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癌病患經濟負擔調研

時間:2022-06-17 09:42:00

導語:宮頸癌病患經濟負擔調研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宮頸癌病患經濟負擔調研

宮頸癌是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之一,其死亡率居我國女性生殖系統惡性腫瘤之首,并有逐年上升的趨勢[1],是造成患者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等社會問題的重要原因。涼山彝族自治州地處四川西南部山區,經濟發展相對緩慢,婦女宮頸癌發病率相對較高,筆者對涼山州宮頸癌患者的經濟狀況進行調查,并測算費用,了解宮頸癌對個人和社會造成的經濟負擔,探討為加強宮頸癌防治措施提供相關數據。

1調查

1.1調查資料收集

調查對象為2007年1月~2009年12月在涼山州第一人民醫院治療宮頸癌的80例患者。收集、調查其所在地區經濟狀況、人口學資料及患者的基本情況和治療管理情況。

1.2調查方法

采用回顧性流行病學調查的方式,對80個病例通過查閱病案,調查獲取所需資料,并對宮頸癌患者的疾病經濟負擔進行測算及構成分析,宮頸癌的經濟負擔測算包括直接經濟負擔、間接經濟負擔和無形經濟負擔。疾病負擔研究[2]分為疾病的流行病學負擔和經濟負擔兩方面,后者主要為直接經濟負擔、間接經濟負擔和無形經濟負擔,通常用貨幣來衡量。直接經濟負擔包括直接醫療費用和直接非醫療費用,間接經濟負擔包括因疾病致使勞動力有效工作時間的減少和工作能力的降低。患者年均費用=年均直接醫療費用+年均直接非醫療費用(年均直接醫療費用包括檢查費、手術費、化療費、放療費、藥費等,年均直接非醫療費用包括交通費、伙食費、營養費、住宿費等),直接經濟負擔=該病患者的年均費用×涼山州年末戶籍人口數×患病率,間接經濟負擔=患者及其家屬的年人均誤工天數×涼山州收入/有效工作日×涼山州年末戶籍中婦女人口數×患病率。

1.3統計方法

將核實、整理后的數據輸入計算機,用SPSS18.0統計軟件對調查因素進行統計描述和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文化程度:文盲21人(26.3%),小學18人(22.5%),中學39人(48.8%),大專及以上2人(2.5%);經濟狀況好(月收入大于2000元)11人(13.8%),中等(月收入1000元~2000元)28人(35.0%),較差(月收入500元~1000元)20人(25.0%),很差(月收入小于500元)21人(26.3%)。職業:工人12人(15.0%),農民56人(70.0%),干部6人(7.5%),(城市中無職業的)居民6人(7.5%);居住地:農村人口55人(68.8%),城鎮人口25人(31.3%)。有醫療保險或商業保險65人(81.3%),其余無任何醫療保障。首診選擇鄉衛生室15人(18.8%),選擇縣/鎮衛生院42人(52.5%),選擇上一級綜合醫院23人(28.7%)。患者從有癥狀到首診時間平均為65.7天,22人(27.5%)出現癥狀到首診的時間超過6月。不去看病原因:沒必要看病14人(17.5%),經濟困難17人(21.3%),交通不方便4人(5%)。有8人(10%)在縣級醫院確診,其余72人(90%)均在州級醫院確診;縣級醫院確診的8人中6人(75%)為中晚期,州級醫院確診的72人中21人(29.2%)為中晚期,兩組之間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

2.2經濟負擔對宮頸癌患者影響情況

涼山州2007年1月~2009年12月平均戶籍人口數為216萬,年平均收入11852.23元,宮頸癌患病率為36.3/10萬,患者及其家屬的年人均誤工天數39.8天。由此可見,涼山州宮頸癌患者年均費用為31652.23元,患者患病期間的社會經濟負擔由直接經濟負擔(2481.79萬元/年,占52.60%)、間接經濟負擔(2029.50萬元/年,占43.01%)、無形經濟負擔(207.23萬元/年,占4.39%)構成,共計4718.52萬元/年,見表1、表2。

2.3宮頸癌患者經濟負擔的Logistic多元回歸分析

如表3所示,文化程度、經濟狀況與患者經濟負擔呈負相關,文化程度高者經濟收入較高、經濟狀況較好,經濟負擔相對較輕;患病時間與患者經濟負擔呈正相關,患病時間越長經濟負擔越重。

