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英語教育的人文性與交往性研究
時間:2022-02-16 11:18:37
導語:高職英語教育的人文性與交往性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全球化思潮下的外語教育已經成為一國社會資源與文化軟實力的隱性標尺。高職教育將職業能力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向,而在當下的文化邏輯層面上,教育的價值逐步失去了原本固有的理想。同樣,對外語教育規律的探索與實踐,更需要從價值論視角,關注各類復雜的不確定性,從而規范外語教育實踐行為。本文著力從人文性與交往性上來系統闡述外語教育的特性,以及構建人文生成的課堂環境。
關鍵詞:價值論;高職英語;人文性;交往性;人文課堂
當代外語教育與實踐呈現出開發之態,對于學科思考的空間與焦點往往以生硬的理論照搬或廉價的符號移植為主,新的教育觀難以從學術視角進行魅力展現。近年來對高職外語教育實踐的運用,得以從哲學視角來追求外語教育的新認識。正如黑格爾所言“概念是內蘊于事物自身的東西,事物之所以成為事物,主要由其概念的定義,從把握對象中為我們評判概念創造了條件”。高職外語教育在追求知識至上、人文淡漠的誤區中,外語教育的價值功能被遺忘,使得外語教育費時費力卻低效。德國語言學家洪堡特提出“每一個語言都包含著一個獨特的世界觀”。基于此,對人文教育的訴求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關注,本文將從價值論視角,就高職外語教育的人文性及交往性進行探討,并從關注人的成長、塑造健全人格上進行重構外語價值理念。
(一)外語教育中的人文性缺失
外語教育作為語言教育的論斷,本身在本質界定中就顯得矛盾。一方面外語教育并非是簡單的語言教育,更多的是通過語言教育引領人們進行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從語言教育實踐來理解教育本身,非語言教育手段更是滿足人類多樣化思維方式的符號再現,對于特定場合、情境下表達的語言符號具有詮釋、互補和內顯作用。也就是說,對于高職外語教育,應該充分重視文化、情感、人格、尊嚴等內在要素的特殊作用,以滲透式、多元性、開放性、非強制性方式達到語言教育無法獲得的教育效果。楊叔子提出“忽視文化陶冶,過窄的專業教育,一方面限制了學生的學術視野,另一方面降低了學生的人文素養,使得教育面臨功利主義的窠臼”。對于高職教育提出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設定,要兼顧學生個性與全面發展。高等外語教育中對人文素質的缺失,使得人文性日漸萎縮,過于重視外語學科專業教育,強調“實用”、“應試”導向,學生的精神追求和人文理想受到弱化,外語教育完全等同于一項技能訓練。時代的發展延續了歷史的脈絡,對于人文意義的關注越發需要從人本、人道等概念的豐富中來形成。中國的人文教育是規范行為、教化民眾的精神力量,包括人文知識人人文精神在內的文明之道。到底什么是“人文”,人文性的本質及內涵又是什么?教育的人文性有哪些表現?一般認為,對于人文性的界定缺乏嚴格的準確的規定,在談及人文性內涵時,不同學者的視角也未能統一。然而,對于人文性的理解,主要從文化性、文學性、精神性、審美性、人格品質、創造力等方面進行細化,再進一步深化為人的個性、尊嚴、理想、價值、追求、信念、情操等要素。現代教育的人文性,特別的高等職業教育,在講究功利性、物質性的同時,忽視了精神性的人文價值,學生過重看待知識的傳授,而對于尊嚴、目標、情操等人文性素質的理解陷入茫然。
(二)外語教育中的價值審視
