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的中醫病名病因分析綜述

時間:2022-05-03 10:36:00

導語:肝癌的中醫病名病因分析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肝癌的中醫病名病因分析綜述

摘要:該文以中醫學理論為指導,基于導師周仲瑛教授診治研究疑難雜病的學術思想及對原發性肝癌的認識,以“癌毒”為主線,探索中醫藥對肝癌的病名病因的認識。論文著眼于肝之生理、病理及其與它臟的關系,從理論上系統探討原發性肝癌的病名及病因,為肝癌治療奠定基礎。

關鍵詞:原發性肝癌;中醫病名;中醫病因

原發性肝癌(以下簡稱肝癌)進展迅速,療效較差,生存期短,流行面廣,是世界上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最常見的10種惡性腫瘤之一。在我國,每年新發病人約為14萬,年死亡率為20.4/10萬,約占全世界肝癌發病數及死亡數的50%[1]。近20年來,病死率又有上升趨勢,已成為我國第2位惡性腫瘤致死原因[2,3]。目前,手術切除是首選的治療方法,但此法多適合于亞臨床肝癌和小肝癌,其治愈率亦僅為15%~30%,5年復發率達40%~80%。而且,由于肝癌起病隱匿,缺乏特異性癥狀,發現時多數已是中晚期,故相當一部分患者已失去手術切除機會[4]。姑息性介入手術或化療等法又有明顯的毒副作用,許多病人難以耐受。因此,中醫藥及其他新技術、新藥物有機結合的綜合治療措施已得到腫瘤治療界廣泛認可。中醫中藥是我國的傳統醫學,作為惡性腫瘤綜合治療措施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預防肝癌發生、減少復發轉移、減輕痛苦、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等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隨著社會進步、社會環境的變化,肝癌發病率逐步提高,肝癌的中醫藥研究亦若雨后春筍。然而,對肝癌病因、發病、病機、病理因素、治則治法,皆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尚未形成系統和規范的認識。因此,如何更加深刻地認識肝癌,中醫藥治療肝癌的作用機理是什么,如何使中醫藥防治肝癌的潛在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從而提高防治肝癌整體水平,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探索的重大課題。導師周仲瑛教授業醫近六十載,學驗俱豐,以治療疑難雜病見長,對原發性肝癌的研究頗有心得。導師在幾十年的臨床工作中,遵循“實踐出真知”的準則,勤于實踐,不斷探索。在臨證時,強調“審證求因”“辨證施治”的重要性,重視肝癌致病“癌毒”的多樣性、復雜性、多變性,不斷探尋肝癌的病因、病理及卓有成效的治療方法。本文以中醫學理論為指導,在導師數十年研究本病的基礎上,總結繼承導師的學術思想,分析歸納肝癌病名及病因,為臨床治療的合理性有效性奠定基礎,目的在于不斷提高臨床療效。

1肝之生理病理

肝居中焦,具有主疏泄、主藏血之功。其為剛臟,體陰用陽,喜條達而惡抑郁,郁則氣滯或化火、生風、動陽,故而肝病病理因素復雜、兼夾;肝之性易動而難靜,因五行生克乘侮的關系,肝病多延及他臟,諸如肝病及脾,肝病及腎等。臨床可多見濕熱毒瘀蘊結肝膽脾胃、肝腎陰虧、肝血不足之證。

2癌毒特性概述

根據對肝癌臨床癥狀和特點的觀察[5,6],我們認為癌毒是導致肝癌發生和發展、變化的根本病因。癌毒既不同于單純的六淫邪氣,亦不同于一般的內生五邪,且不完全等同于臟腑功能失常所致的病理產物氣滯、血瘀、痰凝、濕聚、邪毒,它是由于各種致病因素長期刺激,綜合作用,相互膠結而產生的一類特殊毒邪。因此,癌毒既具有其基本組成的病理因素之致病特點,又具有獨特的致病特征。由于形成癌毒的病理因素多樣、錯綜、復雜,癌毒形成過程潛伏隱匿,因此癌毒具有復雜性、隱匿性。癌毒未成或未發病,混然難察;而癌毒一旦發病,則致病暴戾,易于擴散,預后極差。因此,肝癌初期臨床癥狀不著,難以察覺;一經發現則多數已病達中晚期。癌毒既成,可沿經脈、絡脈流注,隨氣血而至全身,在適宜的環境下新發腫瘤,形成原發病灶再發或轉移至相鄰部位,侵襲擴散形成轉移病灶。

