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研究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對策

時間:2022-07-10 08:32:06

導語:醫學研究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醫學研究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對策

[摘要]心理健康對于研究生的成長成才都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筆者以溫州醫科大學為例,通過線上調查與線下調查相結合的方式了解目前醫學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現狀,闡述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點及工作路徑,提出了完善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保障機制。

[關鍵詞]研究生;心理健康;對策;保障機制

醫學研究生作為醫學院校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曾一度因為“年齡大”“學歷高”“心智成熟”而被視為不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群體,但近年來,由于心理健康原因導致的研究生暴力傷人、自殺自殘等惡性事件屢見報端,引發社會對這一群體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積極開展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引導研究生身心全面發展,成為研究生教育最重要的課題之一[1]。

1對醫學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調研

1.1醫學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現狀調查本研究。采用紙質問卷的方式對溫州醫科大學全日制在讀研究生進行調查,發放問卷1050份,回收有效問卷965份,有效率為91.9%。問卷計有90小題,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由F1軀體化、F2強迫、F3人際關系敏感、F4抑郁、F5焦慮、F6敵對、F7恐怖、F8偏執、F9精神病性和F10其他等10個因子組成,每個因子采用1~5分的五級評分法,評分越高,代表相應的心理健康程度越低。評分≥2的因子視為陽性癥狀。問卷結果顯示,SCL-90測試因子呈陽性的人數分布分別為:F1125名(占13.0%),F2319名(占33.1%),F3240名(占24.9%),F4246名(占25.5%),F5182名(占18.9%),F6135名(占14.0%),F7113名(占11.7%),F8194名(占20.1%),F993名(占9.6%),F10143名(占14.8%)。心理健康問題中表現度較高的因子依次是:F2、F4、F3、F8;表現度較低的因子分別為:F9、F7、F1。“壓力程度”是影響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結合紙質問卷調查,本研究同時采用微信問答的方式對在讀醫學研究生的學習生活、婚戀情況、作息規律、壓力來源等問題進行分析,回收有效問卷1339份。結果顯示,研究生在學習、生活與科研方面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壓力,其中認為“壓力過大、幾乎不能承受”的占3.2%,認為“有較大壓力”的占38.6%,認為“有點壓力”的占56.3%,認為“基本沒有壓力”的占1.8%。1.2醫學研究生心理問題分析。SCL-90量表顯示,當前醫學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在整體上呈現出積極健康的良好態勢,但部分群體也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甚至是心理健康疾病。如表現度位列前三的因子,強迫型人格通常表現為過于追求完美主義或確定性等典型行為,并且對不完美或不確定性的耐受程度較低,進而導致思慮過度、產生心理問題[2]。一方面,醫學研究生的學習與科研需要長期維持嚴謹態度和縝密思維的狀態,相較于其他群體更易于產生強迫癥狀;另一方面,導師以及父母高期望、嚴要求也構成了強迫癥的外在壓力源。抑郁、人際關系敏感的成因具有一定的復雜性,但也可以從內外兩方面來分析。就內因而言,問卷數據顯示,64.3%的研究生成長、成才經歷都比較順利,缺少困難和挫折磨礪,36.5%的研究生認為自己缺乏自我情緒疏解、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這些研究生在面對學業、就業壓力或者經濟、婚戀挫折時,心理抗壓能力較差,容易產生對學習生活的不確定感甚至是恐懼感,進而出現自卑、封閉、抑郁等心理問題。從外因來說,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知識更新、學歷競爭日形加劇,醫學研究生在思考個人成長與社會發展問題時易為社會思潮所裹挾,而一旦理解偏差或應對不當,往往會產生更為強烈的壓力感和挫敗感。

