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天人相應論的發展價值
時間:2022-03-01 10:14:00
導語:探索天人相應論的發展價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天人相應”是中醫理論的核心內容。《內經》奠定了天人相應思想的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歷代醫家通過臨床實踐,不斷地繼承和發展了天人相應思想。現代學者通過臨床和實驗方法,證實了其科學性與合理性;認為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人體生命活動必然與外部自然有著密切的聯系,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和規律才能健康無病,逆自然規律而行必將發生疾病。“天人相應”對人們防病、養生具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天人相應;《內經》;綜述,指導性
天人相應觀是中國古代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醫理論的基本觀點之一。兩千年來,它始終貫穿于中醫理論體系,指導著中醫臨床實踐活動。天人相應,指天地自然與人息息相通,人能參合自然的變化而與之相適應。在天人相應觀的指導下,歷代醫家在診治和預防疾病時重視自然環境及陰陽四時氣候等對人體生理、病理的影響,在理論研究、臨床實踐及實驗研究等方面驗證了其合理性、科學性,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近年興起的五臟相關學說是由我國著名老中醫鄧鐵濤教授提出的理論學說,是對中醫臟腑等相關理論研究的繼承與創新。五臟相關學說包括人體和自然社會環境之間的相關,即“天人相應”,五臟相關學說的天人整體觀是對中醫學氣一元論和“天人相應”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一、理論研究
中醫學中天人相應觀源于《內經》。《內經》中“天人相應”指自然界和人的關系,強調自然界的變化和人類的生命活動密切相關。人與自然是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和諧統一體,主要體現在生理、病理、治療、養生等幾個方面。
11人之生理與氣候變化相應《內經》認為,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人的生命起源于自然的運動變化,《素問·寶命全形論》中有:“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同時認為人與自然是息息相通的,《素問·金匱真言論》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人與天地相應,具有適應自然的能力,人體的生理功能與自然界的時空變化同步,所以諸臟腑功能活動也和自然界的四時陰陽相應。如《素問·六節藏象論》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為陽中之太陰,通于秋氣。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為陰中之少陰,通于冬氣。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此為陽中之少陽,通于春氣。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此至陰之類,通于土氣。”人必須把握天地四時的變化,才能維持和促進人體的生命活動。
12人之病理與氣候變化攸關《內經》認為如果人與自然不相適應,即自然界的變化超出了人的適應能力或者人不能遵循自然界的變化規律,則導致疾病的發生。《素問·至真要大論》提出六淫致病,“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干,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這也說明在病變的過程中季節變化對臟腑病變的影響。同樣,由于各臟腑屬性的不同,在一日間臟腑的病情變化也有所區別,如《素問·臟氣法時論》曰:“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靜,……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說明了時間因素對疾病的影響是有規律性的,五臟疾病也有“旦慧、晝安、夕加、夜甚”的規律,體現了臟與時相應的天人相應整體觀。
13違逆四時可致疾病《內經》認為四時氣候變化致使四時邪氣的產生各不相同,因而其所發生的病證多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點,即所謂季節性多發病。“其傷于四時之氣,皆能為病。”《素問·金匱真言論》曰:“東風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頸項;南風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脅;西風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風生于冬,病在腎,俞在腰股;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故春氣者病在頭,夏氣者病在藏,秋氣者病在肩背,冬氣者病在四支。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痹厥。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頸項,仲夏不病胸脅,長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風瘧,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春病在肝,夏病在心,長夏病在脾,秋病在肺,冬病在腎,說明不同季節五臟病變的規律性。