因此癌毒具有復發性、擴散性。肝癌癥情復雜,病情危重,治療棘手;一旦發病,即便大力醫治,仍難控制復發,轉移;其預后不良,死亡率高,生存率低。故癌毒具有猛烈性、兇險性。癌毒內生源于各種致病因素,阻于肝膽局部。而癌毒形成之后,又可進一步阻滯氣血津液的運行,加重氣滯、血瘀、痰凝、濕濁、濕熱、邪毒等病理因素及證候,形成惡性循環,進而癌毒更甚。因此,癌毒不僅具有循環往復性,而且逾演逾烈。癌毒襲人,易耗正氣。在肝癌的病程中,自始至終表現一系列正氣被癌毒耗傷的表現,如氣血虧虛、氣陰兩虛,肝腎虧虛等證,癥見神疲、倦怠、乏力、懶言、自汗盜汗、頭暈耳鳴、脈細弱等。而且通常在沒有干預治療的情況下,虛弱癥情加重,體質每況愈下。因此,癌毒具有耗損性。綜上所述,癌毒除具有各組成病理因素的特點以外,尚具有復雜性、隱匿性、猛烈性、兇險性、循環往復性、耗損性等特性。

3肝癌病名溯源

原發性肝癌(PrimaryLiverCancer,簡稱肝癌),為西醫學病名概念,是指原發于肝細胞和膽管細胞的惡性腫瘤。據其發病時常見的臨床表現,諸如上腹癥塊、脅痛、黃疸、腹水等,可與中醫病名的“肝積”“癥積”“肥氣”“黃疸”“癖黃”“臌脹”“癌”等互參。中醫文獻對此有較多記載,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肝脈微急為肥氣,在脅下。若覆杯,微緩為水瘕痹”。《濟生方·總論》描述“肥氣之狀,在左脅下,覆大如杯,肥大而似有頭足,是為肝積”等。

4肝癌病因探討

《內經》曾言“喜怒不適……寒溫不時,邪氣勝之,積聚已留”,肝癌的發生,并非單因所致、朝夕使然,而是與飲食內傷、情志失調、外邪侵襲、肝病遷延、先天稟賦不足和臟腑虛弱等內外因素密切相關。正是由于各種內外病因的影響及相互作用,引起多種病理因素,諸如氣滯、血瘀、痰凝、濕濁、濕熱、火郁熱毒等各種邪毒膠結難解,內生“癌毒”,暗結“惡肉”,變生“癥積”,邪氣熾盛,多臟受累,正氣大傷。

4.1飲食不節《素問·平人氣象大論》曰:“人以水谷為本。”飲食規律、饑飽適宜、衛生清潔、營養均衡,脾胃健運,氣血生化充足,是維持健康的基本條件。反之,嗜食肥膩、酗酒無度、飲食不節、霉腐不凈,都可使脾胃受損。脾失健運,不能化生、輸布水谷精微,從而釀生濕濁、內生痰濁,困阻中焦;或濕濁日久郁而化熱、食滯釀生濕熱,故有濕熱蘊毒結于脅部,熏蒸肝膽。濕濁、痰濁、濕熱困遏肝脾,阻氣礙血,氣滯血瘀。各種因素膠結難解,癌毒內生,變生癥積,結于脅肋,發于肝膽,本病乃生。正如《濟生續方》中在論述積聚病因時所言:“凡人脾胃虛弱,或飲食過度或生冷過度,不能克化,致成積聚結塊。現代研究已證明,攝入高含量黃曲霉素、亞硝胺類物質飲食物的人群,其肝癌發生率顯著高于普通人群[7],說明飲食物中的確含有致癌物質,不潔飲食與不當的飲食習慣可誘發肝癌的發生。

4.2情志所傷《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怒傷肝……思傷脾……”。情志不遂,七情太過或不及均可引起體內氣血運行失常及臟腑功能失調,易于致病。就肝癌而言,抑郁惱怒傷肝,憂思氣結傷脾,長期情志失調,一方面導致肝失條達,氣機不暢,氣血運行澀滯,津聚痰阻水停,致使氣滯、血瘀、痰凝、濕濁內生;另一方面導致肝脾不調,脾虛不健,水谷精微失于輸布,釀生濕濁,濕蘊化熱,熱蘊成毒。上述多種病理因素膠結難解,內生“癌毒”,蘊結“惡肉”,發為本病。正如《靈樞·百病始生篇》曾言“內傷于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通,凝血蘊裹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則積皆成矣。”有研究顯示,社會心理因素在肝癌的發病中不可忽視。如對普通人群組與肝癌組患者進行的艾森克個性問卷表明,肝癌組的N分值顯著高于對照組。表現為情緒不穩定,易于焦急、緊張易怒,且抑郁多愁善感,情緒過分,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強烈[8]。從而說明不良情緒與肝癌發生之間的密切關系。

