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醫學道德與儒家思想研究論文

時間:2022-07-05 04:50:00

導語:傳統醫學道德與儒家思想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醫學道德與儒家思想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傳統醫德儒家思想醫乃仁術

論文摘要:作為民族道德規范之本的儒家思想的內涵極其豐富,在儒家道德標準“仁”的影響之下,古代醫家實踐著“醫乃仁術”的仁愛之心,形成了仁者愛人的傳統醫學道德。從儒家忠孝仁義等生活和道德準則出發,探討醫乃仁木、知醫為孝、推己及人、重義輕利、以德待患等傳統醫德內涵,闡釋傳統醫學以人為本的思想。

我國古代,諸子百家都論及并倡導倫理道德,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體的儒家思想尤為重視倫理道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古代文人的修身之道和追求目標。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醫學自古以來就一直被認為是一門最具人文傳統的學科,儒家道德思想對傳統醫學的形成與發展影響深遠。儒家學說的中心思想,是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主張仁義互助。這種思想反映在醫藥行業中,就產生了濟世活人的觀念。傳統醫學的目的是救治被病痛折磨的病人,保護人類健康。醫生除了應具備治病救人的醫術之外,還應當飽含治病救人的醫學道德觀念。因此,醫德歷來為醫家所重視。本文從儒家的“忠孝仁義”等道德內容出發,結合傳統醫學道德的內涵,揭示儒家思想對傳統醫學道德內容的重要影響。

1.醫乃仁術

“仁”是儒家最高道德標準,也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做人要做“仁愛之人”,要遵守忠孝仁義等道德準則。“醫乃仁術”語出自明朝王紹隆的著作《醫燈續焰》:“醫以活人為心。故曰:醫乃仁術。”

縱觀《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備急千金要方》以及歷代名家著作,他們無不實踐著“醫乃仁術”的觀念。《黃帝內經》稱醫學為“圣人之術”體現了對醫學這樣一門高尚職業和行醫者應具備高尚道德的認識。從醫者應貫徹儒家“仁愛”思想,按儒家圣賢的教誨行醫,治病救人。明代龔廷賢《萬病回春》記載病家十要“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濟眾,惠澤斯深”。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言“醫之為道,若子用之以衛生,而推之以濟世,故稱仁術”。清代喻昌也曾在《醫門法律》中稱“醫,仁術也”。所以作為一個醫務工作者,既要了解中國古代醫學史的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醫學精神,更要領悟博大精深的傳統醫學“仁術”的精髓。

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傳統醫學道德憑借醫家的為人,自覺實踐著醫者的仁愛之心。孫思邀是實踐“醫乃仁術”的一代典范。《千金要方》總結了唐代以前的醫學成就,書中首篇所列的《大醫精誠》、《大醫習業》,系統論述了醫家必須具有的醫德規范。他說作為一個醫生在行醫的過程中應態度認真、一絲不茍。所以一個真正的“大醫”,必須做到“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絲毫勿失;處判針藥,無得參差”。

“醫乃仁術”之說體現了我國古代的醫儒一體。知儒理是對醫生的基本要求,清代醫學家徐大椿在《醫學源流論》一書中,專門撰寫“醫道通治道論”從病因、病理、治則、治法和治療中如何掌握攻補兼施的尺度,與儒家禮樂兵刑的治國方略緊密聯系,詳細論述了治國之術與治病之道相通之處,充分證明了醫儒一體。同樣儒家認為醫學為“生生之具”,醫學的目的是仁愛救人,是儒家實現仁愛愛人的重要途徑,因此“醫儒同道”。正如《靈樞·師傳》所指出的,掌握醫術,即可“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德澤下流……”由此可見醫儒同道,醫出于儒。

2.知醫為孝

在儒家的倫理道德體系中,孝道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孔孟為代表的先秦儒家,提出了“百善孝為先”的做人根本。關于“孝”,《爾雅·釋訓》中的解釋是“善父母為孝”,《說文解字·老部》的解釋是“孝,善事父母”。從這一觀念出發,重視醫藥是必然的。習醫術,既可以用來自保、盡孝,又可以推廣用于救濟世人,由此推斷醫術也是一門孝術。研習醫術是服侍父母、盡孝行善的一個重要內容和體現,故自古就右“為人子者不可不知醫”的古訓。

《二程遺書》中言“病臥于床,委之庸醫,比之不慈不孝。事親者亦不可不知醫。”正如《論語·里仁》中所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儒家提倡忠君孝親的道德觀,而以醫藥侍奉雙親,正是這種道德觀的直接體現,因此學習醫道是盡孝道的基礎,不學醫則無法盡孝。例如金代醫學家張從正把自己的醫學專著叫作《儒門事親》,《四庫全書提要》中說:“其曰《儒門事親》者,以為惟儒者能明其理,而事親者當知醫也。”同時儒家的“為子孝,為臣忠”的諄諄教誨,也是傳統醫學發展的內在動力。孫思邀在《備急千金要方序》中說:“君親有急不能療,非忠孝也。”在中國歷史上,為了成為孝子而學醫的人,也大有人在,如明代醫學家王倫、唐代王煮、北齊的李元忠等。

歷代名醫從醫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文人從醫。在仕途不利的情況下萌發學醫救人以表夙愿,因其具備了閱讀醫書與理性思考能力,閱讀困難較小,易于培養醫學興趣;二是自己身患頑疾,久治不愈而尋求自救,在面臨自己健康和生命受到威脅,強烈的求生欲望就容易激發學醫興趣;三是重要親屬患病或病死之后,由于特殊的情感激發了學醫興趣;四是出身于醫學世家,自幼接受醫學熏陶,為承家訓而產生學醫興趣;五是一些具有特殊天賦者,因偶然的機緣表現出濃厚的醫學興趣。

