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育專業建設研究及革新方針

時間:2022-02-18 04:06:00

導語:英語教育專業建設研究及革新方針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英語教育專業建設研究及革新方針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的要求,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這既是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內在要求,也對當前我國中小學的英語教育事業和英語師資隊伍建設提出了新的挑戰與要求。英語教育專業建設的出發點就是要著力提升英語教師隊伍建設的層次與質量,并最終通過“英語+教育”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適應未來社會的國際化發展趨勢及其教育需求。

一、設置英語教育專業是國際社會發展及英語教育事業改革的需要

1.國際化英語教育人才培養的內在需要

英語(語言)教育專業在國外又稱ELT、TESOL、TESL、TEFL、EE(EnglishEducation)等,僅美國就有260多所院校開設以上專業,如波士頓大學和加州大學的TESOL專業很受歡迎。全球英語學習的熱潮正使英語語言教育廣受關注,我國每年赴英美就讀英語教育專業的學生數量逐年增加,英語教育專業正成為許多文科學生眼中的“香餑餑”,越來越多的英語專業學生把英語教育作為出國留學首選專業之一(張晶晶2007)。英語教育專業歸國留學生有著豐富的海外文化背景和專業學術背景,通曉最前沿的英語教育理論,具備更為深厚的英語教學功底,因此成為眾多高端英語教育機構爭相選聘的人才。事實上,英語教育專業的設置有利于我國的英語教師教育與國際英語教育接軌,共享市場和資源,并逐步開發具有影響力的教師教育國際合作項目。就教育資源而言,我們的英語教育需要借鑒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與實踐;就市場情境而言,我們培養的是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英語教育專業人才,我們的畢業生應具備國際教育視野和理念,具有在國外競爭就業的能力;就國際合作項目而言,我們需要對接國際公認的師資培訓機構或頂尖大學的英語師資培養,在課程對接、學分互認、教學模式、教師資格等方面達成共識和雙贏。

2.“復合型”英語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現實需要

為了適應社會發展與人才市場的現實需要,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國內數所外國語學院陸續開始在英語系開設經貿、新聞等方面的專業課程,在英語教學的框架下從事培養復合型人才的試驗。隨著這一實驗范圍的擴大,特殊用途英語(ESP)教育在國內許多開設英語專業的高校如火如荼地展開,在培養復合型外語人才方面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2000年,高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在廣泛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制訂了《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并獲教育部批準在全國實行。大綱規定:“高等學校英語專業培養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廣博的文化知識并能熟練地運用英語在外事、教育、經貿、文化、科技、軍事等部門從事翻譯、教學、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復合型英語人才。”這是國家首次以正式文檔的形式確定高校英語專業的任務是培養復合型英語人才。

1993年英語教育曾被列入本科專業目錄,但在1998年教育部組織的本科專業目錄修訂時,又將其取消,使得英語教育作為本科專業發展和建設尚未完全成熟便中途夭折。

目前,國內師范院校保留了師范類英語專業,繼續從事英語教育師資的培養,只在專科層次設有英語教育專業,為基礎教育培養英語師資。國家《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出臺后,上海師大、北京師大等先后開始了本科層次小學英語教師培養的實驗(鄧秀華2010)。教師教育的雙專業性質決定了“英語+教育”的學科發展方向,決定了英語教育專業的學科屬性與學科定位。然而,已有的師范類英語專業(本科層次)并未真正滿足中小學英語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并未真正實現“英語+教育”的融合與共生。其他類型院校的英語專業則缺乏教育的學科屬性與定位,培養的人才在專業素養層面不能適應中小學英語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的需要。因此,立足于“英語+教育”,設置英語教育專業,多類型高校共同開展復合型英語師資培養工作,已經成為當前中小學英語教師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現實需要。

