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方法論思考

時間:2022-10-28 09:53:00

導語:科學發展觀方法論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發展觀方法論思考

〔摘要〕科學發展觀既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又是指導發展的方法論。研究、認識科學發展觀的方法論對于我們貫徹科學發展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科學發展觀的方法論是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包含豐富的內容,這里把它概括為“七論”,即人本論、發展論、和諧論、特色論、兼顧論、協調論和規律論。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世界觀,方法論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人們對科學發展觀的世界觀部分已經進行了大量研究,并且取得了有益的成果,但對科學發展觀的方法論部分即指導發展的方法的體系則關注不夠。而后者對于我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尤為重要。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重視和加強對科學發展觀的方法論研究。科學發展觀的方法論是一個方法體系,包含多方面的內容,經過初步分析和認真梳理,也為了便于論述和使用,我們可以把其概括為七個方面:人本論、發展論、和諧論、特色論、兼顧論、協調論和規律論。

一、人本論

“人本論”,就是在發展中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和方法。在發展領域堅持“以人為本”,就是在有關發展的各項工作中貫徹和體現以人為目的、以人為基礎、以人為中心的理念和精神。

“以人為目的”強調發展是把人當作主體,把人看作目的,是為了人的發展。我們的一切發展都是為了保護好、發展好、實現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體現、保證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正如學者們指出的,發展的目的是使人作為人而不是作為生產手段得到充分的發展,“應使每個人都掌握自己的命運”,①因而為了一切人和完整人的發展理應成為當代政治家、經濟學家和研究人員一致接受的目標。②

“以人為基礎”強調的是為了人的發展必須依靠人,把人作為推動發展、實現發展的第一資源。在世界各國工業化、現代化的進程中,人們比較重視機器、生產設備、生產線等物的因素的作用,而對于人特別是普通人的作用則比較忽視,片面強調人對機器、生產設備的配合、適應,結果導致了人的片面發展和人與組織、社會關系的緊張。在知識成為最重要生產要素的新經濟條件下,③知識的載體即人的作用日益凸現,要實現發展必須把人作為基礎,在各行各業樹立起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觀念,通過發現人、引進人、使用人、培養人、發展人來促進各項事業的發展。

“以人為中心”指的就是把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作為發展工作的中心環節。既然人是我們各項發展事業的主人,并且人特別是各種人才在發展事業中具有基礎和關鍵的作用,這就要求我們要把人作為工作的中心,在工作中尊重人們的主體地位,發揮人們的主人翁責任感,開發人們的工作潛力,建立健全感情留人、事業留人、適當的待遇留人相結合、相統一的激勵政策和機制,在工作中調動人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努力促進各項事業的發展。

二、發展論

“發展論”指的就是樹立發展是第一要務的思想,以發展業績作為判斷工作成效的首要標準。“科學發展觀,是用來指導發展的,不能離開發展這個主題”。④“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也是解決我國社會一切矛盾和問題的根本辦法。”⑤為此,就要突破發展的瓶頸,完善發展的機制,培育發展的后勁,不斷爭取發展的成果,推進發展。

“突破發展的瓶頸”要求重視和加緊解決制約發展的基礎性、關鍵性問題。發展的“瓶頸”在不同的地方及其不同的發展時期可能有不同的表現,比如在有的地方表現為交通不夠便利,在有的地方則表現為指導發展的觀念還比較落后,而在有的地方則可能表現為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的機制缺乏活力,等等。要推進發展,我們必須科學認識、全面評價制約發展的瓶頸問題,集中力量加緊解決。

