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治療帶狀皰疹療效分析

時間:2022-11-05 03:00:44

導語:藥物治療帶狀皰疹療效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藥物治療帶狀皰疹療效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物理治療(半導體激光聯合超短波治療)聯合藥物治療帶狀皰疹112例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本院2014年至2018年收治帶狀皰疹患者112例,隨機分兩組,每組56例。治療組采用藥物治療聯合物理治療(半導體激光聯合超短波治療),對照組單純藥物治療。兩組均給抗病毒治療、消炎、止痛、活血化瘀、營養神經等基礎治療,同時給予患者心理疏導,健康教育等支持療法。兩組均治療10d。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癥狀緩解及病程時間。結果半導體激光聯合超短波治療帶狀皰疹治愈率為100.0%,未出現后遺神經痛患者;單純藥物治療組治愈率達到73.2%,后遺神經痛患者7例。結論物理治療聯合藥物治療帶狀皰疹療效明顯優于單純藥物治療,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帶狀皰疹;物理治療;療效

帶狀皰疹俗稱“纏腰龍”[1],多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所致,因機體的免疫力降低而發病,春秋季多發,初起發熱不適,食欲不振等。臨床主要表現為成簇水皰沿神經干分布,排成帶狀,水泡之間的皮膚正常,一般為單側,不超過體表正中線,伴有神經痛及周圍淋巴結腫大。患處感覺灼痛難忍,有少數患者皰疹愈后殘留神經痛(PHN),短者半個月,長者達數月之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傳統治療采用藥物止痛、抗病毒治療、營養神經等,對皰疹后遺神經痛,尚無滿意療法。本院對112例帶狀皰疹患者采用物理治療(半導體激光聯合超短波治療)和藥物治療,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2014年至2018年本院收治的112例帶狀皰疹患者,均符合帶狀皰疹診斷標準[2]。常發生一側胸部22例,腰背部33例,面部30例、臀部14例及下肢13例。將112例帶狀皰疹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56例。治療組女29例,男27例,年齡(28.36±8.62)歲;輕度皮損(受累面積<100cm2)患者18例,重度皮損(受累面積>200cm2)患者38例。對照組女24例,男32例,平均年齡(27.28±7.85)歲;輕度皮損(受累面積<100cm2)患者20例,重度皮損(受累面積>200cm2)患者36例。兩組患者病程均在7d內。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皮損程度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1.2治療方法。兩組均給抗病毒治療、消炎、止痛、活血化瘀、營養神經等,也給患者心理疏導,健康教育等支持療法。兩組均治療10d,10d為1個療程。1.2.1對照組。對照組單純藥物治療:皰疹未破者,局部皮膚涂爐甘石洗劑或阿昔洛韋乳膏,皰疹破潰后可酌情用3%硼酸溶液或1∶5000呋喃西林溶液濕敷。1.2.2治療組。治療組在藥物治療基礎上同時采用物理治療(半導體激光聯合超短波治療)。1.2.2.1半導體激光治療:采用上海曼迪森科貿有限公司生產的MDC-1000-3IBP特大光斑型半導體激光治療儀。激光輸出功率350~420mW,波長650~810nm,光斑直徑5mm,穿透深度達80mm。①皰疹皮損區照射:采用特大光斑復合探頭對準病灶區多點照射,每次20min,每天1次;②神經根照射:激光光斑對準相應神經根或神經節處照射,功率350~450mW,每點20min,每天1次;③穴位照射:耳穴雙側神門、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或阿是穴,功率300~350mW,每穴20min,每天1次。10d為1個療程。治療探頭距皮膚約1cm,患者在治療時,均佩戴專用防護眼鏡,避免激光直接輻射眼部。1.2.2.2超短波治療:采用南京醫用儀器廠生產的USW-B型超短波電療機,功率是100W,2個電極對置,微熱量,每天1次,每次15min。10d為1個療程。1.3療效評價標準。[3-4]痊愈:疼痛基本消失,皰疹消失,皮損康復;顯效:疼痛顯著緩解,皰疹消退,皮損基本恢復75%;有效:疼痛減輕,皰疹面積縮小,紅腫減輕。皮損見恢復≥50%;無效:疼痛無明顯減輕,皰疹面積縮小和紅腫減輕程度及皮損恢復≤30%。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本組總例數×100.0%。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予以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予以c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100.0%,對照組73.2%,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兩組癥狀緩解及病程時間比較。治療組癥狀緩解時間、病程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2.3兩組患者后遺神經痛比較。隨訪6個月,治療組未出現后遺神經痛,對照組出現7例,后遺神經痛發生率8.8%。

