血腫41例,在頭顱CT的指導下,根據患者病情采用側腦室+單針或雙針血腫引流的方法,進行血腫液化沖洗的治療經過。結果:恢復良好18例(43.90%),好轉10例(24.39%),無效3例(7.31%),死亡10例(24.39%)。結論:顱內血腫微創治療操作簡單易行,手術時間短,適應證寬,手術并發癥少,能顯著提高中重型顱內血腫患者搶救成功率,是亞急性或慢性硬膜外、下血腫的首選治療方法,適宜在具有CT的基層醫院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胡長林,呂涌濤,李志超,等.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規范化治療指南.北京: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3,3.
2何效兵,姜亞軍,何勇聲.腦出血后腦水腫病理機制研究進展.國外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2000,8(2):95-97.
3醫學研究生學報,2007,20(7):745-746.
4林書武,胡吉慶.微創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研究.中華神經科雜志,2004,37(4):307.
- 上一篇:原發性腹膜后腫瘤分析論文
- 下一篇:肩周炎中藥治療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