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關于王小波的文化想象 (會員資料)

時間:2022-02-19 05:08:00

導語:試論關于王小波的文化想象 (會員資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試論關于王小波的文化想象 (會員資料)

摘要:本論文的主要內容是關于王小波文化想象。自從王小波逝世之后,他就被形塑成一種"自由/特立獨行[1]"的"知識分子"形象,這使他超離了作家的身份而具有文化(消費)符號層面的意義,這一部分我沒有把關注點設定在文學界和學術界[2]對王小波的論述上,而主要以《三聯生活周刊》和《南方周末》等為代表的都市文化報刊對王小波的評價與論述作為關于王小波的文化想象的關切點,具體操作是以它們對王小波逝世五周年的哀悼活動為解析的主要文本,重新坼解這些論述,可以看出都市文化的消費主體賦予了王小波"自由撰稿人"、"特立獨行的人生哲學的倡導者與實踐者"和"具有自由思想與獨立精神的知識分子"的文化想象,這也大致構成了"王小波"作為建構起來的文化符號在都市文化當中的所指涵義或另一種能指的滑動,通過這些論述可以從一個向度呈現出90年代文化圖景中關于"自由"、"獨立"和"知識分子"的文化想象的一種敘述,或者說這是一種為王小波這個流行符號展開除蔽/除魅的活動,使其獲得一種澄清的表達。

引言“公務員之家有”版權所

王小波的"意外"逝世,成為這個文學越來越不具有轟動效應的時代里終于出現的一次"意外",我想這份意外的出現,是因為他的小說給不同層次的讀者帶來了不同的震驚與"文本的愉悅"[3],閱讀其作品獲得的是一種主體意義上的"快感",而這份快感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又由文本中所蘊涵的"欲望"構成[4]。當然,使其在文化層面上產生廣泛的影響,與他在報刊雜志上以專欄作家/自由撰稿人的身份寫作的大量雜文/隨筆有關。

王小波屬于那種身前平寂,身后"熱鬧"的作家,當然,所謂平寂,并非真正的泥沉大海無人知曉,而是只局于有限的知識圈/批判界/文壇[5]。王小波生前在大陸只出版過一本書《黃金時代》(華夏出版社,1994年),當時并沒有引起轟動,并且也是在"他兩次榮獲世界華語文學界的重要獎項--臺灣聯合報系文學獎中篇小說大獎(第13屆和第16屆)"[6]和在香港已經公開出版《王二風流史》之后才出口轉內銷到大陸,使他的作品正式登陸于大陸文學界,這也充分說明人們對于王小波的理解和接受存在著某種程度上的滯后性,試想要不是《黃金時代》在臺灣《聯合報》上連載并得獎,他的小說在大陸不會那么快就得以傳播。不久,在由華夏出版社舉辦的一次關于王小波作品的討論活動中,討論者更多地把關注點集中在《黃金時代》的性描寫上,也就是把該小說放置在色情與非色情的道德主義的論述空間中展開。雖然文學解凍(新時期文學)之后,有許多小說觸及到一些性描寫,但還沒有像王小波這樣大膽而毫不隱諱自己的性興趣,并在小說中作性狂歡宣泄,這種對性器官、性行為、性快感的近乎白描式的展示在當時的文學界顯然沒有足夠的思想準備,似乎有點低級趣味[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