3.進一步提高中小學英語師資隊伍規格和質量的迫切需要

當前我國中小學英語教師的整體狀況不能滿足教育改革的需要,中小學英語教師數量總體不足,小學英語教師尤其是農村地區嚴重缺編,專任教師尤為缺乏。就中小學英語教師隊伍建設而言,據不完全統計(胡俊杰2009),現有英語教師中非英語專業教師及轉崗教師的比率達到50%,部分地區甚至高達80%。就陜西省而言(陳曉福、魏天偉2009),截至2008年中小學英語教師共35787名,其中碩士層次的教師432名,占到約1.2%,本科層次的教師18900名,占到約52.8%,專科層次的教師15321名,占到約42.8%,高中學歷以下的教師1134名,約占3.2%。中小學英語教師學歷水平總體不達標,小學英語教師的主體為學歷不達標、專業水平不過關的新聘或轉崗教師。尤其在新一輪課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學英語教師學歷低、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不強的問題愈發凸顯。提升中小學英語教師隊伍的規格質量與層次水平的重要性與急迫性不言而喻。

學歷層次并不等同于教師的專業素養,只有把教師素養培育完全落實到學歷教育的整個過程,高學歷才能真正代表高專業素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外語教學提出的“教學質量=(學生1分+教材2分+環境4分+教法3分)×教師素質”。評價公式表明: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在于教師。英語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同樣在于英語教師的素質,在于英語教師教育人才培養的規格與層次,在于英語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英語教育作為獨立設置的本科專業無疑有利于中小學英語教師隊伍規格與質量的提升(尤其有利于偏遠地區的師資隊伍建設),有利于較為系統地提高未來英語教師的專業素養,從而最終適應未來社會國際化的發展趨勢與中小學英語教育事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二、國際化視野下英語教育專業的學科定位與培養目標

英語教育專業是一個跨學科專業,覆蓋英語、教育學、心理學三個學科,其專業的學科定位決定專業建設的學科屬性和專業培養目標。英語教育專業定位在英語學科,確立了英語學科本體性地位,使英語技能和英語專業知識教學成為英語教育專業建設的必要條件;教育學和心理學作為支撐學科,則成為英語教育專業建設的充分條件。1993年國家教委設置英語教育專業時,把該專業確定在英語學科下,也就是說,該專業畢業生所獲學位為文學學士(英語教育專業)。把英語學科確定為“本體學科”,也基本符合美英等國對英語教育專業學科定位的普遍做法。國外大學的普遍做法是本科層次英語教育專業定位在英語學科,而碩士層次英語教育專業定位在教育學。以IllinoisStateUni-versity、DelawareStateUniversity、NationalUniversityinNe-vada和HamlineUniversity為例(如表1),英語教育專業本科畢業的學生獲得的學位分別為B.AinELT、B.A.inEE、B.AinSecondaryEnglishEducation和B.A.inESL,其院系設置基本歸屬在教育院系。美國高校本科層次的英語教育相關專業較為獨立,但卻十分注重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在英語教育專業碩士層次的人才培養方面,我們以英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美國等6所大學為例(如表2),六所大學的學位分別為M.AinTESOL、M.EdinELT、M.EdinTESOL、M.EdinELEM.AinELE、M.EdinTESOL和M.EdinTESL,專業設置的院系基本歸屬在教育院系。西方英語教育專業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學位體系,BA和MA均設置了專有的學位名稱,這表明英語教育專業在西方教育體系中是獨立設置,且具有較大的教育需求。

英美國家本科階段的英語教育專業培養目標非常明確,就是為中小學培養合格的英語教師。以美國為例,美國的英語教師教育完全以就業為導向,實現了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考試的結合和統一。英語教育專業開設資格一般需要NationalCouncilforAccreditationofTeacherEducation統一認定,以確保人才培養的質量和規格。大學培養計劃中核心課程設置由兩大塊構成,即教育學和語言知識。威斯敏斯特大學的英語語言教育專業課程就包括英語教學法、英語教育心理學、第二外語學習理論、課堂英語教學與研究、語言教學測試評估、計算機輔助教學等,能使學生學習到最新的英語教學方法和相關的教學管理知識。如表3,漢姆林大學的英語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分為EducationCourses和ESLCourses課程兩大類。學生在第二學期末和第六學期末分別參加PPST1和PPST2考試,即職前技能考試I(Pre-ProfessionalSkillsTests,PPST1)和職前技能考試II(Pre-ProfessionalSkillsTests,PPST2)。PPSTI主要測試閱讀、寫作等技能,考生通過后方可繼續從事教師教育課程的學習。許多州把PPST1成績看作學生獲取教師資格證的必要條件之一。PPSTII測試學生具體學科(包括K-12的主要科目)知識及學科教學技能的掌握程度。

