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醫療與醫藥

時間:2022-04-25 04:49:00

導語:剖析醫療與醫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剖析醫療與醫藥

醫藥學古今中外都分為診斷與醫療兩大部分,而醫療又分為醫學(非藥物治療)與藥學(純藥物治療)兩大部分。

古中醫的中藥治療、外科手術、推拿、針灸、正骨療法(這里的正骨不單純是骨折的手法復位)、接骨拿環、運動療法以及氣功療法(包括外氣療法和自我練氣療法)祝由術等都應該歸類于醫學部分。

作為藥學部分也是琳瑯滿目。酒醪、湯劑、丸散、滋膏等均屬口服藥物。膏藥、洗劑,浸泡劑、熏蒸劑擦抹劑等均屬滲透劑。而隨便拿一個方劑湊幾味藥物給某位病人那只是一個熟練的藥工的工作,只能屬于藥學的終端服務部分。

當然西醫也有著同類的分類,如外科手術、催眠療法、精神療法等也應該歸類于醫療部分。而某種藥物甚至是某幾種藥物組合后可以治療某些疾病則是任何一個有思維的人都能夠作到的,他應該屬于藥工的職責。

中醫的望聞問切,西醫的生化檢驗,各種儀器的檢查都是診斷手段。

在方舟子、何祚庥等孤陋寡聞的賣祖小丑高叫取締中醫的叫囂之后,我國九項傳統醫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說明國家并沒有被這些跳梁小丑所左右,及時挖掘中醫藥文化寶庫這一舉措實在令人欣慰。

不過事過之余細細品味,也不能完全怪罪方舟子、何祚庥之流的無知與狂妄,因為就連現在的中醫院校對傳統的中醫內容都忽視了。在教育教學中許多中醫“醫”的內容被省略忽視,取而代之的卻是西醫的內容,而且許多本來屬于中醫的東西也被冠以西醫的名分,好像不如此,不足以說明現在中醫院校的領導和教授們的崇尚現代科學的楷模。當然我們并不是反對中醫學習西醫的東西,西醫有許多好的東西是絕對不可置疑的。

眾所周知,醫,無論西醫還是中醫,都包括了診和治兩大內容。

作為診療,暫不作噪聒。醫療,自古就分做純粹技術性醫療和純粹藥物醫療。這一點西醫在治療中就明顯體現出來,但它確實是比較單一的,即西醫的手術治療和藥物治療。

而相比而言,中醫的治療確實更加豐富多彩。它包括了:中藥(大方脈),針灸、推拿、手術、正骨,吐納、導引、祝由等等不同的醫療方法。中醫就是運用各種不同的辦法把人體被破壞的平衡重新還原,人體恢復平衡了,病就好了。

自古以來,中醫治病的方法主要就是吐納導引,砭石針藥。吐納者,呼吸也;導引者,勞動也;砭者刮痧;石者熱灸,針者穴刺;藥才是湯藥;可惜現代人把老祖宗的東西扔的只剩下方劑學了。這一切,在中醫院校的教學中幾乎已經絕種,而有許多中醫,也分不清針灸和中醫是什么關系,包括許多中醫院校從教的教師們也認為中醫實際上就是中藥的應用。

隨著時間的推移,西醫的各種醫療手段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臨床上和學校教育中都得到了很好的繼承,而中醫則有點數典忘祖,臨床和教育教學中僅僅只剩下了針灸和推拿作為了中醫的有效醫療方法,并且在推廣上也并不是那么完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先進的西方醫療技術,而外國人上中國的中醫藥學校學習的也幾乎都是西方的醫療技術,而中國的醫療技術僅僅是一種遙遠的展望而已。最多就是認識到中醫藥有著較高的醫療價值,學到的也就是一個藥工的本能,無怪乎西方人對中醫不那么認可,連我們的中醫院校都對中醫的傳統醫療技術都不去進行推廣繼承,憑什么讓別人承認呢?特別是何作庥、方舟子之流,甚至不惜在網絡上發起取締中醫藥的簽名運動。

中國道家醫療理論認為:醫療分為主動醫療和被動醫療兩大主體。這里的主動和被動是指病人本身而言的。

在沒有外來因素的輔助下,依靠自己的努力完成的醫療稱為主動醫療。比如,各種不同的自我運動使人的疾病得到恢復,這就叫主動醫療。諸如道家的吐納導引。

通過外來因素的輔助,使疾病得到恢復的醫療都稱為被動醫療。比如,藥物、手術、推拿、針灸等都是通過外力的幫助使人的疾病得到恢復,這些都叫被動醫療。

藥物是在疾病的高發展期起到遏制病情的一種手段,(是藥三分毒)古中醫有“真藥醫假病,真病無藥醫”的說法,他不是說藥物不行,而是告訴我們,藥物不是病人們最后的歸宿;中醫一直強調的“中病即止”的用藥禁忌,早已經被現代科學家們打破,并且給許多病冠上必須終身用藥的桂冠。西木博士有一段話很值得醫學界的反思:我們面臨的健康災難不是醫院、醫生和藥物所能解決的。相反,他們往往是藥源性疾病和醫源性死亡的制造者。世界衛生組織發現,醫院里平均每死4個人,有1個死于醫療本身。據估計,中國人的疾病有三分之一為醫源性,醫源性死亡人數10倍于主要傳染病。