價值論作為哲學視角下的理論探索,對高職英語教育中的人文性的缺失進行了重新審視。英語教育的特性要與職業教育所倡導的專門性、技術性人才相一致,對于基礎性技能的明確,不僅僅表現在聽、說、讀、寫等語言能力,還應該從人文關懷上注重人文素質能力。也就是說,英語教育在教育目標上不能停留在純粹知識、技能的訓練與掌握,還應該強調直覺、意志等心理狀的養成。與其他學科教育一樣,對于高職階段的英語教育,都是從人與人、心與心的精神互動中來完成的實踐活動。既有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傳授,還包括對學生意志行為、情感領悟能力的養成。大凡教育活動,在知識的傳遞、思想的啟迪、行為的向善、思維的變化、能力的成長中,對學生靈魂的觸動是產生教育實效的具體表現。教育如同人的生活,其本質不能放棄對人性的完滿。英語學科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同樣需要在英語教育活動中,從外語知識的習得中認真反省和理性思考。同時,對于英語教育的人文性,多停留在空泛的概念上,特別是對內涵的規約,應該從道德性教育上強調其地位和作用。德育是人才必備的基本素質,學者茱莉•羅賓曾說“特定的社會下,在技術成熟與完善的同時,健康的人未必擁有道德建樹”。學者陳桂生也談到,對于教育的本義有三個階段兩次轉義,第一階段的本義是道德人格的完善;第二階段的轉義是健全人格;第三階段的轉義是構建社會性的人格。可見,對于教育與道德的關系研究,需要從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行為規范中來形成完美的人格品質。
(三)英語教育過程的審美意義
對英語教育道德性的追求,與英語教育偏離哲學的最高旨趣,使得教育過程不再是真、善、美的重塑,更像是教育技術化、工具化的彰顯。事實上,在英語教育實踐中,高職外語教育的道德教育作用是巨大的。從東西方文化交流中,學生在西方文化道德元素的品讀中,與自身的東方文化底蘊產生碰撞,并在中西方文化的對比中,激發學生的文化自省意識,增強學生的民族尊嚴和愛國熱情。如利用專題講座、演講比賽、社會調查等方式來延伸外語課程的德育形式,從吸收、借鑒、分析、利用中來正確看待西方道德問題,立足于現代化建設實踐,從發揚民族傳統優秀文化中,博采各民族長處,增強民族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高職外語教育的人文性與學生的審美教育息息相關,心靈的塑造如同對各種美的接受過程。外語駕馭在學生認知養成上,從符號美、對稱美、哲理美、邏輯美中來認識美,欣賞美。我們從外語作品的閱讀中,挖掘外語語言固有的美,在外語教學方式上,注重語言的鑒賞,開啟學生思想認知與審美教育。現代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鼓勵學生從外語教育的人文性中來發現知識的美,從培養學生的主體性上樹立遠大的理想旨趣,陶冶情操,完善修養,提升學生的人文品質和精神品格。
二、高職英語教育的交往性討論
(一)交往性在社會哲學中的表現
英語教育與其他社會認知活動一樣,必然存在明顯的交往性特征。交往性是英語教育過程中對各類復雜社會關系的歸結,英語語言是人際交往和傳遞思維的重要工具,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背景。每個民族在歷史傳承與演進中,對于交往扮演者重要的文化傳遞功能。語言學家索緒爾提出語言的社會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語言的事實性呈現,二是對語言的應用性表達。語言在滿足人際交往中,其目標在于傳遞思想感情。對于高職英語教育的交往性特征,也應該從兩方面來考量。一是將英語教育過程中個體對語音、語法、詞匯的學習;另一方面將個體對英語教育應該與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相適應。探討英語教育的交往性,我們需要從文化的社會屬性入手,來細究文化的內涵。學者泰勒對于“文化”的表述體現在:文化的綜合性,既有知識、信仰,還包括藝術、道德、習俗等內容,這些都是構成人類社會的必要要素。可見,從文化與英語教育的關系來看,成功的英語教育既要能夠反映某個民族的文化,又要能夠揭示本民族的思維方式及世界觀。個體的生命涵養、生命潛能需要交往性來關注和關懷。從體驗哲學上來審視英語教育事業,人作為哲學主體在語言的學習和認知中,從交往性中建立對話,完成對心智、認知的形成。
(二)生命教育是構建英語課堂交往性的主陣地