4.3外邪侵襲《靈樞·百病始生篇》曰:“虛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膚……入則抵深……留而不去,傳舍于腸胃之外,募原之間,留著于脈,稽留不去,息而成積。”指外感六淫之邪入侵,由表入里,停留于經絡之中,使氣血凝滯,痰凝毒聚,經絡及臟腑功能失調,以致疾病產生。就肝癌而言,若外感濕濁、濕熱疫毒之邪侵襲人體,郁遏不達;正氣本虛不能逐邪外出,濕濁、濕熱蘊于脾胃,熏蒸肝膽,致脾運不健,肝失疏泄,脅痛、黃疸乃成。或因濕毒遷延留滯,氣血津液運行受阻,而有濕濁、濕熱、濕毒、氣滯、痰濁、血瘀互相膠結,化為“癌毒”,侵襲肝膽,日久積漸,遂成本病。

4.4肝病久延肝病錯綜,累及多臟,傳變迅速,易于變生他疾。如脅痛、黃疸日久,正氣漸傷,而濕熱、邪毒內蘊,遷延難消。肝之疏泄失職,氣血失和,津停水聚,瘀血、痰濁內生,或與遷延之濕熱、邪毒相合,致生癌毒,癥積乃成。肝體陰用陽,肝病日久,肝旺脾虛,或木郁犯脾;乙癸同源,子病及母;故臨床又極易出現肝脾不調、肝腎陰虧之證。邪實難除,留戀不已;正虛漸顯,元氣大傷。因此,肝癌患者常常出現邪盛正虛的證候特征。我國肝癌患者中約80%左右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史,約30%~40%有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背景,HBV與HCV感染對肝癌的發生有相加作用[9,10]。許多肝炎患者已合并有肝硬化,繼而發生肝癌。總結肝癌發病相關病史,常有肝炎,肝硬化,肝癌三步曲之說。

4.5素體稟賦《醫宗必讀·積聚》中說:“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后邪氣居之”,體質狀況的好壞決定了疾病的發生,發展與變化。素體稟賦不足、年老體弱,或他病遷延、勞倦過度等原因均可導致氣血不足,五臟虛弱,陰陽失調。張元素曾言:“壯人無積,虛人則有之,脾胃虛弱,氣血兩衰,四時有感,皆能成積。”受之于父母的先天易感體質、機體不健或臟腑虛弱,特別是脾失健運、后天不足、氣血兩虛是肝癌發病的基礎;而情志不遂、飲食內傷、外邪侵襲等病因,致使內外合邪、釀生癌毒、留滯體內、惡肉凝結于肝膽,是肝癌發病的條件。有學者對家族性肝癌作調查研究,發現由遺傳因素所致者在肝癌發生中約占50%左右[11]。充分說明先天稟賦不足、基因遺傳對肝癌發生的重要影響。

【參考文獻】

[1]湯釗猷,余業勤.原發性肝癌,第2版[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1:1.

[2]ParkinDM,PisaniP,FerlayJ.Estimatesofworldidenceofeighteenmajorcancerin1985[J].IntJCancer,1954,4:594.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1995中國衛生統計提要[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73.

[4]凌昌全.中醫藥防治原發性肝癌的研究及其進展[J].第二軍醫大學學報,2001,22(7):603.

[5]葉麗紅,章永紅,吳勉華,等.中醫藥治療26例原發性肝癌的療效觀察[J].中國臨床醫藥實用雜志,2003,10:49.

[6]葉麗紅,章永紅,吳勉華,等.原發性肝癌的臨床特征研究(附52例報告)[J].中華現代中西醫雜志,2003,1(6):531.

[7]張麗生,劉宗河,黃珍楊,等.黃曲霉毒素B1與扶綏肝癌關系的流行病學研究[J].廣西醫學院學報,1990,7(3):18.

[8]姜乾善,劉小青,吳振富,等.癌癥病人發病史中社會心理因素的臨床對照調查分析[J].中國心理衛生,1987,1(1):38.

[9]黃志碧,鄔質彬,徐國誠.廣西肝癌高發區人群多種肝炎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學研究[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0,17(1):79.

[10]黃祖瑚,津田文男,邢益平,等.慢性肝病和肝癌中HCV核心區三種寡肽抗原的抗體檢測[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1995,15(2):243.

[11]汪永錄,周漢高,顧公望.肝癌研究進展,第1版[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