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治膽結石癥的幾點感悟

時間:2022-08-18 11:24:00

導語:診治膽結石癥的幾點感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診治膽結石癥的幾點感悟

膽結石患病率較高,多數伴有膽道炎癥,中醫藥治療有一定效果,現就個人對此病的診治體會,簡述如下,以供參考。

1診治膽道結石必須聯系他臟

1.1肝膽表里:“膽在肝之短葉間”(《難經?四十二難》),與肝相位表里,生理上同主疏泄,病理上互為影響。情志郁結導致肝病者,均可及于肝臟,或至肝膽同病。氣郁可引起其他諸郁。肝經有濕熱,尤易及膽,成為肝膽濕熱,影響其升降氣機,濕熱蘊久,可以成石。

1.2膽胃同病:肝膽與胃相鄰,足厥陰之脈“挾胃屬肝絡膽”。胃與膽腐熟、消化水谷。諸凡飲食勞倦情志等因素,同樣是膽、胃疾患的致病原因。臨床上胃病(炎癥或潰瘍)、胃脘痛、嘈雜,伴見脅痛、口苦可查知膽囊炎、膽石癥者,從筆者二年來觀察200例的資料分析,約占60%。一經發現膽胃同病,及時兼顧治之,膽石癥發作期或間歇期,亦應聯系及胃,膽胃宜降為順,據證而參以和胃理氣降逆之品。

1.3膽與脾(胰):膽為甲木,疏土助運。膽腑功能障礙,疏泄失常,容易導致脾病。脾運不力,內濕易生,三焦不利,濕犯與膽,既可郁而化熱,又易與胃熱相合,故脾與膽亦相互影響。

從考證所知,古代所謂脾的“散膏半斤”即是胰腺,故言脾者已包括胰、膽中濕熱病邪,美易流注胰內。

1.4膽心相關:《靈樞》提到“足少陽之正……循胸里屬膽,散之上肝貫心”,“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于胸中……其支者循胸出脅”,說明膽與心及心包絡均有關聯。臨床上遇到心痛、胸痹時發者,應診查有無膽病,若膽有石,及時治之,可使心痛緩解。反之,膽石劇痛,有可能影響心經,如導致心血不暢,心氣不足之證,治法當先養心理氣行瘀。待心病控制之后,再治膽病,或心膽同治。

《素問?平人氣象論》所載:“少陽脈至,乍數乍疏。”征諸臨床,膽石癥急性發作期,中年以上之人可見脈來不勻,或促或結,也是由于心膽相關,病及心主,恙情較重之征。

由上所述,對膽石癥應從整體著眼,重視臟腑間的聯系,方能提高防治效果。

2膽道之濕多與熱合但亦可寒化

肝膽濕熱蘊結,久而成石,治療膽石癥多用清利濕熱之品,已屬常法。但是,病理的發展決非截然不變。膽石癥與黃疸相似,在病程中可以出現濕從寒化,雖不甚多見,但亦值得重視。

形成寒濕的基礎是陽氣不振。一是素體脾陽不足,易生內寒,與濕相合。二是在病程中由于服用清熱苦寒之劑太過(包括藥量與用藥時間)。病證由陽轉陰,脾胃受損,陽氣內虛,升降斡旋失調,肝膽經絡阻滯。據個人體會,以后者較多。

濕從寒化者,表現為舌質淡苔白,脈象沉細,上腹右脅下痛處喜暖,大便易溏,投以通腑藥則便泄不已,面色萎黃無華,每多見于合并慢性胰腺炎的患者。

從濕熱轉化為寒濕,往往有一個移行的過程。亦即在數日之內既有濕熱證候,又兼寒的征象。如口苦口干而不欲飲水,苔黃轉膩轉白,右脅上腹疼痛而喜暖,陣發加劇而間有絞痛灼痛等。在此期間,具有寒熱兼夾的特點,治法宜溫熱并施、視其寒熱的偏勝而有所側重。

一旦寒濕之象較著,個人經驗常用制附子為主藥。附子具有溫通作用,其性善走。每劑用量一般為5~6克。寒盛者用10克。關于配伍用藥,大致有如下要點:

2.1制附子配柴胡以入肝(膽)經。痛甚者配以姜黃,加重木香用量。

2.2內寒之源主要在脾,故制附子應配炒白術。舌苔白膩較著者,配炒蒼術。

2.3黃疸而兼腹脹、脅痛,制附子配茵陳、炙雞金、海金沙、通草等(配取吳鞠通二金湯意)。

2.4大便不暢,腑實內寒者,制附子配大黃。

2.5結石較大者,制附子配皂角刺、京三棱、參三七、赤白芍等。

2.6右脅下、上腹痛而部位較廣,按之不濡,制附子配生薏仁、敗醬草,取薏苡附子敗醬散意。

3治法宜疏宜通,還當兼顧脾胃

膽既有病,疏泄失常,治法宜疏。膽為腑,腑宜通,膽道結石,法尤宜通。疏、通之法,可使氣機暢行,濕熱下泄,膽液循其常道,結石可以排出。從廣義而言,疏亦屬于通法。關于具體用藥,膽石癥在急性發作期,疏、通必須并用,疏肝理氣利膽與通腑導熱相輔而投。疏理之品,首選柴胡,其次如枳殼、青陳皮、郁金、延胡索、白芍、娑羅子等等。據個人體驗,凡膽石癥具有胸悶脘痞,脅痛,舌苔薄白,因受寒而誘發者,宜用蘇梗,或以蘇梗與柴胡同用。按蘇梗之溫性較輕,一般濕熱證亦不屬禁忌,《本草崇原》曾謂其“氣味辛平”,“能使郁滯上下宣行,凡順氣諸品,唯此純良”。

通腑一般必用大黃,根據痞、滿、燥征而配用枳實、厚樸、芒硝。凡熱證實證而體質較壯者,大黃可適當多用,以冀祛邪務盡。大黃不但能增加肝膽汁的分泌,又能弛緩俄狄氏括約肌,且抗菌譜較廣,副作用較小,一般認為是膽道疾患的良藥。芒硝不僅用于湯劑(沖服),還可外敷,每次30~60克,紙包平鋪,外用紗布包敷于膽囊疼痛之部位,12小時取下,每日一次至兩次,連用數日,以疼痛痞鞭好轉為度,是方便、有效、價廉的輔助治療措施。

脾胃為后天之本,膽石癥的病因、癥狀都與脾胃有聯系。若審證不確、苦寒過度,尤傷脾胃。故治療膽石癥必須兼顧脾胃功能。例如平素當注意飲食有節,既病之后尤當注意。飲食宜熱、軟、細嚼,五味適度,少食肥甘,葷素得宜。脾胃有濕者,亦伍芳化祛濕。胃中氣滯者,宜佐和胃行氣。如平素脾運不力,大便溏薄,稍用通導之劑,大便泄下甚多者,還應該參用健脾方藥。作者觀察160例膽囊炎膽石癥患者,有明顯脾虛(氣虛)癥者占11.2%,且治效較差,幾乎沒有近期治愈,故防治脾虛的問題應予重視。

調理脾胃之用藥,應防壅滯氣機,故一般不用黃芪、黨參。常用健脾藥如炒淮山藥,炒白術、炙甘草、茯苓等。和胃藥如炒陳皮、砂仁(或殼)、煨木香等。鑒于脾胃既虛,易致食滯,故當佐用山楂、六曲、炙內金等消滯健胃之品。

此外,除藥物內服之外,針灸(包括體針、耳穴埋針、指壓)配合飲食療法,對排石亦有一定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