14順天之時,病可以期在治療疾病時,《內經》認為無論是藥物還是針灸治療,都應根據四時氣候、環境的變化而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靈樞·四時氣》曰:“四時之氣,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氣穴為定。故春取經血脈分肉之間……夏取盛經孫絡……秋取經輸……冬取井滎。”所以針灸治療在四時是不同的。藥物治療也是如此,如根據季節時令對人體生理病理的影響,《內經》提出“必先歲氣,無伐天和”,以及“用溫遠溫,用熱遠熱,用涼遠涼,用寒遠寒”等因時施藥的重要原則。
15順時攝養,保健防病《內經》特別強調了順應四時是養生保健的重要原則,如《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靈樞·本神》說:“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所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疴疾不起”,并具體指出:“春三月,……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夏三月,……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張景岳說:“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順應四時之變化,調節生活起居,防止外邪的侵襲,由此體現了因時養生的重要性。
二、臨床研究
《內經》強調“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以此作為防治疾病的準則,并具體提出“因天時而調血氣”的論點,對臨床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21天人相應是構筑中醫理論的重要基石,也是臨證之指南早在兩千多年前,人們就認識到人體生命活動的周期節律性是客觀存在的,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緊密聯系的統一整體。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五臟的生理和病理也會隨著自然界的四時陰陽變化而呈規律性的變化,歷代著名醫家借鑒這種變化規律探討人體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治療和預防。
《難經》也體現了整體觀念指導下的天人相應觀。如《難經·十五難》中描述人體脈象亦與自然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相應,“春脈弦者,肝,東方木也,萬物始生……;夏脈鉤者,心,南方火也,萬物之所盛……;秋脈毛者,肺,西方金也,萬物之所終……;冬脈石者,腎,北方水也,萬物之所藏……此四時之脈也”。劉椏認為《難經》是以取象比類的思維方法闡明了弦、鉤、毛、石諸脈分別是春夏秋冬四季的當令常脈,反之則為病脈,如“春脈弦,反者為病”。
張仲景繼承和發揚了《內經》中的天人相應思想,創造性地將天人相應思想運用于臨床實踐。其中《傷寒論》中的六經病欲解時,最能體現張仲景對疾病預測的天人觀。《傷寒論》說:“傷寒始發熱之日,厥反九日而利……后三日脈之,其熱續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汪棟材認為三陽病分別解于日出、日中、日入前后,三陰病解于夜半至天明左右,陽生陰長,有助于扶正,說明六經病欲解都與陽氣活動有關。
孫思邈根據天人相應思想結合臨床經驗發展了中醫學的養生思想,認為順應四時,依時攝養是養生的重要原則。如《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曰:“故云冬時天地氣閉,血氣伏藏,人不可作勞汗出,發泄陽氣,有損于人也。又云冬日凍腦,春秋腦足俱凍,此圣人之常法也。春欲晏臥早起,夏及秋欲侵夜乃臥早起,冬欲早臥而晏起,皆益人……”。孫思邈順應自然養生方法對指導今人的防病養病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趙春妮等認為孫思邈的養生思想為后世的老年養生學、老年病防治學打下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金元四大家的獨特學術理論也體現了天人相應思想。劉完素將臟腑病機、六氣病機與自然界五運六氣學說結合起來,把臨床病證統歸于“五運主病”、“六氣為病”,體現了天人相應觀;李東垣法自然界四時升降浮沉,強調人體精氣運動隨四季升降浮沉而變化;張從正以“天人相應”的觀點闡述發病和治療,根據天地人三部和人體上中下三部創造了獨特的三邪理論;朱丹溪通過觀察天地日月陰陽的狀況及人體生長的變化過程,闡述了“陽有余陰不足”論。
22天人相應的科學性,得到了臨床的初步驗證現代中醫臨床醫生從天人相應思想出發,更加注重因時施治,即順應臟腑的時間特性治療疾病。臟腑的時間特性主要表現為臟腑氣血陰陽隨四時氣候、晝夜明暗、月象圓缺之變化而呈規律性變化。通過研究臟腑的時間特性發現臟腑疾病與季節氣候的相關性,從而為臨床各科醫生診斷和治療疾病提供指導。
金亞明分析了1987~1992年確診為冠心病的患者資料,結果發現:冠心病患者發病時間的季節分布,以夏季發病率最高,冬季發病率最低;月相節律是望月發病率最高,下娥眉月發病率最低;發病時辰分布是夜半發病率最高,晚暮發病率最低。
