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學與病理學教學革新

時間:2022-04-15 09:14:00

導語:組織學與病理學教學革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組織學與病理學教學革新

組織學病理學都是側重于形態教學的醫學基礎課,這兩門課基本原理相同,所不同的是:組織學的教學主要要求學生掌握正常組織細胞的顯微鏡下結構,而病理學的教學則主要要求學生在掌握人體正常組織細胞形態的基礎上,了解人體組織細胞在疾病狀態下所發生的病理變化,是聯系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紐帶,又被稱為異常組織學。近年來,組織學與病理學的基礎理論研究取得了飛速的進展。

然而,這兩門課程的教學仍一直沿用“理論課滿堂灌,實驗課看切片,老師說了算”的舊的教學模式。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舊的教學模式逐漸暴露出理論與實踐脫節、組織學與病理學教學時間銜接脫節,學生理論知識與動手能力脫節等弊端,已不能適應高素質醫學人才培養的要求。因此,對組織學與病理學教學進行適當調整,使學生牢固掌握組織學與病理學基本理論,進行有針對性的實踐訓練,培養其利用所學的組織病理知識獨立分析相關臨床疾病、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正確合理的設計理論與實驗教學的新模式的必要性就凸現出來。本文謹對我院2001年以來組織學與病理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成功做法總結如下。

一、理論教學

1、正確處理課程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是搞好組織病理學教學的先決條件組織學與病理學教學的側重點不同,在教學過程中,要著重講述正常組織與病變組織的區別。在教學實踐中,病理變化與臨床表現之間的關系就成為組織學與病理學的教學難點。病理學內容涉及臨床教學跨度較大,教學內容中所描述的病理變化與臨床癥狀、體征。

對初學者來說往往覺得既陌生枯燥,又難以理解和記憶,對此,醫學院通過臨床交流的方法,使授課教師具有一定的臨床經驗,從而能在講課過程中將各章節、各系統疾病中主要的病理變化及相對應的臨床表現加以總結歸納,使其條理化,用設問的方式將每一個主要的病理變化與相應的臨床表現之間的聯系,詳細闡述,層層展開,并做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引導學生思考,注意正常和異常之間、各系統疾病之間的比較,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系,不斷結合臨床實例講解說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合理的課程設計是組織病理學教學的關鍵組織學與病理學同屬形態學范疇,教學目的是使學生通過正常組織細胞形態的學習掌握在此基礎上發生的病理變化,具有很強的教學連續性。長期以來,這兩門課的教學始終處于分離狀態,雖然我院組織胚胎教研室與病理教研室已合并為組織病理教研室,但是,合并后的教研室在教材、教師、實驗、課程安排等方面仍是各自為政。特別是第二學期開設組織學,第四學期開設病理學的課程安排影響到在上病理課時,學生對一年前所學的組織學知識已淡忘。在這種情況下,病理學教師在上課時不得不占用很多課時來復習組織學的主要內容,即便如此,學生對組織學的細節概念仍很模糊。因此,在病理學教學過程中,許多學生對教學內容難以理解。

針對存在的弊端,我們設計對組織學病理學課程進行改革的以下措施:第一,組織學與病理學教材合并為組織病理學,組織學內容后緊接相關的病理學內容。第二,組織學與病理學兩門課程的教學內容交叉進行,或者兩門課程安排在同一學期授課。這樣做既能省去病理課復習組織學內容所占用的時間,加快病理學教學進度,又能減輕教師與學生的負擔,有利于教學質量和學生理論水平的提高,是值得推廣的教學安排。

二、實驗教學

組織學與病理學實踐性較強,組織病理學理論通過實驗得到驗證,學生也通過實驗課直觀地認識組織細胞正常與異常的形態結構,加深對所學理論的理解,實現感性到理性的飛躍。以往的實驗教學一直停留在老師簡述理論,學生看看標本的舊模式上,學生動手少,興趣低等弊端逐漸顯露,致使實驗課流于形式,背離了實驗教學的初衷。自2001年起,我院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對實驗教學進行了改革:

1、實行實驗項目導師制和招標制。組織學與病理學的實驗課都由理論課老師擔任.由教師根據每門課不同章節的特點設計實驗項目,并將相關內容串聯為實驗單元,實驗項目從標題到步驟、結論設計完成后交學院審查,通過后向學生張榜公布,學生對各實驗項目全面了解比較后報名參與其認為設計合理、新穎,具有創新性的實驗項目,然后,學院根據每個實驗項目的實驗成本及報名人數劃撥實驗經費,確定教師實驗課酬,正式啟動實驗項目。

2、培養學生獨立完成實驗的能力。創造性實驗新模式,遵循學生動手,教師指導,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實驗開始由教師簡單介紹實驗概況,并做教學演示,然后,由學生從解剖動物、建立動物模型,直到制作標本,獨立動手完成實驗的全過程。以病理學心血管實驗為例,學生自己動手建立高血脂動物模型,在直觀高血脂癥大中型動脈主要病理變化的同時,加深了對動脈粥樣硬化的定義、病因、發生機制及病理變化等基本理論的理解。在此過程中,以建立動物模型為主線,將組織細胞正常與異常形態的理論知識,通過實際演練展現在學生面前。這就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實現了知識認知過程從感性到理性的轉變。

3、引導學生提高創新能力。創造性實驗教學與過去實驗課相比,所不同的是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生在實驗單元結束后,不僅要完成教師布置的實驗畫圖,掌握已學的書本知識,還要撰寫實驗總結,對實驗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現象進行思考,談體會,提看法。教師在實驗課教學中,主要對學生起指導和引導作用,使學生逐步了解實驗內容,并不斷提出問題要求學生解答。

在學生掌握了課本知識的基礎上,教師從啟發創新思維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與臨床相關的問題要求學生思考,與此同時,也請學生提出對實驗課的改進意見及存在的疑問。針對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教師有計劃、有目的的組織臨床病理討論、實驗提問答疑、專題講座、演示教學、專題辯論賽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的結合,使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培養。實驗結束后,再由教師對實驗過程進行總結評估,肯定正確的做法,指出所存在的不足,并對一些熱點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當好實驗課的裁判和引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