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與癌癥的關系論文
時間:2022-07-16 08:06:00
導語:霉菌與癌癥的關系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霉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界,其種類繁多,部分霉菌可產生霉毒素,與癌癥的發病有極大關系。改良糧食,食品的保管方法,多食用新鮮蔬菜,對防癌有一定作用。
關鍵詞:霉菌疾病癌癥
霉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界,各種工農業產品、藥品均可被霉菌污染。霉菌種類繁多,數量極大,目前被公認的有8000個菌屬,l00000個菌種。據有關書籍和文獻的記載,菌種已達20萬種,真菌的種類可能要超過15000個菌屬,25000個菌種。霉菌在自然界廣泛存在。人們常常能在谷類、麥類、各種食品,藥物中將霉菌檢測出來,霉菌家族多數是有益的,可以說是醫藥事業中的寶貴資源,有的可以用來生產供人民衛生保健事業需要的某些抗菌素,維生素以及酶類,有的本身就可以入藥用于醫治疾病,如:中藥馬勃,茯苓,豬苓,靈芝等百余種。當然,霉菌中也有些對人類是有害的,其中危害最大的是真菌毒素。霉菌毒素與癌癥關系已相繼被人們報道。
有許多人報道,除黃曲霉與產生的黃曲霉素外,還有一些曲霉也可以產生類似黃曲霉素的致癌物質,如黑曲霉,紅曲霉,棒狀曲霉,煙曲霉,棕曲霉,文氏曲霉,桔青霉,園弧青霉,以及雜色曲霉等等,軟毛青霉也產生黃曲霉毒素。除上述各種菌毒素外,一些青毒菌的產物如灰黃青霉菌所產生的灰黃霉素等也易引起癌癥。現僅就主要的與癌癥有關的霉菌的毒素闡述如下。黃曲霉素有致癌作用,但不同動物對黃曲霉素的敏感性不同。黃曲霉素及其衍生物根據熒光分析已有20多種,其中17種已明確了化學結構,其中以B1的致癌性最強,故一般以B1表示其毒性,其次是G1、B2、M1。在自然界中并非所有黑曲霉菌都能產毒,實際上無毒菌株比有毒的要多,一般認為有毒菌株僅占10~30%,由于地區差別,個別有達80%者。黃曲霉素對實驗動物有強致癌性,主要是肝癌。此外,還可見其他部位同時發生腫瘤,其中有些是惡性腫瘤,如肺鱗狀上皮細胞癌,結腸粘液性癌,唾液腺癌,淚腺癌,睪丸間質細胞癌以及唾液腺良性瘤等。各種黃曲霉素在結構上都很相似,都有一個糖酸呋喃的基本毒性結構和一個香豆素,后者可能有致癌作用。對肝腎有損害,引起急、慢性中毒,雜色曲霉毒素,除雜色曲霉外,楊巢曲霉薩氏曲霉,淡黃青霉,長蠕孢霉等有可能產生雜色曲霉素,其致癌性雖較曲霉毒素為弱,但由于分布廣泛,產毒菌株多,產毒量也較大,故應予重視。Dickens等報告,此毒素對大鼠皮下注入0.5mg,24周,47周后出現皮下肉瘤,肝癌膽管癌。還有人報告,此毒素對大白鼠連續0.5~1.0mg每周兩次皮下注射,則發一肉瘤,新生小白鼠一次皮下注射,在肝肺發生腫瘤,又對大白鼠給10~150ppm雜色曲霉素,則引起肝癌。此毒素的化學結構類似黃曲霉素,跟蹤研究,發現它可以轉變為黃曲霉素B2及G2。青霉毒素是青霉菌屬中霉菌所產生的一大類毒素的總稱,目前發現這類毒素并有致癌作用的主要有:黃綠青霉素,島青霉毒素,展青霉毒素,皺褶青霉素,環氯素,灰黃霉素,青霉酸果。赭青霉有毒的代謝產物青霉酸,在大白鼠的皮膚上連續涂則發生腫瘤,但經口投未證明有致癌性。擴展青霉和軟毛青霉有毒代謝物,展青霉毒素連續經皮下注射于大白鼠,十五個月后注射局部發生肉瘤。島青霉有毒代謝物黃天精,環氯素,用dd系小白鼠,每日給黃天精50~400mg,則發生肝癌,dd系小白鼠每日給40~60ug的環氯素,即引起肝癌。變幻青霉,皺褶青霉,緩生青霉,棕褐青霉的毒性代謝物皺褶青霉素也可致小白鼠肝癌。
霉菌毒素的致癌作用,必須經過一系列重要轉變才能引起動物腫瘤,這些情況是:①毒素的代謝物進入肌體。②在體內擴散,轉變貯存和排泄。③進行無害代謝和激活代謝產物。④進入靶細胞代謝轉化為“最終”的致癌物質并和靶細胞的結構相互作用。⑤靶細胞轉化為腫瘤細胞。⑥轉變的細胞發展為腫瘤并轉移,因此,霉菌在復雜的腫瘤發病過程只起外因的作用。
綜上所述,應對個別霉菌真實本質加以初步的了解,它們寄居于日常用的糧食,食品某些菜類甚至于藥物中。這不僅使其霉變而破壞其營養成分,產生難以下咽的氣體,更重要的是這些消毒的菌株及其代謝產物有可能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以至有可能導致癌癥的發生。因此,改良糧食,食品的保管條件方法,采用防霉防毒措施,改變吃霉變食物的習慣,多吃新鮮蔬菜是有助于預防癌癥的。而衛生防疫部門加強食品衛生標準的檢驗,是把住“病從口入”關的有力措施之一。
- 上一篇:監測胎兒臍動脈血流論文
- 下一篇:提高農業機械生產質量措施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