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生人際交流能力狀況思索
時間:2022-05-29 09:02:00
導語:醫學生人際交流能力狀況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際溝通是指個人之間在共同活動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和知識等信息的過程。主要是通過言語、副言語、表情、手勢、體態以及社會距離等來實現。人際溝通具有心理、社會和決策等功能,和我們生活的層面息息相關。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對1萬名成功人士的人事檔案進行分析,尋找影響成功的因素,結果發現,智慧、專業技術、經驗占25%,而75%則是由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決定的[1]。
一、現代醫學教育要求重視醫學生
人際溝通能力我國有調查發現,醫療糾紛有70%是由于醫患溝通的問題導致的,關心、尊重患者,經常與其進行溝通,絕大多數醫療糾紛都可以避免[2]。醫生較好的人際溝通素養本身也是很好的醫治手段和方法,而醫學生作為以醫學為職業生涯的人,更加需要以人為本,具備一種可以很好地接納患者及其家屬、同事及其他人的心理品格,這也是社會對從醫職業人的期望[3]。在國際醫學教育界有較大影響的三個國際性組織分別于2001年6月、2001年7月和1999年10月制定了各自的在校醫學教育的國際標準[4-6]:“國際醫學教育專門委員會標準”中將人際溝通能力列為醫學生的基本能力之一;“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國際標準”的臨床技能中強調了溝通交流的能力;“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本科醫學教育質量保障指南”中知識目標、技能目標、態度目標中都涉及到人際溝通能力的培養。1987年,英國醫學會已將對醫生的交往能力的評估作為醫生資格考試的一部分,1989年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在《福岡宣言》上指出:“所有醫生都必須學會交流和人際關系的技能”,可見國外醫學教育界在培養醫學生與患者的溝通能力上已經先行一步[7]。2008年,我國教育部和衛生部頒布了《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對醫學教育中醫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8]。從2010年起,職業醫師考試中也增加了職業素養部分。由此可見,人際溝通能力作為醫生的基本素質之一顯得越來越重要。人際溝通能力對醫學生來說非常重要,特別是低年級醫學生,他們不了解到底以后自己的工作環境是怎樣的,應該擔負怎樣的責任,而平時學業壓力大、課業繁重,人際溝通訓練機會少,而在見習、實習時也很難有特定的時間去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的訓練,如果等到進入醫院工作再來培養人際溝通能力,臨時抱佛腳,難免出現醫患溝通問題甚至導致醫患糾紛。
二、低年級醫學生人際溝通能力現狀調查
(一)問卷設計根據大學生人際溝通能力的相關內容,結合SCL-90量表中人際關系敏感度的測試問題,自制《低年級醫學生人際溝通能力調查問卷》,包括兩大方面:人際溝通能力的自評和他評,自評部分包括;大學生人際溝通能力自我測試和敏感度測試。問卷共計40道測試題,選擇南京醫科大學臨床醫這一年級6個班,對206人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206份,收回206份,有效率100%。
(二)問卷結果統計大學生人際交通能力自我測試部分共20題,每個問題選擇:①得2分;②得1分;③得0分。總分為20題的分數相加。總分在:0~24分,說明溝通能力較差,必須加強這方面的學習;25~32分,說明溝通能力一般,仍需繼續學習和鍛煉,33分以上,說明溝通能力很強。這個評價并不是對大學生溝通能力的一個準確衡量,而是一種定性的評估。通過自我測試,有88.83%的學生需要提高人際溝通能力(表1)。大學生人際溝通能力敏感度測試共9題,采取1~5分的5級評分標準。從1分代表無癥狀到5分代表癥狀嚴重,依次遞進。任一因子得分超過2分為陽性,說明可能存在著該因子所代表的心理障礙。如果陽性因子個數大于2,則說明在人際關系上存在問題。在人際關系敏感度測試中,陽性因子為0的人數占總人數的11.65%,人際關系可能存在問題的占50%,存在問題的占38.35%(表2)。人際溝通能力他評測試部分共11題,由班級成員對班級整體人際溝通能力進行評價,每個問題選擇:①得4分;②得3分;③得2分;④得1分;⑤得0分。總分為11題的分數相加。總分在:0~26分,說明整體溝通能力較差,必須加強這方面的學習;27~34分,說明整體溝通能力一般,仍需繼續學習和鍛煉,不斷提高;35分以上,說明整體溝通能力很強。在人際溝通能力他評測試中,認為人際溝通能力有待提高的占90.29%(表3)。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總體來講低年級醫學生人際溝通能力存在不足;自我評價高于他評,說明自我認知和他人評價存在差異。
三、低年級醫學生人際溝通能力不足原因探討
隨著社會人群文化素質的普遍提高,信息渠道的日益暢通,缺乏必要人際交往能力的醫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在復雜的醫患關系面前會手足無措。影響人際溝通的因素有很多方面,比如大學生對人際關系的高期望值與低交往能力之間的矛盾;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復雜性加大了人際調適的難度;大學生人際關系具有不成熟性和波動性,易在人際交往中產生挫敗感、失望感;人際溝通技能的匱乏及歸因不當,阻礙了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等[8]。低年級醫學生人際溝通能力的影響因素很多,在眾多因素中,自身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缺乏、學校和家庭教育對人際溝通能力培養的不夠占據主導。
缺乏人際溝通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高中的學校教育以升學為主要目標,高考考什么學校就教什么,高中課程中沒有專門的人際溝通課程,也不會將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作為評價學生素質的標準之一。家庭教育對每個人的成長都是至關重要的,面對升學的壓力,中國的父母在對孩子的培養中只是籠統地追求“有出息”,只要求學習成績的優秀,沒有將人際溝通能力作為培養的目標之一。進入大學后,因為長期形成的學習習慣,對專業課程比較重視,其他知識的學習可有可無,醫學課程本身又比較難,學生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會比較多,一般的學生對人際溝通的知識重視度不夠,也不會認為人際溝通是一門很重要、急需要學習的課程,心理上的輕視致使主動研究的人很少。在醫學院校,將人際溝通課程作為醫學生必修課的基本沒有,在一、二年級的醫學生中僅僅開設選修課,而且是非限制性選修課,例如南京醫科大學開設的《人際溝通》選修課一共為36學時,每學期最多只能有150名學生選修,這是遠遠不能滿足學生需求的,而國內的醫學院校也差不多是這樣的情況,有些學校還沒有開設此類的選修課程。
- 上一篇:區縣審計任務規劃
- 下一篇:區委建省級示范衛生機構工作方案
精品范文
10醫學檢驗專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