3討論

帶狀皰疹是一種常見的病毒性皮膚病。對本院112例帶狀皰疹患者研究發現,其發病原因、時間、年齡段及受累神經與文獻報道大致相同。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是一種公認的難治性痛癥。雖然臨床藥物治療效果尚可,但病程長,不良反應大,尤其60歲以上老年患者易留后遺神經痛。PHN可能發生的機制:①病理生理改變[5]:A.外周改變,外周神經的炎性反應可導致脫髓鞘、甚至與硬化有關;B.中樞改變,PHN患者的脊髓背角有明顯的退行性改變。②疼痛發生的可能機制,皰疹后神經痛的可能機制即“Cross-Talk”現象。中樞機制:出現所謂脊髓背角神經元的“出芽”現象,結果使來自周圍組織的傷害性機械刺激激活脊髓背角而產生的疼痛[6]。國外研究顯示PHN的發生與患者機體T淋巴細胞亞群功能的降低有密切的關系[7]。本研究結果顯示,半導體激光聯合超短波治療帶狀皰疹治愈率100.0%,無論年齡大小,無1例后遺神經痛。單純藥物治療治愈率達到73.2%,7例出現后遺神經痛。半導體激光治療儀其治療機制如下:①照射時促進創面愈合,可鎮痛、緩解癥狀。通過低功率激光的生物學效應和熱效應,增強機體的免疫力,促進炎癥吸收,水腫減輕,又可以減輕損傷部位神經末稍的化學和機械性刺激。局部組織營養被改善,促使神經細胞的生長和功能恢復,達到消炎、消腫和鎮痛作用,刺激蛋白合成,促進新生上皮組織再生,加快創面組織修復,恢復損傷的軟組織及骨組織再生,加速皮損創面愈合,并能有效的預防后遺神經痛。②在照射時能降低末梢神經興奮、提高痛閾,使局部組織的5-羥色胺含量降低,促進腦啡肽物質釋放,減少疼痛傳導,起到鎮痛作用。③照射時紅外波段產生熱效應,微循環系統被改善,尤其淋巴循環,達到消炎止痛,滲出物被吸收,促進傷口的愈合。對大面積帶狀皰疹的皮損及疼痛照射治療后有明顯的皮損面干燥,疼痛減輕作用。照射穴位時有刺激穴位經絡作用,作用于反射區時能調節相應節段的生理功能。臨床應用中發現半導體激光治療疼痛,止痛快,效果好,組織被照射時不會造成不可逆性損害,有很高的安全系數。應注意勿將激光探頭直射眼睛;勿照射孕婦腰腹部;對光過敏及出血性疾病者禁用;月經期勿在盆腔部位照射;結核病患者禁用。超短波穿透力深,具有消炎、鎮痛,改善微循環作用。超短波治療作用機制[8]:①血管的通透性增加,改善局部血運,減輕水腫,加速炎癥與病理產物的清除;②根據溫熱效應原理,降低感覺神經的興奮性,抑制傳導,緩解平滑肌、骨骼肌痙攣,致痛物質被清除,達到止痛效果;③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功能,促使入病灶的白細胞和抗體的增多,吞噬功能加強,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傷口愈合;④電磁場不利于細菌的生長,間接抑菌;⑤作用于神經節段可調節相應區域神經,血管和器官的功能。因此,超短波對炎癥有突出的治療作用。

綜上所述,采用半導體激光聯合超短波治療和藥物治療帶狀皰疹患者,具有起效快、療程短的特點,治療效果確切、無不良反應,能有效地預防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發生,且費用經濟,患者易接受。本研究結果顯示:物理治療聯合藥物治療帶狀皰疹療效明顯優于單純藥物治療,值得臨床廣泛推廣使用,是比較理想的治療方案。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編著.臨床診療指南•物理醫學與康復分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296-297.

[2]張學軍,鄧捷.皮膚性病學[M].9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社,2018:68-70.

[3]呂好學.六神丸外涂內眼帶狀皰疹48例[J].中國醫學理論與實踐,2006,16(9):1097.

[4]楊曉燕.謝明.物理治療與藥物治療106例帶狀皰疹療效比較[J].暨南大學報,2003,68(2):109-112.

[5]杜東萍.帶狀皰疹和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治療與預防[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7,2(27):388-390.

[6]RowbothamMC,BaronR,PetersenKL,etal.Spectrumofpainmech2anismscontributingtoPHN[J].Elsevier,2001:183-195.

[7]FontenotJD,RasmussenJP,GavinMA,etal.Afunc-tionforinterleu2kin2inFoxp3-expressingregula-toryT-cells[J].Natlmmunol,2005,6(11):1142-1151.

[8]黃曉琳,燕鐵斌.康復醫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社,2018:108.

作者:李長華 甄宗禮 李泳 單位: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中醫理療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