基于國內外英語教育專業發展的實際情況,我們需要進一步調整與明確專業培養目標,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建立系統的英語教師教育課程體系,在培養學生綜合人文素養和專業素質的基礎上,凸顯實踐性和師范性,探索教師教育新模式。同時,重視英語教育的教育專業特性,注重學生教育意識、教師素養和職業能力的培養塑造,保證所培養的學生能夠較好地適應基礎教育英語教學工作,引領英語教學的改革發展,熱愛和忠誠于英語教育事業。

三、英語教育專業建設亟待解決的幾個問題及其改革策略

1.英語教育專業的內涵及其人才培養方向

英語教育面臨著自身發展的困境與難題,普通英語教育(EnglishforGeneralPurpose,EGP)和專門用途英語教育(EnglishforSpecialPurposes,ESP)的分化成為改革的內在趨勢。一般而言,普通英語教育(EnglishforGeneralPur-pose,EGP),即是讓學生通過學習英語來學習文化、認識世界及培養心智,它是對人的全面教育,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種素質教育,不應僅僅視外語學習為一種工具的掌握與使用;專門用途英語教育(EnglishforSpecialPurposes,ESP),則是在普通英語教育的基礎上,突出英語教育的應用性、職業性和學術性等特征。如圖1,EOP是具有職業傾向性的英語教育,而EAP則是具有學術傾向性的英語教育,這兩個趨向反映了英語專業發展的總體趨勢。EAP又細化為EGAP和ESAP,前者側重于某一學科方向的學術性研究領域,后者則側重于某一學科的職業特質研究。英語教育專業教育(EnglishforEnglishEducators)可以歸結到ESP的專業背景下,它是教育學科方向的ESP的一種綜合體。英語教育專業,首先要達成EGP的專業發展目標,在此基礎之上形成教育類ESP的特色專業發展方向,既重視職業傾向性的專業用途英語學習,也重視學術性研究對于學生的專業發展需求。總體而言,英語教育專業是一個跨學科專業,需要英語語言學、教育學和心理學等多種學科的支撐。英語教育專業關注的不僅是學習者如何學習英語并掌握英語習得理論,而且是學習者如何學會教,如何掌握教學理論和熟練應用教學法。

2.“兩張皮”現象與英語教育專業的學科交叉融合

目前國內師范類院校雖有英語教育方向,但英語教學歸屬外語院系,相關教育學科專業課程由教育學院承擔,培養計劃分別實施,課程設置互不協調。開設英語(教育)專業的其他類型高校(尤其是外語類高校)在制定培養方案時,只是將英語專業課程和教育學專業進行了簡單取舍,形成了一個專業方向下的兩個涇渭分明、互無內在聯系的課程模塊,英語學科與教育學科“兩張皮”現象未能予以有效解決。一方面,教育專業素養欠缺是英語專業畢業生從事英語教學工作普遍存在的問題。英語專業學生從事英語教學、教學研究及管理工作,往往缺乏教育學、心理學專業知識,以及教學法理論及實踐方面的智力支撐。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中小學英語教師教育專業素養的問題更加凸顯;另一方面,“在復合型人才培養的試驗過程中,個別英語院系開設過多的相關專業課程,對于學生的英語實踐能力的訓練有所忽視,學生的英語基本功,特別是閱讀和寫作能力有所削弱”(胡文仲2008)。英語教育專業建設必須尋找出應對這種顧此失彼現象的有效途徑,化“相克”為“相生”。事實上,英語學科與教育學科是英語教育專業的兩大學科基礎,兩者的交叉融合是英語教育專業建設的根本所在。英語教育專業建設需要引進吸收國際英語教育新理念、新理論和實踐經驗,實施分階段兼顧,重新優化課程體系及課程模塊,將語言學習與專業知識的學習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3.英語教育專業的特色化辦學方向

