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精神科護士工作倦怠預防策略
時間:2022-02-18 02:45:00
導語:剖析精神科護士工作倦怠預防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職業倦怠又稱“工作倦怠”或“職業枯竭”,這一概念是由美國臨床心理學家freudenberger在1974年描述護士職場壓力時最早提出的。是指在工作重壓下的一種身心疲憊的狀態,厭倦工作的感受,是一種身心能量被工作耗盡的感覺。也是指個體因為不能有效應對工作上延續不斷的各種壓力,而產生的一種長期性心理反應。職業枯竭可表現為身體疲勞、情緒低落、創造力衰竭、價值感降低,工作上的消極狀態還會進而影響整個生活狀態。職業枯竭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隨著工作時間的增加職業人在工作的過程中慢慢產生的。根據現代人對自己個人價值觀實現的心理需求層次劃分為5個階段。(1)“蜜月期”。個人有旺盛充足的精力,工作有很高的熱情和期望值,同時對工作的滿意度較高;(2)“適應期”。開始接受正常的工作內容。慢慢進入角色并已習慣了頻繁重復的工作內容;(3)“先期厭倦期”。開始對穩定的工作方式、乏味的工作內容及單調的工作環境產生了倦怠之感,但是因對個人晉升機會的渴求還沒有完全喪失對工作的主動性;(4)“后期挫折期”。個人的自信心受到威脅,對工作的熱情、積極性與主動性逐步消減,出現了身心失調的不健康病癥;(5)“淡漠期”。個人無法繼續工作,出現嚴重的心理衰竭狀況,對周圍人、事表現出極端的麻木不仁、冷漠態度。了解職業枯竭的演變過程對于正確認識和消解其中癥狀的困擾有很大幫助。精神科護士由于職業的特殊性,經常承受著社會的偏見與不理解,工作環境中應急強度高,還要承受避免精神病人突然攻擊的精神壓力。為正確認識護士職業倦怠,保障護士的身心健康,筆者就精神科護士職業倦怠的現狀、特點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策略。
一、精神科護士工作倦怠的現狀
1.1精神科護士整體的職業倦怠程度較為嚴重:精神科護士整體的職業倦怠程度較為嚴重,需要采取進一步措施來改變這種現狀[6]。精神科護士的情感枯竭程度中等,冷漠程度較高,職業效能感較高。精神科護士與其他科室的相比,在冷漠維度上二者存在顯著的差異。精神科護士職業倦怠感中情緒倦怠得分24.65±10.27,工作冷淡得分6.17±5.58,均為中度倦怠,個人成就得分為31.31±9.51,屬于高度倦怠;心理狀況結果顯示,抑郁、焦慮與正常人相比有極顯著差異(P<0.001),軀體化、人際關系與正常人相比有顯著差異(P<0.01)。護理工作是衛生保健行業中壓力較大的職業之一。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使精神科護士產生工作疲憊感,導致護理工作質量下降。有關文獻報道,精神科護士遭受病人的攻擊率為98.47%,工作辛苦,風險大、節律快、不善于應用心理學知識進行自我調適,對病人產生厭倦、恐懼的心理,造成心理壓力大,產生職些倦怠的概率高。
1.2精神科男護士職業倦怠高于女護士:精神科男護士在職業倦怠的情緒枯竭、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三個維度上及工作壓力源均高于女護士,在生活滿意度評定、社會支持度評定、均低于女護士。而男護在工作承受能力、工作時間上優于女護士,且控制決策能力、思維能力和患者溝通能力都強于女護士。因此消除職業倦怠對于發揮精神科男護士的獨特優勢,提高工作積極性和穩定性具有重要意義。
1.3精神科護士工作倦怠高于綜合科護士:梁正英采用護士職業倦怠量表(MBI-GS)對173名護士進行調查,并分析其工作倦怠水平與心理健康狀況。結果精神科護士情感耗竭程度中等,職業效能敏感度較高,與綜合科護士沒有較大差距,但在冷漠維度上二者存在顯著差異,精神科護士冷漠程度高。究其原因,與精神科護士所處的環境有很大的關系,她們每天面對的是精神病人,精神疾病的復雜性,病人對自己的行為沒有自知力與自制力,另外受到社會的偏見與不理解,相對造成精神科護士的職業倦怠較為嚴重。
二、精神科護士工作倦怠的特點
2.1精神科護士的職業倦怠與其三維人格特征的特定維度和因子有關:段明君采用問卷調查法,對四川省成都市某醫院55名精神科護士的職業倦怠狀況和三維人格特征進行調查分析,情緒衰竭與RD2呈負相關。玩世不恭與NS3、NS4、HA4呈正相關,與RD2、RD呈負相關。成就感低與NS2、NS4、HA4、NS、HA呈負相關,與RD2、RD呈正相關(P<005)。因此可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干預。