“完善發展的機制”要求建立健全有利于人們謀發展、促發展的各項政策和機制。在有些地方和單位,人們談發展、講發展的時候比較多,而真正重視解決人們關心的有關發展的政策、體制和機制問題的時候則比較少,不僅在一定范圍和很大程度上挫傷了職工群眾盼望發展、要求發展的積極性,而且往往會貽誤發展的有利時機。要實現發展特別是快速發展、趕超發展,必須完善和落實有利于發展的各項政策、體制、機制,激勵人們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培育發展的后勁”要求不僅要關注現在的發展,還要關注明天的發展,未來的發展,因而必須要培育有利于本地方、本單位、本部門發展的后勁。這個“后勁”可以是人才隊伍,可以是科學技術,也可以是教育培訓,還可能是資源開發或環保等,但都關乎發展的長期性和持續性。不少地方或單位在發展問題上經常患的“發展病”是過于重視短期的發展業績,只重視和重點支持那些能夠在短時間內產生明顯效益的工程項目或部門,對其他項目、其他部門則重視不夠,甚至為了這些效益好的生產項目不惜拖延環保、教育等項目的建設,造成不必要的發展損失,帶來難以彌補的發展代價。

三、和諧論

“和諧論”,即我們追求的發展不是像有些發達國家那樣富者更富、窮者更窮的發展,而是人人共享發展的成果,在推進發展的過程中達到上下和諧、左右和諧、內外和諧、代際和諧、自我和諧,最終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

上下和諧。即“上級”和“下級”縱向關系的和諧。上下和諧主要包括兩點,一是下級對本部門、本單位、本人發展的意愿、愿望能夠被上級認識、尊重和滿足,對發展的意見、建議能夠被理解和采納,從而使上級有關發展的決策、決定更具合理性和群眾基礎;二是上下級單位的人員或領導與群眾共享本部門、本單位發展帶來的成果,而不是領導“吃大頭”,群眾和下級“拿小頭”。

左右和諧。即各部門、各單位、同事、同行之間橫向關系的和諧。實現社會和諧的一個途徑就是在我們制定、完善各種政策時,要防止或避免各種形式的分配不公、收入懸殊和過大的社會差距,在人們的勞動成果、經濟利益同其勞動付出之間確立和形成最大限度的正相關關系,在人們的權利與義務、貢獻與回報之間建立和完善對稱關系,從而使人們能公平地分享勞動成果和社會發展帶來的各種利益。內外和諧。即一個地方、一個單位、一個部門同其外部之間關系的和諧。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發展不能是這樣一種發展,即為了一個地方、一個單位、一個部門的發展或快速發展而導致其他地方、單位、部門不發展或緩慢發展,進而形成較大貧富差距,產生社會矛盾。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發展應該是一個地方、一個單位、一個部門從內外結合、單位整體、社會整體的角度推進的發展,是一個地方內外、一個單位內外、一個部門內外乃至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

代際和諧。即一代人與下一代、下幾代人之間關系的和諧。這里的“代”既包括出生先后意義上的“代”,也指任職先后意義上的“代”(這里又叫“屆”)。有的地方不顧后代子孫對資源和環境的需求,為了追求高速發展、短期暴富,大肆開采甚至浪費能夠利用的各種資源,污染、破壞自然環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而有的單位負責人為了自己的政績和升遷大搞形象工程,任人唯親,不合理地引進人、使用人,給接任的負責同志或單位留下發展的包袱和積重難返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在評價一個地方、一個單位的發展業績時不僅要看當前的發展成果,還要看給后代、后任提供了怎樣的發展空間,創造了怎樣的發展條件。

自我和諧。即人們自身的心智和諧、身心和諧、素質和諧。和諧社會、和諧發展實質上是社會成員、社會個體自身和諧發展的外部表現和外部成果。因此,一個部門的和諧、一個社會的和諧歸根結底體現于成員個體的自身和諧。不管是培養人,還是使用人、評價人、晉升人,不能只強調其一方面的素質、能力,而忽略其他的素質、能力,要最大限度地營造一個鼓勵和促進人健康發展、全面發展、和諧發展的氛圍和環境。

四、特色論

“特色論”,就是在發展中堅持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發展、以特色求優勢的原則和方法。為此,要把握好三點:體現時代精神、繼承文化傳統、突出創造性。

