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不安全因素防范策略論文
時間:2022-08-11 07:04:00
導語:精神科不安全因素防范策略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精神病患者由于受幻覺、妄想的支配,常出現異常的行為表現,具有嚴重的自殺、自傷、沖動、傷人、毀物等破壞性行為。所以,安全防范與護理管理尤為重要。
一、潛在的不安全因素
1.1環境改變、管理模式轉變與安全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精神病醫院的住院環境也得到了較明顯的改觀,由以往的“車箱式”房間,改為了“標間式”病房,減少了患者之間的相互干擾,有利于患者的康復。但是,我們在工作中也發現,這種“標間式”的病房給護理人員觀察病情帶來了不便和難度,極容易發生意外。管理模式由封閉式管理逐漸轉變為開放式管理,雖然增加了長期住院患者與社會的接觸,有利于心理和社會功能的康復,但實施開放式管理后患者的活動半徑擴大了,管理難度卻明顯增加了,極易出現意外事故。
1.2探視制度與安全在患者入院時,短時的常規安全宣教往往不能引起患者家屬的重視,部分家屬在探視的過程中往往會把一些剪刀、玻璃用品、腰帶等危險物品帶入病房,給病房的安全埋下隱患。
1.3合理需求與安全為了使患者的住院生活、住院環境更加人性化,醫護人員會盡量地滿足患者的合理需求。但是在滿足患者合理需求的情況下,也往往會埋下危險的陰影。譬如為患者供應的香煙、火機極易引起火災;為患者提供的干果、小食品也極易使那些因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引起吞咽功能障礙的患者嗆咳或造成更嚴重的后果。
1.4安全檢查與安全安全檢查是精神科的常規護理項目,它直接關系到患者的住院安全。然而在對患者實施安全檢查的過程中常會引起患者和家屬的反感,他們認為有損患者的尊嚴。如果放松了或忽視了安全檢查,就有可能導致意外事故的發生。
1.5實施約束與安全當患者住院期間出現沖動、自殺、自傷,或對治療和護理不配合時,醫護人員往往會對患者實施保護性約束,然而多數家屬對保護性約束不能正確理解,甚至指責醫護人員缺乏人性化服務,干擾了正常的醫護行為,導致許多不應有的醫療糾紛。但如果沒有及時對患者的危險行為實施保護性約束,或聽從患者家屬的意見放棄保護性約束,則可能給病房和其他患者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
二、對策
2.1掌握病情,加強防范熟悉患者的病史,掌握患者的精神癥狀、發病經過、診斷、治療、護理要點、注意事項,特別是對那些有自傷、自殺、沖動傷人、逃跑行為的患者更應密切觀察,做到心中有數。對長期住院,病情穩定的患者實行開放化管理時,必須完善手續,由患者的監護人簽署同意書,并告知注意事項、開放時間與外出范圍。對大部分病情相對穩定的患者在實行半開放性管理的時間內,應做到勤巡視、勤觀察。
2.2定時探視,加強宣教患者新入院時應向陪同的家屬進行相關規定與注意事項的宣教,杜絕家屬攜帶刀、剪、繩等危險物品進入病區。病區內應設置專門的探視間,并由會客護士接待,盡量避免探視親屬隨意進入患者的就寢房間。對首次探視的親屬應向其宣教有關探視須知內容。對親屬帶來的物品應查看后方可轉給患者。對個別因病情需要或其他原因在非探視時間內前來探視者,應由巡回護士專門接待。公務員之家:
2.3滿足合理需求,加強安全管理要尊重、關心、同情、理解患者,及時滿足患者的合理需求,主動傾聽患者的訴求,做好與患者的心理溝通。定期做好安全檢查,其間應做到態度和藹,語氣溫和,盡可能取得患者的合作,避免強制性檢查。特別是在患者接受探視、假出院返回、外出活動返回時,均需做好安全檢查,防止危險物品帶人病室。護理人員在每日整理床鋪時,應同時查看患者有無藏藥、有無繩帶、銳利物品等。應隨時檢查病房設施、門窗有無損壞,病區、辦公室、治療室、配餐室等場所應隨時上鎖。藥品、器械、玻璃制品、銳利物品、易燃物等要定點放置,交接班均要清點實物。患者使用的指甲鉗、縫針應及時收回。
2.4增進護患溝通,規范保護性約束對有家屬陪護的患者進行保護性約束時,應及時對陪護進行宣教,取得患者家屬的理解與配合。在行保護性約束期間,應密切觀察患者的肢體血液循環情況,定時更換保護肢體,以免發生意外。約束期間應做好患者的生活護理和心理護理。
總之,精神科以外事故隱患常常伴隨整個疾病過程,安全護理特別重要。因此,要求我們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和安全意識,謹防意外事故的發生。
- 上一篇:農村體育消費策略論文
- 下一篇:人力資源管理醫改應對措施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