2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點與路徑

心理健康對于每一位研究生的成長成才都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要以全體研究生為對象,以人為本,預防為主,堅持服務、干預、實踐、文化、支持、教育多管齊下,不斷提升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2.1開展心理健康服務,重視心理危機干預。①醫學院校要定期開展心理健康調查,全面把握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為有效預防和及時干預研究生心理問題創造條件。要建立全程的、動態的心理健康教育與發展輔導模式,及時掌握研究生在不同階段的心理健康問題的特點、表現及其原因,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有針對性。要充分發掘有助于研究生心理健康促進的積極因素,不僅關注學習、生活和情感等現實問題,而且要重視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文化問題,只有實踐與理論齊抓、物質與意識共管,才能抓好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源頭治理,預防和減少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②堅持提高全體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和疏導個體心理問題相結合。針對心理困擾的研究生,根據不同程度進行分類干預,具體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對于因學習、生活、情感等原因出現情緒困擾的學生,要由導師、輔導員、學生干部等進行思想引導和情緒開導;對于有輕度心理障礙的學生,要轉由心理咨詢師進行專業輔導;對于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要及時轉介至學校心理健康中心進行評估、處置,以幫助其獲得最佳治療方案。2.2搭建社會實踐平臺,豐富校園文化活動。①醫學研究生長時間在高校的象牙塔中學習、生活,與社會現實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容易產生非現實或理想化的思維和行為,進而引發相關的心理健康問題。社會是最廣闊的學校,實踐是最好的老師。高校應主動搭建社會實踐平臺,鼓勵研究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讓研究生通過社會調查、基層服務等活動來認識社會,并用所學專業知識來回饋社會,從而加強個體與社會之間的溝通與理解。在全球化時代,高校還要創造條件搭建國際交流平臺,促進研究生走出國門,用世界的眼光看待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問題,樹立起世界眼光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大格局。②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輕松和諧的校園氛圍。例如要針對研究生新生開展“如何適應研究生生活”的新老生交流會、個體或團體心理輔導,增強其心理歸屬感;針對學業穩定期的研究生開設“情商與智商”“時間與情緒管理”等系列講座,創造多維度的對話與交流平臺;針對畢業生開設“職業發展論壇”等系列輔導,引導研究生及時適應社會角色的轉換,實現從校園到社會的從容過渡。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能有效激發研究生潛能、減少心理困擾、防止心理問題發展為心理疾病。2.3構建社會支持體系,強化自我教育意識。①社會支持是心理健康的保護因素,既可間接減輕應激反應,又可直接有益心理健康[3]。高校要引導研究生持續完善社會支持系統,積極擴展具有社會支持力的人際交往圈,形成和諧的親友關系、融洽的師生關系和良好的同學關系;在研究生心理危機干預時,要充分發揮社會支持體系的協同作用,充分利用好學校、班級、老師、同學、朋友等各方面的情感支持,幫助學生修復創傷,舒緩壓力,逐漸回歸正常生活。②強化研究生自我教育。高校要重視研究生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引導研究生正確認識自我,客觀評價自我,樹立與個人實際和社會需求相洽的發展目標;在追求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過程中,善于自我激勵、自我約束、自我調節;在遇到挫折的時候,善于用理性、樂觀和豁達的態度面對現實;建立和維護好自身心理適應機制,學會使用控制、分散、轉移等多種方式來紓解心理壓力,降低和緩解挫敗感[4]。

3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保障機制

推進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要圍繞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總體要求和目標任務,加強頂層設計,完善制度政策,優化體制機制,為具體工作的開展提供外部環境和制度保障。3.1完善制度,落實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學校要將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納入學校教育發展規劃和人才培養目標的頂層設計,并成為校、院兩級各職能部門目標管理和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要克服當前普遍存在的形式化、本科化等問題[5-6],建立起一套切實可行的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制度:在制度層面上明確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的職責與要求,制定科學規范的心理健康普查、預防和干預機制;在機構設置上要實現相關職能機構的各司其職、有分有合,尤其是要將“大學生心理健康中心”(通常設置在主管本科學生的學生處或學工部)的工作職能延伸并覆蓋到研究生層面,并注重與學校研工部和各二級學院研究生管理辦的協同管理。3.2加大投入,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專項經費。高校一方面要落實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經費,為開展相關工作提供充足的經費保障,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視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背后的社會經濟因素,尤其是要關注經濟貧困生的壓力疏解問題。高校在利用好國家助學貸款、社會獎助學金等政策外,還要組織研究生通過助研、助教和助管以及擔任學生輔導員(即“三助一輔”)等形式,開展定向、精準幫扶,及時緩解貧困研究生因經濟困窘而產生的心理壓力,促進貧困生在學習、生活和科研統籌兼顧下的全面發展。3.3明確要求,加強心理健康人才隊伍建設。高校要在落實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機構建設的基礎上,配備專門人員,形成研究生導師、研究生管理部門人員、研究生輔導員或班主任的三維管理網絡,構建三方協同育人機制。在參與研究生教育的主體中,有76.8%的研究生認為導師是關鍵因素,遠高于研究生管理部門(23.2%)和輔導員或班主任(17.8%)[7]。因而,加強導師的“德育”意識至關重要,而引導研究生導師在良好和洽師生關系的基礎上,主動關心學生心理健康,及時介入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則更具有關鍵性和基礎性的作用。認識和應對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需要相應的知識與技能,無論是導師、輔導員、班主任還是行政管理人員都要定期開展心理輔導技能培訓,在研討與培訓、理論與實戰的良性循環中逐步提升專業化水平[8];與此同時,高校還要積極尋求具有專業技能和志愿服務精神的組織和個人參與學校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發揮多元主體的優勢特長,合力推進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上臺階。

參考文獻:

[1]國衛疾控發.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Z].2016-12-30.

[2]張眾良,張仲明,李紅.強迫癥病理的認知—行為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10,18(2):306-313.

[3]張萌,黃建榕,梁瑞萍.近10年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狀況變化特點研究——以“T”大學為例[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2):112-128.

[4]吳守寶,吳勝華.研究生心理健康現狀、問題分析及對策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8(6):75-76.

[5]張俐,劉波,劉云波,等.研究生心理健康及其預警模式研究[J].高教研究與實踐,2014,33(1):21-25.

[6]馮蓉,張彥通,馬喜亭.我國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現狀與進展——基于CNKI(1983~2013)的文獻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25(1):21-25.

[7]鄭衛榮.“首要責任人”視角下的研究生導師德育工作探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5(2):45-51.

[8]周霞,祝文燕.高校院系研究生生活指導室建設探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8(11):22-26.

作者:鄭曼曼 鄭衛榮 單位:溫州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