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病防治措施論文

時間:2022-07-19 08:22:00

導語:高血壓病防治措施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血壓病防治措施論文

摘要:現在,高血壓患病率逐年增多,而高血壓又是多種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和危險因素,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提高社會人群的知曉率是必要及迫切的。

關鍵詞:高血壓病

1定義和診斷標準

1.1定義血壓是指血液在血管內流動,對血管壁產生的側壓力。血壓包括收縮壓和舒張壓。收縮壓是指心臟收縮時,血液對血管壁的側壓力,也即高壓;舒張壓是指心臟舒張時,血液對血管壁的側壓力,也即低壓。高血壓是以血壓升高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綜合征。

1.2診斷標準

如果患者的收縮壓與舒張壓分屬不同的級別時,則以高的分級為準。既往有高血壓病史,目前正在使用抗高血壓藥物,現血壓雖未低于140/90mmHg,亦應診斷為高血壓。須明確的是,高血壓的診斷必須以未服用降壓藥物情況下2次或2次以上非同日多次血壓測定所得的平均值為依據。

從指導治療和判斷預后的角度,對高血壓患者作了心血管危險分層高血壓患者心血管危險分層標準

其它心血管危險因素:1、男性大于55歲,女性大于65歲;2、吸煙;3、血膽固醇大于5.72mmol/L;4、糖尿病;5、早發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發病年齡女性小于65歲,男性小于55歲);6、左心室肥厚、蛋白尿和/或血肌酐輕度升高;7、超聲或X線證實有動脈粥樣斑塊;8、視網膜動脈局灶或廣泛狹窄。

并發癥:心臟疾病;腎臟疾病;血管疾病;重度高血壓性視網膜病變;腦血管疾病。

2臨床表現和并發癥

2.1臨床表現常見癥狀有頭暈、頭痛、頸項板緊、疲勞、心悸,呈輕度持續性,在緊張或勞累后加重。也可有視物模糊、鼻出血。一般缺乏特殊的表現。約1/5患者無癥狀,僅在體檢中或發生并發癥時被發現。一般血壓在夜間低,早晨起床活動后血壓升高。聽診時主動脈瓣區第二心音亢進、收縮期雜音或收縮早期喀喇音,少數病人可在頸部或腹部聽到血管雜音。其中,急進型高血壓者,舒張壓持續≥130mmHg,并有頭痛、視力模糊、眼底出血、滲出和乳頭水腫,腎臟損害突出,持續蛋白尿、血尿與管型尿。

2.2并發癥

2.2.1高血壓危象頭痛、煩躁、眩暈、惡心、嘔吐、心悸、氣急極視力模糊等嚴重癥狀,以及靶器官缺陷血癥狀。

2.2.2高血壓腦病表現為彌漫性嚴重頭痛、嘔吐、意識障礙、精神錯亂,甚至昏迷、局灶性或全身抽搐。原因是過高的血壓突破了腦血流自動調節范圍,腦組織血流灌注過多引起腦水腫。

2.2.3腦出血、腦血栓形成、腔隙性腦梗塞、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2.2.4心力衰竭

2.2.5慢性腎功能衰竭。

2.2.6主動脈夾層,也是猝死的病因之一。

3實驗室檢查

應常規檢查尿常規、血糖、血膽固醇、血甘油三酯、腎功能、血尿酸和心電圖。特殊檢查: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心率變異、踝/臂血壓比值、動脈彈性功能測定、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血漿腎素活性。

4治療

4.1治療目的與原則治療高血壓的目的是減少高血壓患者心、腦血管病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其治療措施必須是綜合性的。1、體重:BMI小于25;每人每日食鹽量小于6克;每日每人吃新鮮蔬菜400-500克,喝牛奶500毫升,以補充鉀和鈣;減少脂肪攝入;限制飲酒;低或中等強運動:如慢跑、步行,每周3-5次,每次30-60分鐘。2、中度高血壓及以上病人,合并糖尿病及已有并發癥和靶器官損害;血壓持續升高6個月以上,改善生活行為后血壓控制未有效者,必須使用降壓藥物強化治療。

血壓控制目標值一般在小于140/90mmHg或慢性腎臟病合并高血壓者應小于130/80mmHg;老年收縮期性高血壓應收縮壓在140-150mmHg,舒張壓在小于90mmHg,且大于65-70mmHg。

4.2藥物治療降壓藥物有五在類:即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鈣通道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II受體阻滯劑。

治療方案治療應從小劑量開始,逐步遞增劑量。2級高血壓患者,開始時就可合用2種降壓藥物聯合治療。

比較合理的兩種降壓藥聯合治療方案是:

(1)利尿劑與β受體阻滯劑;

(2)利尿劑與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或血管緊張素II受體阻滯劑;

(3)二氫吡啶類鈣拮抗劑與β受體阻滯劑;

(4)鈣拮抗劑與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或血管緊張素II受體阻滯劑。

三種降壓藥合理的聯合治療方案除有禁忌證外必須包含利尿劑。

聯合治療后,一般可使病人在治療后3-6個月內達到血壓控制目標值。高血壓病人需要長期降壓治療。在血壓平控制1-2年后,可以據需要逐漸減少降壓藥品種類與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