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黏膜脫垂癥的診治對策

時間:2022-09-30 10:57:00

導語:胃黏膜脫垂癥的診治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胃黏膜脫垂癥的診治對策

胃黏膜脫垂癥是由于異常松弛的胃黏膜逆行突入食管或向前通過幽門管脫入十二指腸球部所致,臨床上以后者多見。

本病多見于30~60歲男性,男女比例為(2.5~3):1。我院胃鏡室2006年7月~2009年7月診斷的資料完整的胃黏膜脫垂癥患者64例進行回顧性分析。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64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28例,年齡15~77歲,平均年齡46歲,臨床表現腹脹22例,腹痛18例,反酸28例,燒心46例,噯氣45例,惡心33例。經過治療患者基本痊愈,現將臨床治療分析如下。

1.2臨床表現

輕癥患者可無癥狀,或僅有腹脹、噯氣等非特異性癥狀。部分胃黏膜脫入幽門而不能立即復位者,可有中上腹隱痛、燒灼痛甚至絞痛,并可向后背部放射,常伴惡心、嘔吐。癥狀的出現常與患者體位有關,右側臥位易發病或使疼痛加重,左側臥位可使疼痛減輕、緩解,甚至不發病。癥狀常與進食有明顯關系,因為進食可促進胃蠕動,有利于黏膜脫垂的發生上腹部壓痛可能是本病的惟一陽性體征。當脫垂的黏膜阻塞幽門管而發生嵌頓或絞窄時,上腹部可捫及柔軟而有壓痛的腫塊,并出現幽門梗阻癥狀,伴或不伴消化道出血。

1.3檢查

1.3.1X線鋇餐造影是診斷胃黏膜脫垂癥的重要證據:十二指腸球部基底部有凹面的充盈缺損,呈蕈傘狀;幽門管增寬;正?;蛟龃值奈葛つぐ欞磐ㄟ^幽門管而進入十二指腸球部。

1.3.2胃鏡檢查胃蠕動時可見胃竇黏膜進入幽門,或將幽門口封堵,胃松弛時該部黏膜可回復至胃內,黏膜皺襞粗大、充血、水腫。

1.4診斷要點

起病緩慢,病程較長。輕度脫垂癥狀不明顯,嚴重脫垂的患者可有餐后上腹痛,無規律性,伴惡心、嘔吐、腹脹及噯氣等癥狀。右側臥位疼痛加重,重癥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

查體上腹正中或右上腹有壓痛。部分患者大便潛血陽性。X線鋇餐造影十二指腸球部基底部有凹面的充盈缺損,呈蕈傘狀;幽門管增寬;正?;蛟龃值奈葛つぐ欞磐ㄟ^幽門管進入十二指腸球部。胃鏡對診斷胃黏膜脫垂有一定幫助。

1.5鑒別診斷

胃黏膜脫垂常與胃炎、消化性潰瘍、十二指腸炎及食管裂孔疝同時存在,故本病臨床表現頗多而缺乏特征性。因此,遇有較長時間的上腹部疼痛、不適或惡心、嘔吐應進行X線鋇餐檢查。

2治療

治療原則為本病以內科治療為主,但并無特效藥物。有并發癥時予相應的對癥處理,必要時需手術治療。

2.1一般治療

有癥狀時,宜軟而易于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戒煙酒,注意飲食規律,忌刺激性食物,餐后避免右側臥位。

2.2用藥常規

2.2.1普魯苯辛,每次15mg,每日3次;復方氫氧化鋁片,每次5~6片,每日3次,飯前嚼碎服;胃酸多者,可給予奧美拉唑(omepraxole)每次20mg,每日1次。

本病有幽門梗阻者宜補液、維持營養與電解質平衡,可放置鼻胃管,抽出胃內容物(或清洗)。

2.2.2腹痛時,可服用解痙止痛劑(如口服阿托品或山莨菪堿片,以緩解幽門痙攣)、堿性藥物等,但效果不顯著;有幽門梗阻癥狀者,則應禁食、補液、胃腸減壓、洗胃、糾正水和電解質紊亂等;伴有潰瘍病和慢性胃炎者,應同時治療。

3討論

3.l醫患溝通如診斷本病,經治醫師應如實向患者及家屬介紹本病的發生發展特點、診斷方法和依據、治療方案等,以使患者及家屬能理解、配合。

3.2本病在臨床上缺乏特征性癥狀和體征,內鏡檢查價值有限,確診主要依靠X線鋇餐檢查。本病尚需與消化性潰瘍及慢性胃炎鑒別。前者腹痛呈周期性、節律性,疼痛與體位無關。X線鋇餐檢查可見到龕影。后者胃鏡檢查有助于診斷。本病出現腹痛時可用抗膽堿能藥物和鎮靜劑,但應盡量避免使用促胃動力藥,以免加重黏膜脫垂。有幽門梗阻或消化道出血者應予相應處理。胃黏膜脫垂引起幽門嵌頓或并發消化道大出血,保守治療無效時,需考慮外科手術治療。并發胃炎、消化性潰瘍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也應積極處理。

及時診斷胃黏膜脫垂癥,并采取相應的針對性治療,可望提高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療水平,應該引起臨床醫生的充分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