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經醫(yī)學性質論文
時間:2022-08-10 05:12:00
導語:脈經醫(yī)學性質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醫(yī)學界多數學者認為《脈經》是我國現存最早之脈學專著。本文作者則認為:該書系以“類例相從”的方法,對魏以前經典醫(yī)籍做了一次歷史性的總結,是一部匯集魏以前醫(yī)籍之大成的經典著作。本文從七個方面論述《脈經》當屬醫(yī)經類著作的性質。
【關鍵詞】脈經性質醫(yī)經
《脈經》魏·王叔和撰。就該書的性質而言,日·丹波元胤的《中國醫(yī)籍考》將其著錄于“診法”類。中醫(yī)學界多承此說,認為《脈經》是我國現存最早之脈學著作。然該書自序曰:“撰集岐伯以來,逮于華佗,經論要訣,合為十卷。百病根源,各以類例相從,聲色證候,靡不該備。其王、阮、傅、戴、吳、葛、呂、張,所傳異同,咸悉載錄。”因此,該書系以“類例相從”的方法,對魏以前經典醫(yī)籍做了一次歷史性的總結,是一部匯集魏以前醫(yī)籍之大成的經典著作。本文擬從七個方面論述《脈經》當屬醫(yī)經類著作的性質。
一、從歷史看
1.秦漢為醫(yī)經與經方分立時期
《漢書·藝文志》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綜合性分類目錄。其“方技略”著錄的是與醫(yī)藥衛(wèi)生相關的書籍,分為醫(yī)經、經方、房中、神仙四種。其中房中、神仙兩種,章學誠在《校讐通義·漢志方技》中指出“房中、神仙,則事兼道術,非復方技之正宗矣”。因此,我們可以認為,當時醫(yī)學圖籍主要分列為醫(yī)經、經方。其中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醫(yī)經”類著作共計七家,二百一十六卷。其小序言:“醫(yī)經者,原人血脈、經落、骨髓、陰陽、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湯火所施,調百藥齊和之所宜。”指出,醫(yī)經是記述中醫(yī)學基礎理論的一類書籍。以《湯液經法》為代表的“經方”類著作共計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其小序言:“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辯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于平。”指出經方是記述利用中藥組方配伍制成方劑的一類書籍。醫(yī)經與經方分立,體現了當時學術發(fā)展的狀況。
2.漢末為醫(yī)經與經方融合時期
東漢末年,醫(yī)圣張仲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晉·皇甫謐在《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序》中亦曰:“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十數卷,用之多驗。”張仲景參考《素問》六經分類理論,又稟承《湯液經法》之方劑,開創(chuàng)六經辨證論治體系,將理、法、方、藥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傷寒雜病論》改變了長期以來醫(yī)學理論與臨床技術相對獨立的局面,是醫(yī)經與經方相融合的劃時代的經典著作。
3.魏晉為醫(yī)經、經方與針灸融合時期
《易》曰:“觀其所聚,而天地之情事見矣。”何謂聚?皇甫謐曰:“事類相從,聚之義也。”因此,叔和“撰集岐伯以來,逮于華佗……其王、阮、傅、戴、吳、葛、呂、張,所傳異同,咸悉載錄”。《脈經》一書以“類例相從”的方法對魏以前經典醫(yī)籍做了一次歷史性的總結,是一部匯集魏以前醫(yī)籍之大成的經典著作。該書首次將醫(yī)經、經方、針灸有機地融合于一體,使臨床治療從單一的方藥,發(fā)展到方藥與針灸相結合。如《卷二·平三關病候并治宜第三》:“寸口脈洪大,胸脅滿,宜服生姜湯、白薇圓,亦可紫菀湯下之。針上管、期門、章門。”從這種意義上分析,將《脈經》定位于脈學專書,實謬矣。
二、從命名看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脈,衇,或從肉。”“衇,血理分衺行體中者。”段玉裁注:“理分猶分理……衺行體中,而大候在寸口。人手卻十分動脈為寸口也。會意。”中醫(yī)學的整體觀念認為,人體和自然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天人相應的觀點,體現了中醫(yī)學的鮮明特色。自然界的水系,對應于人體,則是人體中條條經脈。“脈”指血分理斜行于體中的分支經脈。可以說,《脈經》之“脈”即指人體內的經脈。
叔和認為,脈學理論精深微妙,脈體難以辨別。切脈的錯誤會直接導致治療的失誤。以此名書,并非只言脈,而只是為了強調經脈的重要性。正如張燦玾《中醫(yī)古籍文獻學》指出:“詳此文,其書雖曰《脈經》,不僅言脈而已。唯因‘脈理難精’,故特以此命名,示持重耳。”
三、從書目著錄看
《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將《脈經》著錄于“明堂經脈類”。《通志·藝文略》則將其著錄于“脈經”類,而《通志·藝文略》的“脈經”一類,實際上是繼承《漢書·藝文志》中的“醫(yī)經”類,收錄理論性醫(yī)學著作。《國史·經籍志》則將《脈經》著錄于“經論”類目之下。據此可知,早期書目將《脈經》作為醫(yī)學理論性著作,屬“醫(yī)經”之范疇。
