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生志愿服務健康扶貧研究
時間:2022-07-10 08:34:52
導語:醫學生志愿服務健康扶貧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健康扶貧的現狀分析
貧困是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之一,關于貧困,國內外尚無統一的定義。英國管理學家本杰明•西伯姆•朗特里認為:一定數量的貨物和服務對于個人和家庭的生存和福利是必需的,缺乏獲得這些物品和服務的經濟資源或經濟能力的人和家庭的生活狀況,即為貧困。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瑪蒂亞•森認為:貧困的真正含義是指貧困人口創造收入能力和機會的貧困,貧困意味著貧困人口缺少獲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根據國家統計局《中國城鎮居民貧困問題研究》和《中國農村貧困標準》課題組的界定,“貧困一般是指物質生活困難,即一個人或一個家庭的生活水平達不到一種社會可接受的最低標準。他們缺乏某些必要的生活資料和服務,生活處于困難境地。”我國現行的農村貧困標準為每人每年可支配收入為2300元(2010年不變價),在現行貧困標準下,隨著脫貧攻堅工程的深入推進,我國的貧困人口數量大幅減少,貧困發生率持續下降。我國在脫貧減貧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是社會發展進步的標志。但是,據統計,2015年底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貧困人口占整個貧困人口的44.1%,涉及近2000萬人,其中患有大病和慢病的是734萬人。隨著脫貧攻堅的不斷深入,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比例不降反升,從2013年的占比42.2%,到2015年提高到44.1%,疾病已經成為貧困增量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從人口的規模上來看,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居致貧因素的首位。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是脫貧攻堅“硬骨頭”的主攻方向,而且不會因2020年總體消除貧困以后、實現脫貧攻堅的任務以后這個現象就不存在了,這個現象、這個問題還會長期存在,要采取一些“靶向治療”的措施和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對此,國家有針對性的提出了健康扶貧工程。健康扶貧工程秉承脫貧攻堅戰“兩不愁、三保障”的要求,遵循衛生健康工作規律,落實健康中國和鄉村振興兩大戰略,通過“三個一批”行動計劃,讓貧困人口看得起病,看的好病,看的上病,少生病。健康扶貧工程實施以來,農村貧困人口醫療保障水平明顯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保(新農合)、大病保險對貧困人口基本實現了全覆蓋,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逐步覆蓋貧困人口;動員基層衛生系統人員進行農村貧困人口患病情況摸底調查,建立了健康扶貧動態管理數據庫;編制實施了《全民健康保障工程建設規劃》,取消貧困地區縣級和西部連片特困地區地市級配套資金,新建支持包含貧困地區在內的縣級醫院、婦幼保健機構、疾控機構建設項目800個;貧困地區公共衛生工作不斷加強。但同時,由于疾病的易復發性和難根除性,健康扶貧工程仍然任重道遠。
志愿服務最早起源于西方,“廣義上是指以造福近親屬以外的他人(個人或團體)或環境的所有活動,狹義上是指無償為非營利機構工作”(李茂平,姚瑩瑩.大學生志愿者參與精準扶貧的優勢及方式.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8年12月第18卷第6期)。現代意義上的志愿者出現于19世紀的西歐,20世紀70年代,大規模、有組織的志愿服務在全球范圍內興起。我國的志愿者組織起步較晚,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末。20世紀90年代初,共青團中央系統中產生了全國性的青年志愿者組織,目前注冊志愿者6000余萬人。大學生志愿者是我國志愿者組織的主力軍,他們思維活躍、精力充沛、敢想敢干,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對于參與脫貧扶貧、推進農村建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醫學生志愿者特指醫學類相關專業的志愿者,他們有著專業的醫學知識,可以有針對性的參與健康扶貧項目,發揮自身專業優勢的同時提升實踐能力。(一)醫學生志愿者專業性強,可以有針對性的緩解基層醫療人才匱乏的現象,整合社會資源,減輕政府壓力。