2.2精神、神經專科醫院護士工作倦怠中人格解體程度較高:湯曉紅采用李永鑫等編制的中式工作倦怠量表對某精神、神經專科醫院279名護士進行問卷調查,將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結果:本組護士工作倦怠160人,檢出率70.48%,其中人格解體評分(10.15±6.83)分,檢出77人,檢出率33.92%,占工作倦怠護士的48.13%;中度倦怠中人格解體占77.05%,重度倦怠中人格解體占100%[16]。調查顯示,積極的應對方式與人格解體之間存在顯著負相關,護士要正視工作倦怠中人格解體的存在,識別自己是否處于這個狀態,主動調節自己的情緒及工作狀態,提高應對和預測壓力的認知能力,保障護士職業群體和服務對象的安全。
3.1精神科護士總體應對方式是成熟的;應對方式與工作倦怠、焦慮程度存在明顯交互作用解決問題、求助為精神科護士主要的應對方式:其中20-30歲、護齡1~5年的護士較多采用求助應對方式;解決問題、求助、自責與工作倦怠3個維度和焦慮具有相關性;幻想、退避、合理化與工作倦怠中的情緒枯竭和去人格化及焦慮具有相關性[17]。護士要正視和處置困難與應急,將工作中所遇負性體驗及時釋放,減少因情感資源耗盡而出現的極度疲倦狀態,每解決一個問題就會有一次成功感的體驗,運用這樣成熟的應對方式有助于問題的解決,有效降低工作的倦怠感。
3.2精神科護士職業倦怠與角色認知、工作滿足感有關,充分提高個體的角色認知能力和工作成就感,可以作為預防精神科護士職業倦怠的一個有效策略精神科護士職業倦怠問卷的情緒耗竭因子、去人格化因子得分為中度耗竭、低個人成就感因子得分高度耗竭。護士情緒耗竭、去人格化與角色沖突呈正相關(r=0.356,r=0.372,P<0.01);與角色模糊及工作滿足感呈負相關;個人成就感與角色模糊、工作滿足感呈正相關,與角色沖突呈負相關。多元回歸分析,角色沖突、工作滿足感是主要預測因子[19]。其原因是精神科護士每天面對特殊的患者,隨時會出現意想不到的事件,承受壓力大,個人成就感也顯得低,過大的壓力會引起身心疾病,因此,要提高精神科護士的內控感和心理適應能力,積極應對情緒困擾,提高個體角色認知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心理行為、認知管理等方面的繼續教育,鼓勵護士善于面對現實,適應自己的角色,使職業耗竭程度降至最低。
3.3自我效能感對精神科護士的工作壓力及職業倦怠有不同的影響,充分提高護理人員的自我效能感,以保證提高工作績效胡崢毅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護士工作壓力源量表、護士職業倦怠問卷(MBI)對184名精神科護士進行調查[20]。結果精神科護士自我效能感得分呈中等水平;進一步相關和逐步回歸分析均表明,護士工作壓力源量表的工作環境及儀器設備問題對自我效能感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P<0.001);職業倦怠量表的低個人成就感對自我效能感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P<0.001)。
護士工作倦怠現狀不容樂觀,將嚴重影響護士身心健康及護理工作質量,應引起護理管理者及全社會的重視。醫院管理者要加強醫院支持系統的完善與規范,關注精神科護士工作壓力的特殊成因,改善她們工作的外部環境,同時有針對性的開展精神科護士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積極的應對技巧,降低精神科護士的工作倦怠,激發她們的自豪感、責任感,提高她們的社會地位和認同感。
參考文獻:
[1]郝立,王艷.淺談護士職業倦怠的原因與對策[J].中華綜合醫學雜志,2005,6(4):350
[2]魏秋香.精神科護士的工作倦怠及影響因素相關性分析[J].家庭護士專業版,2008,6(22):1986-1987
[3]李倩,岳光,王玉蘭.精神科護士職業倦怠與角色認知、工作滿足感相關性調查分析[J].精神醫學雜志,2008,21(4):300-301
[4]何曉艷.精神科護士心理健康狀況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09,(20):46-47
[5]楊佩娣,陳思路.職業人群工作倦怠的研究與干預[J].上海精神醫學,2009,21(4):243-244
[6]何曉艷,黃東,劉琴,蘇琴.精神科護士工作壓力源及應對方式的調查分析[J].四川精神衛生,2009,22(4):228-230
[7]梁正英,鮑立銑,劉倫,等.精神科護士職業倦怠現狀調查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6,14(1):81-82
- 上一篇:音樂課程基礎教育研究
- 下一篇:綜述婦科病患的隱私保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