四、從撰寫原因看
據《脈經·自序》,王叔和編寫《脈經》一書有三個主要原因:其一,“脈理精微,其體難辨。弦緊浮芤,展轉相類。在心易了,指下難明。”叔和認為,脈學理論精深微妙,脈體難以辨別。切脈的錯誤會直接導致治療的失誤。其二,“醫(yī)藥為用,性命所系。”叔和認為,醫(yī)藥是性命攸關之事,不能有一毫之疑。其三,“遺文遠旨,代寡能用;舊經秘述,奧而不售。”叔和認為,前代遺留下的醫(yī)學文獻難以利用,且流傳不廣。“遂令末學,昧于原本,互茲偏見,各逞己能。致微疴成膏肓之變,滯固絕振起之望,良有以也”。鑒于上述三個原因,王叔和乃“撰集岐伯以來,逮于華佗,經論要訣,合為十卷”,著成《脈經》一書,庶使末學“誠能留心研窮,究其微賾,則可以比蹤古賢,代無夭橫”這一目的,這不是一部診斷學專書可以做到的。
五、從成書基礎看
叔和《脈經》,除根據《黃帝內經》及扁鵲、張仲景、華佗諸家所撰醫(yī)籍外,還廣泛參考了多種前代醫(yī)學著作。今從其具體內容中可見者有。
(1)《素問》、《針經》,見卷三及卷六引經文。
(2)《四時經》,見卷三。
(3)“扁鵲曰”、“岐伯曰”等,見卷四第五。今皆不見于別書,蓋當時均有單篇別行之書。
(4)《張仲景論脈》,見卷五第一。
(5)《扁鵲陰陽脈法》、《扁鵲脈法》、《扁鵲華佗察聲色要訣》、《扁鵲診諸反逆死脈要訣》等,均見卷五。
(6)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之條文,則分別見于卷七、卷八、卷九中。
(7)醫(yī)律、熱病陰陽交部、熱病并陰陽部、少陰部、厥逆部、陰陽竭盡部、重實重虛部、陰陽相附部。以上諸名,見于卷七小字注文,皆不見別書著錄。然其內容,大都見于今本《傷寒論》中,亦或仲景弟子所撰《四逆三部厥經》,所收乃師《傷寒雜病論》中部分條文,今亦別無所據,尚待考。
(8)《仲景評脈論要》,見卷七。詳此部分條文,大都不見于別書,疑系張仲景別有論脈之書,亦或系原《傷寒雜病論》中部分內容。
(9)《手檢圖》,見卷十。
考上述所載之書的性質,大多歸屬于“醫(yī)經”類。叔和之書,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次文獻整理工作,即在吸收已有文獻的基礎上,結合個人經驗進行的整理工作,就其性質講,亦當屬“醫(yī)經”類。
六、從編撰體例看
“類書”者,將多種文獻分類匯編以供查尋之書。《舊唐書·經籍志》標以“類事”,宋《崇文總目》始名“類書”。類書具有收錄內容廣博,以雜見稱;片斷摘取原文,內容不完整;分門別類編排,便于檢索等特點。
詳王叔和《脈經》,均是以多種別家之書為素材,以分類編排為體例,打破原書編次,重定部居,匯為一書。雖然與唐宋以后之純工具性標準類書相較,尚不盡合,但此種編輯體例,當是受秦漢三國時期初期類書性圖書編輯體例及編纂方法的影響,故亦醫(yī)學中之早期類書型書籍。張燦玾《中醫(yī)古籍文獻學》稱:“該書收集晉初及晉以前有關文獻,‘各以類例相從’之體例,編纂而成,實則亦一類書型醫(yī)書。”
七、從內容看
《脈經》全書十卷,一百零四篇,亦宋·林億等校定本。其中卷一、卷二及卷四論脈;卷三論臟腑;卷五載張仲景、扁鵲、華佗等論脈及察聲色;卷六論五臟六腑病證;卷七載張仲景等論傷寒;卷八及卷九載張仲景論雜病;卷十為手檢圖。公務員之家:
該書述二十四脈之體象、辨三關陰陽、奇經八脈病、三部九候、臟腑病候及察聲色等,內容頗詳,特別是收載仲景遺論,尤為詳盡。從上述內容不難看出,該書“原人血脈、經落、骨髓、陰陽、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湯火所施,調百藥齊和之所宜”,當屬“醫(yī)經”類著作。宋·林億盛贊此書曰:“敘陰陽表里,辨三部九候,分人迎、氣口、神門,條十二經、二十四氣、奇經八脈,以舉五藏六府、三焦、四時之疴。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使人占外以知內,視死而別生,為至詳悉,咸可按用。其文約、其事詳者,獨何哉。”
因此,將《脈經》一書定位為一部脈學專書,不能全面揭示其學術價值的所在。《脈經》是一部匯集魏以前醫(yī)籍之大成的經典著作,當屬“醫(yī)經”類。
【參考文獻】
1王叔和.脈經[M].上海:科技衛(wèi)生出版社,1958:3.
2章學誠.文史通義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5:1083.
3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1776.
4張燦玾.針灸甲乙經校注[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17.
5王鳳蘭.漢末六朝醫(yī)經和經方的融合[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05,11(12):934.
6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570.
7張燦玾.中醫(yī)古籍文獻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49.
- 上一篇:中美高校公共體育研究論文
- 下一篇:實踐貫徹學習實踐科學發(fā)展觀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