理療是輔助身體恢復機能一種手段(終究是一種外力的作用),外來的刺激往往能使人體產生應激反應,久而久之會形成對外來刺激的依賴,以至于使自身免疫系統生成形成惰性反應,最終導致本身運動機能廢用性萎縮甚至完全喪失。

每一個醫生都清楚,病人能不能恢復健康,依賴于病人自身的生存欲望和機體免疫能力高低;換一句話說,病人能不能恢復健康,在于病人本身,而不在于醫生。醫生的作用,無非就是減輕病人的痛苦,或者延長病人的生命。所以真正的醫學,應該強調以養生運動鍛煉來延續生命,而不應該依靠醫生來延續生命。也就是要充分發揮主動醫療的作用。

藥物和食品是生命存活的原料,以此來養生,道家稱之為采陰。而氣、也就是運動功能才是原料發揮作用的火種、原動力。以此來養生,道家稱之為補陽。原料需要火種點燃,氣的助燃,才能形成溫度、熱量,才能形成能量;才是生命的推動力。就象水,只有通過加溫,才能生成蒸汽,才能形成高級動力一樣。

陰精之補,為外力所為,不勞自己體力,雖有所傷,而人自為樂之。陽精之補,都在自己,勞力費神。道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元鑫子曰:人性善惰,動雖百利而多不愿取,時人之哀也。現代許多所謂名醫,一味鼓吹,藥補不如食補,一吃百病皆除的謬論,給世人造成了難以驅除的錯誤養生理念。

病人躺在床上,吃許多藥物,進補許多食物,但是體征的進展依然很緩慢,更有甚者,吃得心寬體胖,就是少氣無力。只有離開了床榻,強化了功能鍛煉,他才最后有可能恢復到預期的效果。所以說:陰陽之補,缺一不可。飲食和運動哪一樣也不能偏廢。

再一次強調:運動是幫助陰性物質轉化成功能的最好方法,物質是產生熱能的最好原料,運動是加強代謝的最佳媒介,運動是調和陰陽必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

華佗對于弟子廣陵的吳普和彭城的樊阿的不同教學方法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吳普被授予養生運動,樊阿被授予養生醫藥。(醫藥是補陰,運動是補陽)

華佗傳記載廣陵吳普和彭城樊阿隨華佗學醫,華佗授吳普以五禽導引術,(吾有五禽之戲,亦以除疾,并利蹄足,當以導引。體中不快,起做一禽之戲,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體輕便,腹中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齒牙完堅、耳聰目明。授阿以漆葉青黏散,(言久服去三蟲,利五藏,輕體,使人頭不白。)阿服之壽百余而終。(見華佗傳)是以治未病也。所以我說保健品的作用應該是大于醫藥的(因為好的保健品就是人體不可缺少的各種食品營養),而運動的功效則是至高無上的,當然指的是合理的運動。華佗說:人體但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這是古中醫四千年前就普遍認同的真理。

樊阿所學就是道家的采陰(補陽)術。我認為就是一種很好的保健品。道家的補陰其實就是在煉制一種理想的保健品,包括外丹的煉制(只不過有些外丹的煉制中出現了配方思路上的錯誤)。而樊阿的漆葉青黏散是一種比現在的保健品功能更高級的保健食品。

而吳普所學無疑是道家的采陽(補陰)術,就是煉氣士必修的吐納、導引中的導引術。也就是我所提倡的養生運動了!

那么采陰和采陽究竟那一個更好呢,作者給我們留了一個懸念。他只告訴我們阿從其言,壽百餘歲。而普施行之,年九十餘,耳目聰明,齒牙完堅。那么讓我來說,他大概是想告訴我們,采陽更好一些,因為吳普九十多還耳不聾,眼不花,并且“牙好,胃口就好,吃么么香,唄棒”。顯然就是高質量的活著嗎!至于活一百歲的生活狀況,自然就由讀者自由發揮想象了。因為臥床不起而又長壽的大有人在。

古中醫說:醫不治死人。雖然從表面上看,有點唯心的色彩,認真推敲一下,它的理論還是準確的,如果說他應該死亡,任何藥物也是無能為力的。古人云:“真藥醫假病,真病無藥醫”。這在道家稱作藥治有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