1)立足英語學科優勢,實現專業建設的特色化方向

夯實英語學科基礎,在英語專業建設的過程中提高英語類課程的實效性,強調逐步由本體性專業知識體系向條件性知識體系的轉軌。在系統提升英語專業建設的基礎上,加強教育學科建設,并逐步實現本、碩一體的英語教育專業建設。本科階段的重心是英語專業素養的系統提升。

課程結構的優化要分階段有側重完成三個課程模塊,即英語課程模塊、教育課程模塊和教育類ESP課程模塊,三個課程模塊相互交叉和融合,構成英語教育的專業內涵;碩士階段的重心是教育專業素養的系統提升,同時強調課程的延續性和實踐性,實現教育類ESP專業建設的學術傾向性和職業傾向性,前者以外語教師教育和外語課程與教學論的學術性碩士專業建設為主,后者則側重于教育碩士(學科教學·英語)的專業建設,從而實現英語教育專業的高層次化、一體化建設。

2)英語教育專業特色課程的系統開發

以系統開發英語教師職前教育特色課程為突破口,促進英語教育專業優勢與特色的有機整合,實現“英語+教育”的雙專業協同發展。我們需要從理念、目標、內容、設計、實施及評價等環節入手,對國內外英語教師教育的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及授課方式等進行調研,制定特色課程的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組建特色課程開發隊伍,開發特色課程資源開發,謀求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英語教育專業特色課程的系統開發,首先應立足于英語學科的專業優勢,將相關的教育學科內容融入到英語的課程與教學之中(諸如閱讀、翻譯、寫作和聽說等課程),使學生在增強英語專業技能的同時更多地關注到教育學科的相關內容;其次對教育學科內容進行“精加工”,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論,領悟經典的教育思想,關注教育研究的前沿動態,這體現了教育學科專業的基礎性、應用性與前沿性。

3)實踐教學與科研基地建設的合作與雙贏

優質的實踐教學與科研基地建設是保障中小學英語教師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應用型中小學英語師資培養的關鍵所在。實踐教學與科研基地建設不僅能夠實現大學與中小學教學科研工作的合作與雙贏,而且能夠使學生在教育實踐中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將科研引入到教學之中。在實踐教學與科研基地,我們可以選聘一批業務能力強、科研素養高的專家教師和骨干教師,作為中小學英語教師教育的實踐指導教師,在實踐教學和科研合作中建立一種長效機制,將實踐教學與科研基地建設做實做強。此外,高校也可以在科研指導、師資培訓以及業務進修等方面為實踐教學與科研基地提供有力的支持與幫助,共同策劃教改科研項目,攜手推進中小學英語教師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從而切實提高中小學英語教師教育的規格質量與層次水平。

四、結語

英語教育專業的設置是國際社會發展及我國英語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的需要。但該專業的學科定位與人才培養目標必須納入國際化視野,專業建設也亟待明確和解決幾個問題:專業的內涵及其人才培養方向;“兩張皮”現象與英語教育專業的學科交叉融合;專業的特色化辦學方向等。

也就是說,英語教育專業建設需要進一步明晰英語教育的概念與人才培養目標,克服英語與教育“兩張皮”現象,化相克為相生,促進英語教育專業的學科交叉融合。英語教育專業建設的出發點是要著力提升英語教師隊伍建設的層次與質量,并最終通過“英語+教育”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為國家培養具有英語基本功扎實、教育學專業知識豐富、教學及教學研究能力強、具有國際視野和競爭能力的英語教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