英語學科知識教育與生命意識的滲透是對生命本位的尊重。英語課堂多一點情感、少一點控制,多一點互動,少一點灌輸,首先是對生命個體特征的尊重。接受并肯定學生的個性特征,尊重并寬容學生的各種思想火花,要從英語課堂教學體驗中,注重學生的興趣激發和知識、情感、智能、思想的成長;其次,學生的生命教育在于喚醒,交往性在英語課堂中的運用,主要通過師生間的生命對話,從思想的傳遞、思維的碰撞中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并從挖掘學生的生命內涵中喚醒學生的獨立性。英語課堂教學是構建交往性的主陣地,對于師生關系的平衡,不僅要從知識學習上滿足學生生命主體的各類體驗,還要從啟發學生精神價值,幫助學生領悟世界的本義。這一過程的完成,將英語教育與生命教育進行融合,從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的趨勢下,將英語教育與人的生命教育歸結在一起,促進生命個體的自然成長。
(三)交往性在文化中的表現
英語教育的交往性受到教育者文化價值的影響而表現在兩種傾向。一是薩丕爾和沃爾夫提出的“語言中心論”,其思想在于從人的思維與語言結構上探究某種關系,并將對語言的認識作為使用語言的主要任務。對于語言中心論來說,不同民族不可避免的帶有某種獨特的主觀意識來學習語言,從形成不同的語言觀,這些特殊的認識又反過來制約著人類的非語言行為。二是以鮑阿斯為代表的“文化中心論”,他認為,人的社會生活決定著語言形式,并受到文化的影響,強調文化對語言的決定性。我們從英語教育實踐中來審視英語文化的傳播價值,能夠從文化展示中保持文化的中立角色,并從本族語言與英語語言的相互影響與制約中取長補短,發揮英語教育的積極作用。
三、結語
我國憲法規定,各民族擁有使用自身語言文字的自由。對于英語教育來說,政治性的導向作用也不容忽視。再者,對于生活在社會中的每個人,英語教育在構建社會組織結構中,必然需要與經濟生活相聯系,受到經濟活動的制約。對于英語自身來說,由于英語的外延已經成為世界語,對英語教育本身已經成為一種人力資本。因此,學習和掌握英語已經成為當前外語教育經濟價值的重要砝碼。但同時,對于高職階段英語教育人文性、交往性的探索,主要是基于從事實認知到價值認同的轉移上,并從理性認識來判斷其價值。總之,對于英語教育的本質探討更需要從多層剖析中來把握,價值論視角下的高職英語教育,為我們洞悉英語教育活動的價值,探尋英語教育與人的智慧養成提供了參考,也讓我們從哲學范式思考中為英語教育的職業化發展找到了邏輯起點。
參考文獻:
[1][德]黑格爾著,賀麟譯,小邏輯,商務印書館,2004.339.
[2][德]洪堡特著,姚小平譯,洪堡特語言哲學文集[C].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298-299.
[3]楊叔子,永必重求真,今應更務善[A].中國大學人文啟思錄[C].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1998.15.
[4][美]茱莉•羅賓.現代大學的形成[M].尚九玉,譯.貴州教育出版社2004.223.
[5]張家源.淺談如何用“先學后導”的有效教學觀指導英語教學[J].企業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論版),2009,(6).
[6]溫雅娜.生態教學觀下環境對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的影響[J].宜春學院學報,2010,(9).
[7]薛荔立.目標的意義建構與教學設計[J].小學教學設計,2007,(18).
[8]李寶榮.科學的教學觀有利于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8,(11).
[9]曾文.談高中英語有效教學[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3,(7).
作者:薛才佳 單位:安徽中澳科技職業學院
- 上一篇:獨立學院英語教育面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 下一篇:中小學英語教育中的質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