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濕與皮膚病研究
時間:2022-07-13 05:50:00
導語:透視濕與皮膚病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濕本是自然界氣候之一,但濕邪則是人類的致病因素之一,濕以重濁粘滯為其特點,故濕邪之為病,證候復雜,纏綿難愈,濕證涉及臨床各科,現就濕與皮膚病的關系作如下論述。
1濕邪與發病
濕邪是六淫之一,也是人體常見的致病因素之一,關于濕邪致病的記載最早見于《素問·至真要大論》:“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諸頸項強,皆屬于濕;……”明確指出某些疾病的發生與濕相關,后世醫家對濕邪致病的論述亦較多,如《外科證治全書》記載:“陰腫,陰戶忽然腫而疼痛,由肝脾傷損濕熱下注……,”此病證類似于現代的急性女陰潰瘍;又認為痹證是濕邪侵及肌肉經絡關節皮膚,經脈痹阻而發為“肌痹”、“皮痹”、“痹證”;認為經脈曲張性小腿潰瘍,深膿庖瘡是因濕氣郁久成毒,濕毒之氣下注小腿而發病。筆者認為:凡腹滿水腫,肌膚腫脹,糜爛、滲出、水皰、結節等皮損無不與濕相關,只是因人、因時、因部位或因挾熱、挾風之不同而皮損出現先后、輕重、多少之不等罷了。例如毛囊炎、癤、丹毒、水痘、日光皮炎、急性濕疹、某些藥疹、膿皰瘡、濕性脂溢皮炎、多汗癥、酒皶鼻、痤瘡等病均因于濕熱內蘊,或上蒸于頭面,或迫津外泄、或蘊結于肌膚,或挾時邪、外感邪毒而誘發;帶狀皰疹由肝膽濕熱或脾虛濕盛引起;皮膚瘙癢癥、神經性皮炎、扁平苔癬因于風濕蘊阻、經絡阻隔、肌膚失養所致者為多;天皰瘡、皰疹樣皮炎等大皰性疾病多由濕熱交蒸外越肌膚所致;結節性紅斑、多形性紅斑、凍瘡多由寒濕凝滯,血瘀阻絡所致;小腿潰瘍、足癬、女陰潰瘍、糜爛性龜頭炎多由濕熱下注所致;還有濕熱下注、外感邪毒而發的接觸過敏性皮炎等等。
2濕證與臨床
濕證有內濕、外濕之分,有上濕、下濕之別,辨證上各不相同,筆者認為不外乎以下幾型。
2.1濕熱內蘊證見發熱或有汗出而熱不解,面色潮紅,心煩,口干不多飲,大便粘滯不爽,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或黃膩,脈滑數,皮疹色紅,水腫、水皰、糜爛、滲液或見丘疹、結節、膿皰,自覺癢或痛。臨床多見于膿皰瘡、單純皰疹、鵝口瘡、剝脫性皮炎、痤瘡、脂溢性皮炎、帶狀皰疹、癤、丹毒、毛囊炎、日光皮炎、接觸性皮炎、足癬、藥疹、濕疹等。
2.2風濕蘊阻型素體濕盛,復感風邪滯留肌肉、皮膚、關節、經絡,而致經脈痹阻、肌膚失養或聚而成塊。證見肢體沉困酸重,胸悶頭重痛,心煩失眠,舌質淡紫,苔薄,脈濡緩,皮疹可見水腫肥厚、結節、風團、抓痕、血痂、苔癬化,或局限或泛發,自覺瘙癢不止。如皮膚瘙癢癥、神經性皮炎、扁平苔癬、結節性癢疹等。
2.3脾虛濕盛型見面色萎黃,疲乏無力,肢體浮腫,納差,小便不利,大便溏,舌苔白厚而潤,脈滑。皮疹見腫脹、水皰、糜爛、滲液、結痂等。自覺瘙癢,以四肢多見,且纏綿不愈。如亞急性濕疹,先天性大庖性表皮松解、濕性脂溢性皮炎等。
2.4寒濕凝滯型素體陽虛,感受寒濕而發病。證見形寒肢冷、面色蒼白、脘腹冷痛或伴肌肉關節疼痛,大便溏、小便清長,舌質淡苔白潤,脈沉。皮疹可見紅斑或紫斑、丘疹、水皰、風團或潰瘍,遇冷而發或受涼后加重,易發于暴露部位。如結節性紅斑、多形性紅斑、凍瘡、皮肌炎、慢性小腿潰瘍等。
2.5痰濕阻絡型素體濕盛或水濕運化障礙,致水濕凝聚成痰,留滯于皮膚、肌肉、經絡關節之間,可見丘疹、結節、腫塊、囊腫,無自覺癥狀或有疼痛。如脂肪瘤、黃色瘤、脂膜炎、尋常疣、皮膚癌腫等。
3祛濕與治療
濕在上在表者,汗而解之;在下在里者,淡滲利之,由于兼挾證不同,治法大致有如下幾種。
3.1濕熱內蘊型治宜清熱利濕,方用龍膽瀉肝湯或萆薢滲濕湯加減。常用藥有龍膽草、生地、苦參、黃芩、車前子、萆薢、薏苡仁、土茯苓等。病在頭者,加菊花、辛夷、薄荷;病在脅肋或有疼痛者,加柴胡、元胡;病在腰以下者,加蒼術、黃柏;毒盛者加銀花、連翹、蚤休,血熱者加紫草、水牛角、玄參;癢劇者加防風、地膚子、蟬衣。
3.2風濕蘊阻型治宜祛風利濕,養血活血,方用當歸飲子加減。常用藥有當歸、丹參、雞血藤、川芎、牛蒡子、豬茯苓、白鮮皮、赤小豆、荊芥、蟬衣。皮損肥厚、癢甚者加全蟲、僵蠶;濕重加防己、萆薢、滑石。
3.3脾虛濕盛型治宜健脾滲濕,方用除濕胃苓湯加減。常用藥有蒼術、白術、茯苓、澤瀉、薏苡仁、滑石、山藥、蟬衣、荊芥、陳皮、厚樸,病在上部者,加菊花、薄荷。
3.4寒濕凝滯型治宜溫經散寒,利濕通絡,方用當歸四逆湯加減。選用當歸、白芍、桂枝、干姜、細辛、茯苓、薏苡仁、雞血藤;關節肌肉疼痛者加秦艽、羌活、獨活;下肢潰瘍經久不愈者,加黃芪、白及、牛膝。
3.5痰濕阻絡型治宜化痰散結,祛濕通絡,方用消蔂丸加味。常用玄參、貝母、生牡蠣、天南星、半夏、夏枯草、土茯苓、海藻、丹參、絲瓜絡、白花蛇舌草等。
4體會
現代醫學對有些皮膚病的治療效果仍不能令人滿意。筆者經過多年運用中醫辨證治療皮膚病,尤其是有“風證”和“濕證”的疾病,常見膿水淋漓或經久不愈或瘙癢難忍,收到較為滿意的療效,總結如下幾點:(1)診療方便,不需要特殊的診療和制劑設備;(2)療效顯著持久,且不易復發;(3)藥源充足,便于選用,更適應于農村和基層;(4)毒副作用小,對臟腑組織無損害,使用安全,患者容易接受;(5)對某些用西藥治療欠效的疾病,仍可收效。因而筆者認為:中醫藥治療皮膚病的范圍將會日益擴大,將會被更多的醫務人員采用和更多的患者所接受,必將為皮膚病治療作出新貢獻。
- 上一篇:幼兒園班級個人匯報
- 下一篇:教師學習情況考核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