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醫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偏差與教育

時間:2022-05-22 09:51:00

導語:小議醫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偏差與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醫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偏差與教育

論文關鍵詞:醫學生;職業價值觀;偏差;教育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大學招生與畢業生就業制度及醫療衛生體制等改革的不斷推進,醫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偏差已成其“就業難”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本文針對如何對醫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偏差進行有效的教育調適進行了思考,并提出以“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價值標準,以“科學發展觀”為價值取向的教育探索。

隨著我國大學招生與畢業生就業制度及醫療衛生體制等改革的不斷推進,各醫療單位的人事體制、用人制度等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靈活性,醫學生所面臨的就業競爭也愈加激烈。與其他專業比,廣東省醫學類學生的就業率已連續兩年為倒數第一。但是,在調查中發現,廣東粵西、粵東、粵北以及珠三角的一些基層醫院還有很多醫療崗位空缺,而現在的醫學類畢業生不愿去,只想去大城市、去專業對口或條件更好的醫院,但由于這些醫院人才飽和,競爭激烈,對本科生來說不容易找到工作,因此形成了一種“有業不就”的尷尬局面。教育部周濟部長在2004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指出,如果說“無業可就”反映的是就業制度、政策與教育教學方面的深層次問題,那么“有業不就”反映的則是畢業生的職業觀方面的深層次問題。可見,新形勢下醫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偏差已成其“就業難”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而如何對醫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偏差進行有效的教育調適,已成各高等醫學院校所面臨的緊迫而至關重要的課題。

1職業價值觀的涵義

醫學生職業價值觀概念的提出與演變,是伴隨著醫生職業的發展以及醫學生就業形勢的不斷變化而提出來的,但是,關于職業價值觀至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本文綜合國內外學者對職業價值觀所下的定義,認為職業價值觀屬于職業傾向性范疇,主要有兩種涵義:廣義性職業價值觀和狹義性職業價值觀。前者又稱為“職業發展觀”,是人們依據自身的需要對待職業、職業行為和工作結果的比較穩定的、具有概括性動力作用的一套信息系統,也是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職業問題上的反映。后者是人們對社會職業的需求所表現出來的評價,由職業錨、職業目標、職業道德、職業評價等要素構成,其中,職業錨是核心要素。

2新形勢下醫學生職業價值觀可能出現的偏差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人,國家對醫藥衛生體制以及大學生就業機制的多元化改革,對醫學生的擇業、就業觀念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從而促使醫學生職業價值觀也相應地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總的來說,醫學生職業價值觀的變化是符合時展方向的,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與發展相適應的,其主流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但不可否認,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偏差,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從職業活動滿足個人需要的角度看,醫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偏差主要表現為:①不能正確處理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的關系。從歷史發展的趨勢來看,人的各種精神因素(包括科學技術、政治、教育、文化、社會道德等)作為智力資源和精神動力,對生產力和社會進步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尤其在近幾年,隨著我國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種精神需要的地位也相對的突現出來。但是,有研究(我們在實踐中)發現,還有少部分醫學生因受拜金主義的影響,認為有錢就有一切,而完全忽略了個人在精神需要方面的追求,甚至有些連醫生必需的醫德、醫風也都忘得一干二凈。②不能正確認識個人成長與成才必需因素的關系。我們在研究中發現,有不少醫學生由于對成長以及成才的必需因素和條件認識不足,誤認為個人的全面發展就等同于人才的全面發展,或認為考上大學就肯定能成才等,從而缺乏追求成才的自主性、能動性。因此,他們在畢業時寧可失業也極力避開到生活工作環境艱苦的基層醫院和地區去工作。事實上,與大醫院比,基層醫院更能磨練人的意志,增長才干,對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能為醫學生的成才提供更廣闊的天地;另外,“先就業,再擇業”的理念也是有利于成長、成才的有效途徑之一。

從職業服務功能所涉及的個人和社會的關系看,醫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偏差主要表現為:不能正確處理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關系。就個人來說,最優價值目標選擇,就是按照社會價值目標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選擇。而這樣的選擇,不僅取決于人的機遇和知識,更重要的是取決于一個人的價值取向。但是,在“職業價值取向”調查中發現,有47.8%的學生選擇“自身價值得到社會承認的職業”,24.4%的學生選“能充分滿足自己的興趣愛好的職業”,僅有12.5%的學生選“為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統一”。這說明,與社會價值相比,當前醫學生更注重個人的自身價值,甚至,有少部分醫學生倘若缺乏引導或引導不當,還可能滑向急功近利或惟利是圖這一極端,出現與社會價值游離的現象。

