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單臂外固定架療效分析
時間:2022-04-08 09:17:00
導語:小議單臂外固定架療效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能量橈骨遠端骨折往往導致嚴重的關節內粉碎骨折和移位,屬于不穩定骨折,閉合復位小夾板或石膏固定往往難以維持復位,易再次移位,晚期易導致腕關節畸形、慢性疼痛及活動障礙等后遺癥。我院自年月至年月采用閉合復位或有限切開復位單臂腕關節外固定架治療粉碎型橈骨遠端骨折46例,隨訪觀察表明療效滿意。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患者46例,平均年齡39(18~62)歲。手術耗時0.5~1.2h,左側28例,右側18例。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17例,高處墜落傷12例,機器傷5例,自行摔倒9例,重物壓砸傷3例。開放性骨折8例,閉合性骨折38例。新鮮骨折41例,陳舊性骨折5例。本組病例按AO分型,A3型5例,B2型12例,B3型13例,C2型13例,C3型3例。其中42例獲得隨訪,隨訪根據橈骨遠端關節內骨折治療結果評分系統進行。
1.2手術方法
常規采用臂叢阻滯麻醉,取仰臥患肢外展于平臺位,根據情況決定是否綁扎氣囊止血帶,常規皮膚消毒、鋪單后,在C型臂幫助下,術者和助手持續牽引先試行閉合復位,并透視復查。復位標準:恢復掌傾角和尺偏角,恢復橈骨莖突長度較尺骨莖突長1㎝;恢復關節面平整,關節內粉碎骨塊移位及關節面塌陷均不超過1㎜。如部分骨塊無法達到復位要求,可結合克氏針撬撥復位或有限切開復位。C型臂機透視位置滿意后,由助手維持牽引,術者以單臂腕關節外固定架模具定位后分別在橈骨干和第2掌骨經4個小皮膚切口鉆孔后各擰入2枚直徑4㎜螺釘,螺釘位置調整妥當后,安裝單邊腕關節外固定架,在透視下,調整外固定架方向和牽引力量,至骨折整體復位滿意后,鎖緊各關節螺母。由于手術切口小,手術時間短,除合并其他損傷外,術后一般不需要常規使用抗生素,麻醉消退后即可開始手指屈伸活動。3周后復查X線片視情況調整外固定架于腕關節中立位,并適當放松牽引螺桿。加強功能康復鍛煉,6~8周后復查X線片如骨折連接,即可拆除外固定架,開始腕關節功能進一步鍛煉。
1.3臨床療效
有4例失訪,42例隨訪,受訪患者骨折均獲得愈合,平均愈合時間7.98(6~18)個月。評分為優26例,良15例,可2例,差1例,優良率為93%?;颊邔κ中g的主觀滿意度為1級22例,2級18例,3級3例,4級1例,總滿意率為90%。并發癥:在獲得隨訪的44例患者中,2例后遺手指輕微麻木;2例遺留腕部慢性輕度腫脹,其中1例于術后13周隨訪時腕部腫脹基本消退。2例術后手指輕度屈曲受限。
2討論
橈骨遠端骨折的粉碎程度取決于遠端吸收的能量大小。這類高能量骨折可同時伴有干骺端和關節面的粉碎等。因橈骨遠端包括橈腕關節和下尺橈關節兩個關節面,為達到最佳功能恢復,這兩個關節面都應力爭取解剖復位,然后通過合理有效的固定方法來維持,并盡可能早的進行腕關節功能鍛煉。傳統的手法復位石膏固定容易發生再移位;切開復位內固定往往因為骨折的粉碎,尤其涉及關節內的骨折難以提供足夠位置進行小鋼板甚至螺釘等內固定,且骨折塊不同程度的軟組織剝離會造成骨折局部生物學環境的破壞,導致骨延遲愈合、骨不連或骨塌陷的機會增大。
采用動力型外固定支架可以對抗前臂肌肉的牽拉,避免骨折的再度移位;并通過支架的有效牽引,粉碎性骨折尤其是關節內骨折可利用粘附在碎骨塊上的韌帶或關節囊軸向牽引,可協助骨折復位并持續維持其復位效果[1]。而橈骨遠端掌背側均有強有力的屈伸肌腱貼近橈骨,當兩側肌腱及其他軟組織被拉緊時,可起到夾板作用,從而促進骨折愈合,防止發生畸形愈合。對于一些嚴重的粉碎性骨折,同時可采用透視下牽引、經皮撬撥復位或小切口切開復位后應用克氏針予以有限內固定,可有效改善關節面形態,減少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幾率。采用外固定器治療的并發癥包括神經損傷、釘道骨折、釘道感染、釘松動、骨折再移位和晚期塌陷等,但只要術中重視操作,術后加強護理,大部分并發癥都可避免。
動力型外固定支架因設計有調節方便的關節,在骨折端軟骨內化骨和膜內化骨的過程中,即可松開關節積極進行主被動活動鍛煉,在防止腕關節的強直和僵硬方面有明顯優勢。而且外固定架操作簡單,可節省大量手術時間。同時,外固定架固定后還便于合并損傷的處理。此外,骨折愈合后移除外固定裝置也很方便,一般不需要麻醉。不過,術中須避免過度牽引,這可以通過C型臂機和檢查手指外部張力來監測。我們的隨訪結果證實了腕關節外固定架治療粉碎型橈骨遠端骨折操作簡單,有利于簡化治療,并發癥少,療效滿意,這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王思群,姜建元,吳建國,等.動力性外固定支架和閉合復位治療橈骨遠端關節內移位骨折的療效比較[J].中華手外科雜志,2003,19(2):912.
- 上一篇:論實踐科學發展觀面對的制度轉變挑戰
- 下一篇:司法局人民調解工作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