孫蓉媚對某院1991年住院的中風患者(包括出血性中風和缺血性中風)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結果發現:165例中風住院患者中春夏季節發病108例,明顯高于秋冬季節發病的57例,表明了中風與季節性發病密切相關。
蘇斌對某醫院2003年呼吸道疾病門診和住院患者作了統計分析,結果發現:各月均有呼吸道疾病發生,其中12、1、3、4月份為發病高峰期,6、7、8月份為低谷期,發病高峰是在冬春時節,夏季發病最少。有調查發現,在低溫低濕季節,白喉、流感、百日咳等病癥的發病率顯著增高,哮喘、支氣管炎的發作次數也明顯增加。李敏等發現,秋季出生的哮喘兒童占全部病例的3205%,明顯多于其他3季出生的患者,且哮喘發病年齡為(166±107)歲,早于春、夏、冬季出生的患者。
汪壽鵬等對109例慢性胃炎患者進行觀察,發現在四季中以夏季發病次數最多,其次是春季、冬季,在對疾病進行辨證分型時發現寒濕犯胃型、脾胃虛弱型多見于夏季,其次為春季,胃熱陰虛型多見于冬季。說明季節氣候變化是誘發此病的重要因素。劉梅等選取某醫院10年胃鏡結果,觀察消化性潰瘍出血與季節的關系。結果發現:消化性潰瘍并出血患者發病有季節性特征,在秋末至春初時最易發生。
計慶明等結合1997~1999年南京市氣象資料對這3年住院的精神病患者的資料進行分析,結果發現:精神分裂癥的住院高峰為2、3、4月份,抑郁癥的住院高峰為9、10、11月份。精神分裂癥高發的誘發氣象條件是氣壓下降,日溫差小;誘發抑郁癥高發的氣象條件是氣壓上升,日溫差大。
三、實驗研究
現代學者在“天人相應”理論指導下,應用實驗手段研究五臟與四時氣候相關關系,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駱永珍等根據“天人相應”的陰陽消長學說研究紅細胞免疫的時辰變化。分別于一天中的子、午、卯、酉4個陰陽交替的時辰檢測正常家兔紅細胞免疫功能,結果發現:家兔的紅細胞免疫復合物花環率的峰值在酉時(17∶00-19∶00),為(1227±487)%;谷值在卯時(5∶00-7∶00),為(595±297)%,呈現明顯的晝夜節律。
森和等應用多變量解析法對“天人相應”論進行科學探討,選用與腎氣相關的腎上腺皮質激素17KS作為客觀指標,連續3年測定健康成年男性晝、夜及1日平均尿中17KS的排泄量。將17KS排泄量、氣象因素(14個變量)、尿量、生活時間的各變量數據輸入大型計算機,應用數據分析系統進行因素分析及周期回歸分析。結果表明,機體因素與自然環境因素之間存在密切的相關性;因子分析確定了與內因、外因、不內外因(邪氣)相對應的5個潛在因子。17KS排泄量的重回歸分析結果表明,代表氣溫、濕度的綜合指標——不快指數是影響17KS的重要因子,某種程度上為中醫病因學提供了科學依據;將17KS的年周期與四季周期相對應,發現了夏季高、冬季低的規律,并且不快指數、氣溫的變化周期與17KS排泄量周期相應。以上研究用生物氣象學的綜合方法證實“天人相應”是有科學依據的。
羅衛芳等首次從腎主生殖的角度入手,采用中西醫結合的研究方法,對中醫學所述“腎通于冬氣”的內涵進行了探索。實驗結果表明:性腺功能存在明顯的季節性變化,在冬季性腺功能處于較低水平,證明腎氣旺于冬,而其主生殖的功能在冬季卻相對減弱。
高德偉等在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測定大鼠血清、小腸、肺中乳酸脫氫酶(LDH)同工酶(研究細胞能量代謝的重要指標)的含量,研究這4個節氣對人體細胞代謝的影響。結果表明:“和于陰陽,調于四時”,在以LDH同工酶為指標的分子水平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支持。
馬淑然等采用松果腺切除大鼠模型,從脾臟指數與脾臟T淋巴細胞轉化率兩方面觀察大鼠機體免疫功能的春秋二季狀況,結果發現:脾臟指數和脾臟T淋巴細胞轉化率都存在秋低春高的季節性規律。由此推測,肺應秋可能與脾臟在秋季T淋巴細胞轉化率降低密切相關,這可能是在秋季肺臟調控機體免疫功能減弱的內在機制之一,也是秋季呼吸系統疾病高發的內在因素之一。
四、結語
綜上所述,天人相應理論是中醫學認識人與自然統一的理論。《內經》奠定了天人相應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歷代醫家豐富了天人相應思想,現代學者通過臨床和實驗方法,證實了其科學性。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指出:“中醫學受中華文化‘天人合一’觀的影響,把人放在時間、地域、人群、個體中,進行健康保健預防與治療的觀察研究。中醫診治疾病,不單單在追求‘病’上,而是按‘時、地、人’把大環境以至個體的整體進行辨證論治與預防。”天人相應理論對防病和養生有重要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朱文峰.實用中醫詞典[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2]劉小斌,邱仕君,鄭洪,等.鄧鐵濤“五臟相關”理論研究[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8,14(1):20.
[3]陳堅雄,邱仕君,肖瑩.試論中醫五臟相關學說的理論內涵[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4(2):89.
[4]劉椏.淺析《難經》中的整體觀[J].浙江中醫雜志,2006,41(6):316.
[5]汪棟材.論張仲景的天人觀[J].國醫論壇,1991(6):9.
- 上一篇:分管公司安全述職述廉報告
- 下一篇:中學學生會新學期工作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