3討論

宮頸癌是全球婦女所患的僅次于乳腺癌的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但宮頸癌是一種可預防、可治愈的疾病,從宮頸癌前病變發展成宮頸癌,大約需要10年時間,阻斷其惡變進展,可以避免約99%的病變發展成為子宮頸浸潤癌[3],但許多婦女的宮頸癌預防知識薄弱,對宮頸癌及篩查的認知不足,認為就算查出了宮頸癌也不能治愈;同時受個人經濟條件的影響,常規細胞學檢查的宮頸癌篩查方案在我國一直得不到有力推行,導致該病的發生率增高[4]。本研究通過調查宮頸癌患者住院和門診費用及相關資料,得出如下結論。患者文化程度為文盲占26.3%,小學占22.5%,中學占48.8%,患者從首次出現癥狀到首次就診時間平均為65.7天,其中有27.5%從出現癥狀到首次就診的時間超過6月,自認為沒必要看病者占17.5%,導致就診延遲或就治延遲。研究表明,文化程度、經濟狀況與患者經濟負擔呈負相關,文化程度高者經濟收入較高、經濟狀況較好,經濟負擔相對較輕;患病時間與患者經濟負擔呈正相關,患病時間越長經濟負擔越重。因此提高涼山州婦女文化素質,改變與患宮頸癌有關的風俗習慣,提高認知能力和重視程度,定期進行婦科體檢,才能減少宮頸癌發病;同時關注宮頸癌患者,重視宮頸癌危險因素的早期干預,提高基層醫院的診治水平,提高醫務人員素質也是很必要的。另外,需在診治中重視患者的經濟承受力及主觀感受,將病情、經濟、治療方案相結合,才能達到用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的目的。調查發現,宮頸癌患者經濟狀況較差者占25.0%,很差者占26.3%;年均費用為31652.23萬元,直接經濟負擔占52.60%、間接經濟負擔占43.01%、無形經濟負擔占4.39%,共計4718.52萬元/年,占全涼山州婦科疾病總經濟負擔的14.74%,且宮頸癌總經濟負擔呈不斷上升趨勢并高于涼山州GDP的增長幅度。

由此可見,宮頸癌經濟負擔較重,導致患者家庭經濟困難,巨大的直接經濟成本和勞動力喪失導致的間接經濟成本給個人、家庭和整個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發展經濟,提高收入水平與宮頸癌治療結果密切相關。10%的宮頸癌患者是在縣級醫院確診,90%在州級醫院確診;縣級醫院確診的75%為中晚期,州級醫院確診的29.2%為中晚期,兩組之間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說明民族地區衛生資源發展不平衡,城鄉差別過大。因此,政府應重視宮頸癌防治工作,加大資金投入,協調民族地區衛生資源配置。形成系統完善的組織和管理體制,保證項目工作的順利實施。此外,地方政府還需加強基層醫師的培訓工作,該工作是宮頸癌早診早治方案落實的關鍵。宮頸癌患者中農民占70.0%;居住地為農村占68.8%,可見農民或居住于農村者占大多數,新農合受益人員較多,雖然本研究中有醫療保險或商業保險的有65人(占81.25%),保險覆蓋率較高,但目前實際醫療補償比遠遠低于政策規定中的補償比,特別是新農合參合農民得到的實際補償比偏低,約占總住院費用的42%,而門診費用需全部自理。因此健全完善醫療保險制度,特別是新農合醫療制度,加大住院報銷比例,將惡性腫瘤及慢性疾病門診費用納入報銷范圍,對于減輕患者負擔是很必要的。通過提高農村合作醫療的籌資水平,提高對參合農民的補償比例,在補償方式上逐步以門診統籌的方式代替家庭賬戶,不僅能發揮醫療保險的風險分擔功能,而且補償具有可持續性,更能夠起到疾病預防的作用[5]。宮頸癌防治應與其它婦科常見病防治相結合,如在宮頸癌早診早治項目實施過程中,與每年進行的生殖道感染防治和乳腺癌篩查日常工作結合起來,不僅方便了受檢者和檢查者雙方,而且也將極大提高有限衛生資源的利用率,對醫患雙方和全社會都是一舉多得的事情[6]。因此,宮頸癌早診早治與其它婦科常見疾病和腫瘤防治相結合在涼山州極具推廣價值。

總之,涼山州宮頸癌患者的社會經濟問題的解決依賴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促進民族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合理配置衛生資源,做好宮頸癌早診早治工作,有效減少醫療費用支出,降低疾病對患者工作和生活的影響,才能減少相應的社會經濟負擔,促進民族地區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