體現時代精神。科學發展觀所認為的“發展”,不是脫離時代的發展,而是與市場經濟的要求相適應、與現代化的方向相一致的發展。不同的地方、單位及部門在進行發展的比較時是在共同的前提下進行的,這個前提就是與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現代化相一致的發展,是體現時代精神的發展。

繼承文化傳統。與科學發展觀相符合的發展一定是人們通過特殊的途徑實現的、具有自身文化特點的發展,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發展,更不是模仿式、移植式的發展。這就要求各地、各部門要繼承自己的文化傳統,因為正是自己的文化傳統使自己區別于其他的發展,也規定或預設了獨特的發展之路。要看到,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文化不是我們建設現代化、實現發展的障礙,而是條件和優勢,關鍵在于發掘、轉化和運用。

突出創造性。有人曾形象地把“特色發展”概括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人新我異。但不管是哪一種特色的發展,都與人們的創造性努力分不開。要實現特色發展,必須進行艱苦的探索和努力,必須群策群力,集中群眾的智慧,必須把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調動起來,使這種發展打下這些人奮斗、探索和智慧的烙印。

五、兼顧論

“兼顧論”,就是在發展中避免片面化和只顧一頭的思想傾向和做法,堅持“兩點論”、“兩手抓”和兼顧的原則和方法。主要包括圍繞中心兼顧邊緣、抓住重點兼顧非重點、關心優勢兼顧弱勢。

圍繞中心兼顧周邊。“在復雜的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⑥解決主要的矛盾就成為工作的中心。在發展工作中也有一個中心,從當前形勢、從國家和地方看是經濟建設,從每個單位和部門看就是決定這個單位、部門存在和發展的工作。各地各部門要發展必須圍繞中心,突出中心,抓牢中心。同時,發展的矛盾中還有次要的矛盾,而次要的矛盾就是中心工作以外的各項輔助工作。這些工作和領域既關系到中心工作的長遠發展,也影響和決定著工作和生活于其中的職工群眾的切身利益和自身發展,也必須給予足夠重視。

突出重點兼顧非重點。在發展的工作中,既有主要的矛盾,即中心工作,也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即重點工作。因而,在處理好發展的矛盾,做好各項發展工作中,還要抓住重點工作、重點領域、重點單位和重點部門,這是發展的矛盾特性決定和需要的。但強調重點,不是給予與其直接相關的單位、部門及其人員以特權,也不是為了造成重點單位、重點部門與其他單位、部門的懸殊差距,產生既定利益階層或群體,更不是政策性地設置重點從而人為地制造矛盾和社會差距,而是為了解決發展的矛盾,促進發展。因此,在抓住重點工作、重點單位、重點部門的同時,還要兼顧非重點的工作、單位和部門,以平衡各方面的發展,保證發展的整體性和公平性。

關心優勢兼顧弱勢。各個群體、各個個體由于把握和運用發展的機遇、投入和付出的努力、遇到的風險以及勞動年限等不同,產生了先進與落后、富裕與貧窮、先富與后富的區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優勢群體和弱勢群體。優勢群體的愿望、要求我們要給予關心和適當滿足,不能對他們的需要、呼聲置之不理。同時我們也要警惕,“如果一個社會中某些人已達到富足,那么他們就會力圖通過文化與經濟方面的行動去保持對其他人的相對優勢,這將會妨礙其他人的發展與升遷。優勢者將變為一個利益集團,即一個社會階級或者階層。”⑦并且,沒有弱勢群體的發展和富裕,社會的穩定就難以維持,更談不上社會的共同發展、持續發展和普遍進步。因而從政策上關注弱勢群體是非常必要的,應該使各個群體、個體享有發展的平等機會。

六、協調論

“協調論”指的是在發展中使人和事、社會的諸領域、單位的諸部門和人與自然相互配合、相互適應、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原則和方法。這主要包括人與事協調、諸領域的協調、人與環境的協調。