根據國務院“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中關于健康扶貧的要求,“每縣至少有1所縣級公立醫院,30萬人口以上的縣至少有1所醫院達到二級甲等水平;每個鄉鎮建設1所標準化的鄉鎮衛生院;每個行政村有1個衛生室”。目前貧困地區衛生機構數量仍然不足,優質醫療資源較少,衛生醫務人員相對不足,護士人員缺口更大,充分表明基層衛生服務資源不足。醫學生志愿者人數多、規模大,有著相對專業的醫療知識,醫學生志愿服務參與健康扶貧,能夠較好的彌補基層醫療人才的不足,整合社會資源,大大減輕政府的壓力。在今年3月22日共青團中央印發的《關于深入開展鄉村振興青春建功行動的意見》中指出,重點支持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到2022年,力爭組織超過1000萬人次大中專學生參與。醫學生志愿服務形式多樣,可以舉報培訓講座,宣傳慢病管理、康復護理、中醫保健等知識,可以組織義診,養老服務等活動,大力支持鄉村醫療站建設,提升貧困地區健康素養,推進健康教育。(二)醫學生志愿者參與健康扶貧可以提升實踐能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醫學生進行志愿服務,一方面可以增加醫學生的社會交往經歷,增強其社會交往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深化醫學生專業理論知識的認知和理解,豐富實操技能經驗,提升醫學生的專業綜合能力;再者,醫學生在參與志愿服務時,經過專業的培訓后,可以獲得更多健康服務與健康管理的知識,促進醫學生多面發展。志愿服務所倡導的奉獻、關愛、服務的精神內涵,與醫學生從業后所從事的醫護行業的精神內涵相符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相符合,通過參與健康扶貧志愿服務,可以培養醫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感,磨煉意志,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弘揚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此外,醫學生志愿者服務將健康服務知識普及到各類人員,可以使他們更好的為自身和周圍人服務,促進我國志愿者服務機制體系的發展完善,形成向上、向善的良好社會風氣。
三、醫學生志愿服務參與健康扶貧的路徑分析
(一)以黨員學生為抓手,突出黨團的引領作用。醫學生志愿服務者參與社會實踐逐漸增大,但也有部分基層干部認為大學生的實踐能力不足,對醫學生志愿服務者大規模、長期參與健康扶貧存在一定的懷疑。行政體系內對大學生黨員的能力認可度一般高于普通大學生。建立以黨員為主的志愿者服務隊伍,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服務社會為主線,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將學生黨團組織與貧困村黨支部相對接,壯大黨支部力量,充分發揮黨支部的引領示范作用。(二)以互聯網技術為依托,提升志愿服務的精準性。建立醫學生志愿者信息庫,內容包括志愿者服務隊中各小組的專業、性別、聯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志愿服務需求統計、負責組長信息等,作為貧困地區、學校、志愿者可直接對接負責到人的有效媒介。結合健康扶貧動態管理數據庫,建立志愿服務對象資料信息數據庫:包括居民的一般情況、身體狀況、具體的服務需求項目和時間等,作為提供醫療服務的依據,并適時更新相關信息,掌握居民最新的需求及服務情況。通過信息平臺,實現需求的實時動態更新,醫學生志愿者可以更加便捷高效有針對性的提供志愿服務。(三)完善激勵考核機制,形成常態化。醫學生志愿服務組織要規范考評激勵內容,其內容要與招募、培訓、服務開展、評估等各個環節相對應,以實現規范系統化。建立規范的志愿者培訓考評體系,由專門的教師對醫學生進行志愿服務前的培訓,培訓內容主要包括專業知識、溝通技巧、數據統計調查及突發情況應對4部分內容,對培訓合格的志愿者頒發證書;在志愿服務信息平臺上,建立志愿服務反饋模塊,記錄其服務時間、內容,被服務對象的反饋評價,作為志愿者的考評結果;對優秀志愿者在制度上、精神上以及物質等方面給予表彰和獎勵,并在學校官方網站或者志愿者公眾號上宣傳他們的優秀成果,對不合格的志愿者通報批評、甚至除名,不得再參加志愿者等公益性活動。醫療機構的實習、見習是醫學生培養的必須環節,醫學院志愿服務參與健康扶貧還可以作為其實習或見習的組成部分,獲得一定的學分,從而實現常態化,避免出現特殊節日扎堆服務的不均衡現象。同時,在對醫學生的考核評優中增加對志愿者服務的所要求,樹立典型,加強正面引導,使志愿者在奉獻自己的同時,得到相應的表彰和獎勵,從而能夠保證志愿服務的積極性和連續性,為我國社會公共事業做出當代大學生應有的貢獻。
作者:劉瓊 劉利兵 劉莎 張小琴 單位:1.西安培華學院醫學院 2.陜西子洲縣果桑園藝技術推廣站
- 上一篇:醫學研究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對策
- 下一篇:高等職業院校體育教學改革研究
精品范文
10醫學檢驗專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