從職業的穩定性來看,醫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偏差主要表現為:不能根據國情和人才流動、職業結構的變化來進行自我調整,不能正確處理好理想職業和職業理想的關系。在研究中發現,有部分醫學生由于未能審時度勢,根據我國醫學畢業生就業制度、醫療衛生體制等改革的變化,及時對個人的理想職業進行科學地評估以及正確地調整個人的職業理想,因此,常常表現出矛盾的職業心理和隨機應變、漂浮不定等職業行為。

3關于醫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的幾點思考

3.1以“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價值標準,以“科學發展觀”為價值取向,引導醫學生端正“職業發展觀”

在價值觀體系中,價值標準是核心,而價值標準又決定了人們的價值取向。一個人的價值觀如何,最終都要落實到價值標準和價值取向上,并通過價值標準和價值取向體現出來。醫學生的“職業發展觀”(廣義性職業價值觀)也一樣,必然體現為職業價值標準和職業價值取向。

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則是職業價值觀教育調適的價值標準。職業的本質是人的社會分工,表現在具體職業上,則是其從業者具體的社會實踐和具體的社會關系的分工。從社會職業發展史以及社會的發展規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規律)可知,判斷某種職業有無價值、有多大價值的標準,主要是看從業者具體的社會實踐能否代表著當前社會的先進生產力,具體的社會關系能否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能否代表著社會的先進文化等。

另外,社會發展需要科學發展觀,個人的發展也一樣,并且這兩種發展觀的基本點是一致的:“宗旨—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第一要義—發展,核心—以人為本”。可見,在新形勢下,如何有效地引導醫學生朝著代表當前最先進的醫療技術水平,代表著廣大患者的利益,代表著最崇高的醫德、醫風,可持續、和諧的成長、成才,已成醫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的重中之重。

3.2拓展醫學生的就業指導平臺,發揮職業測驗的教育調適作用,引導醫學生處理好四個“統一”

要對醫學生職業價值觀進行有效的教育調適,首先,要通過系統、科學的職業測驗來幫助醫學生發現自我、認識自我及挖掘職業潛能等,更重要的是,能讓我們較全面、準確的了解及把握醫學生職業價值觀的現狀及偏差。

其次,要以“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先進理論體系為指導,引導醫學生處理好“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的統一,“個人成長”與“個人成才”的統一,“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以及“理想職業”與“職業理想”的統一等,形成較為明晰的與醫生職業有關的自我概念—狹義性職業價值觀,并在實際的職業實踐中盡早確定自己長期的職業錨。

另外,由于在我國還有不少醫學院校的就業指導觀過于講究實用性和工具性,只能應對醫學畢業生擇業一時之需,而忽略了人生規劃和長遠職業發展,只能培養出缺乏人文情懷的“經濟人”和“功利型”的“人體工匠”。因此,有必要借鑒各種先進的理念、體系和機制等來拓展醫學生的就業指導平臺,充分發揮職業測驗的教育調適作用,引導醫學生處理好四個“統一”,為社會培養出不僅能看“病”還能看“人”的負有人性關愛的大師。

3.3學校、家庭、社會三者相結合,做到盡可能用一個聲音說話,使各種教育調適力量的組合達到最優化

在醫學生職業價值觀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一個較為突出的矛盾就是學校、家庭和社會等三者之間職業價值標準或職業價值取向之間的矛盾。按照社會和人的發展的要求,充分發揮醫學生職業潛能的原則,各高等醫學院校不是單一、片面的強調知識的學習,所提倡的更應是使醫學生各方面的素質都得到最大程度地發展,能為社會培養出各種“大師”級的醫藥專家。而醫學生的家長對這一現象一方面表現贊同,但也表現出一種由衷的困惑和不安,因為他們很多時候都把讀書升學、學而優則“仕”當作孩子未來出路的唯一選擇。另外,隨著醫藥行業的市場化,社會輿論對醫學生的導向也更趨向于急功近利。因此,學校、家庭和社會未能按照相同或相似的價值體系對醫學生的職業價值觀進行有效的教育調適,常常表現出相互矛盾和沖突,使醫學生無所適從,也使各種教育調適的作用相互抵消。

總之,新形勢下,醫學生職業價值觀的教育,不僅要貫穿于大學生活的始終,還要延伸到家庭、社會的職業價值觀教育的調適上,讓學校、家庭和社會三個方面同步發展、協調和統一,做到盡可能用一個聲音說話,使各種教育調適力量的組合達到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