其中第二、三、四種情況均出于儒家孝道的內容要求。如張仲景在《傷寒論》序中記載“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捻,其死亡者,三分有二……”《東垣老人傳》里記載金元醫家李果走上學醫之路是因為“母王氏寢疾,命里中數醫拯之,溫涼寒熱,其說異同,百藥備嘗,以水濟水,竟莫知為何證而斃。君痛悼不知醫失其親,有愿曰‘若遇良醫,當力學以志吾過。’”金代醫學家劉完素也因母病,三次延醫不至不幸病逝,遂使之立志學醫。這些都體現了儒家孝道觀的精神實質認為忠臣孝子要時刻保證君父的身體健康就必須學習并精研醫術。

由此可見,孝道在儒家的倫理道德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宋代著名政治家、詩人范仲淹“不為良相,則為良醫”的千古名句,道出了醫相從根本上是同宗的道理,這集中代表了古代醫家的理念。據對《中醫人物詞典》收錄的6200余位歷代名醫分析,有813人由儒轉醫,占13%,其中又有172人因“孝”的動機而習醫,占棄儒行醫者21%。

3.推己及人

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的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彼此互相關愛、真誠相待,即“仁者愛人”,“愛人”本身是情感的體現。同樣,理想的醫患關系也是如此所以,“醫乃仁術,’即愛人之術。眾多醫家不約而同地提到“仁”,用“仁”規范自己的思想,指導自己的醫療行為,在醫學實踐中實現自己兼濟天下的理想。因此儒家的中心思想“仁”就成為了貫穿醫德修養中的主線。在實施仁愛的過程中,僅僅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民論語·衛靈公》)是不夠的;更多的要做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因此儒家教導人們的是“推已及人”、“將心比心”。孟子也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公孫丑上》)。儒醫對待病患需同樣懷有推己及人的觀念,就是以仁愛之心行醫濟世,是施行仁術。于是就產生了濟世活人的宗旨。即要想到自己貧病的痛苦,就應當去關心、幫助貧病之人,因而要施藥救助,體現濟世活人精神,也就是儒家“泛愛眾”的醫學體現。因此,在儒家的教誨和影響下,醫家在“行仁術”、“施仁愛”的過程中,傾向于“推己及人”的思維模式,即“急病人之所急”,根據自己的感覺和理解去治療病人,去實踐“仁”的基本內涵。對于病患應該一視同仁,把他們看成是自己的家人一樣。孫思邀在《大醫精誠》中說“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蛋,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見彼苦惱,若己有之,身心凄槍。勿避瞼滋,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清代名醫費伯雄在《費氏醫書》中也說“我欲有疾,望醫之相救者如何?我之父母妻子有疾,望醫之相救者如何?易地以觀則利心自淡矣!”

4.重義輕利

儒家處理義利關系的基本原則是重義輕利。孔子言“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強調君子應把“義”放在首位。儒家所推崇的重義輕利的觀念,對古代醫家產生深刻的影響。眾多醫家都親身實踐以醫濟世,舍利取義。

現在人們用“杏林春暖”這個成語來贊美醫生的美德,它記載的是三國時期的醫家董奉‘舊為人治病,亦不取錢。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數年,得十萬余株,郁然成林。……奉每年貨杏得谷,施以娠救貧乏,供給行旅不逮者,歲二萬余人”。這樣的輕利義舉也就成為了醫家們爭相效仿的典范。

孫思邈的《大醫精誠》要求“凡大愜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利用醫術索取錢財的人,歷來為醫家們所不齒。儒家所推崇的重義輕利的觀念,倡導醫家把良心作為道德的基礎,從醫者應有善良的心地,不可存私欲邪念,懷有救苦之心,淡薄名利,一心向善。同時還指出:“醫人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不得以彼富貴,處以珍貴之藥,令彼難求,自炫功能”。明代龔廷賢《萬病回春》記載病家十要強調“十勿重利,當存仁義,貧富雖殊,施藥無二”。清《吳鞠通行醫記》寫道:“良醫處世,不矜名,不計利,此為立德。”清代名醫費伯雄說:“為救人而學醫則可,為謀利而學醫則不可。”表現了古代良醫重義輕利、一心救民病苦的高尚品德。

5.以德待患

“仁”在儒家思想中是一個含義極其豐富的概念。廣義的“仁”是一個全德之辭,幾乎可以概括所有的德目;狹義的“仁”便是五常之一,是以人與人之間相親相愛的道德情感為主要內涵的道德規范。

中國傳統道德中“以德為先”的思想,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的。古代醫家接受仁德思想,由以德待人具體化為以德待患。所謂“大醫精誠”、“醫乃仁術”、“無德不醫”的優良醫風更是值得我們堅持和傳承的。古代中醫帶徒學成出師時,師傅以燈、傘相贈,以示不分晝夜,風雨無阻,為“一心赴救”之意。龔廷賢在《萬病回春》中要求“凡病家延醫,乃寄之以生死,理當敬重,慎勿輕藐”,急病人之所急,有“所召必往,寒暑雨雪不避也。”

晉代的楊泉在《物理論》中就明確指出:“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今用醫,必選名姓之后,其德能仁恕博愛,其智能宣暢曲解……如此乃謂良醫。”這反映了對從醫者的要求,強調以德統才,反對德才分離,并明確提出了醫家應有的品德。

滲透著深刻儒家思想的傳統醫學道德,強調仁愛救人的優良傳統,至今仍然影響著醫療領域及從業人員。它的內涵充分說明了對從醫者的要求,強調以德統才,并明確提出了醫家應有的道德品質。事實上,古代眾多醫家都持此觀念并身體力行,也為現代醫學道德提供了學習榜樣,是我們應該堅守和發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