人與事協調。我們國家各項事業的發展最終落腳于每個單位及其各個部門的發展,而各個部門的發展依賴于職工群眾的高效工作。為此,就要做到人與事的協調。一是因崗設人、人崗相應。每一個崗位都是經過科學論證確立的,有對本崗位人員的工作經驗、學歷知識背景、能力技能結構等諸條件的明確要求,一個人能在某個崗位工作是因為他符合這個崗位的各種要求,而不是別的什么原因。二是責、權、利相統一。不管是企事業單位還是黨政機關都應建立嚴格的責任制,每個工作人員都有自己的責任,有與責任相應的權力,同時還要把對他的賞罰、升降、物質激勵、精神鼓勵同其工作能力、工作業績聯系在一起,從而努力“在各條戰線上形成你追我趕、爭當先進、奮發向上的風氣。”⑧

諸領域的協調。這里的“諸領域”既指社會的諸領域,包括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也指單位工作的諸領域,包括思想建設、組織建設、文化建設、中心工作等。沒有文化領域帶來的思想觀念變化和提供的智力支持,沒有政治領域的改革和建設所激發的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沒有社會建設領域所促成的穩定與和諧局面,經濟領域就不可能取得巨大的發展。同樣,沒有巨大的物質財富,文化建設、政治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都將成為一句空話。要保證協調,關鍵是要有一個諸領域相結合、相配合、相協調、相適應的工作機制。另外,各個單位在推進發展事業時也要注意各個工作領域、建設領域的協調,以保證事業的健康、和諧與長遠發展。

人與環境的協調。人與環境的協調事關發展的可持續性,也關系全國各族人民及后代的生活質量。我們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先浪費資源再節約資源、先損害環境后改善環境的老路,必須努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把環境能耗作為衡量發展的一個基本指標。僅用GDP來衡量發展還不夠,還要建立綠色GDP評價體系,把能耗、環境質量作為衡量發展的硬指標。要把環境和生態設計作為城鄉規劃設計的基本內容。在進行城鄉規劃、項目規劃、建筑設計時把其與生態環境的協調考慮在內,使這種規劃和設計符合生態要求,有利于生態環境。同時要倡導把節約資源和對環境友好作為新時期人們職業道德和生活美德的基本內容。

七、規律論

“規律論”,即在發展中自覺地尊重規律、研究和運用規律,使發展適應時代,符合國情,體現民意,立足實際,從而更加科學,更加合理,始終沿著健康、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方向運行。

尊重規律。在發展中尊重規律,就要堅持從實際出發。要著眼全球化、市場化、信息化的時代要求,結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立足本地方、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充分反映民意和集中民智,形成發展的思路,制定發展的辦法。要尊重科學。科技是人類關于自然規律、社會規律等的正確認識,是第一生產力。我們應該信任科學,依靠科學,特別要不拘一格培養和使用掌握、運用先進科學技術知識的人才。要敢于創新,與時俱進,“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錯誤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⑨使我們的思想認識和各項發展的舉措符合變化的實際,從而使各項事業不斷向前推進。

研究和運用規律。在發展中研究運用規律,要關注問題,使之清晰化。發展的規律是我們對發展的矛盾和問題的正確認識,要研究運用規律不能就事論事,也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要關注和研究那些事件、危機、現象背后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使這些矛盾和問題產生的體制原因、人為因素等顯現出來,從而為人們正確地認識和解決這些問題提供方法、步驟和思路。要總結經驗,使之系統化。不斷積累和及時總結發展的經驗教訓,使之系統化和普遍化為關于發展的規律性認識,用以指導我們的發展工作。要學習知識,使之可操作化。科學技術知識是人們對發展的規律性認識,我們要研究運用發展的規律,既要學習有益于發展的各方面科學與技術知識,還要研究科技知識的可操作性問題,以適應具體地方、具體單位的實際需要。依靠制度,使之長期化。制度問題更帶有全局性、根本性、穩定性和長期性,要保證各地、各單位在謀劃和推進自身的發展時自覺地、有針對性地研究和運用規律,必須依靠制度。如學習制度、調查研究制度、集體決策制度、責任追究制度、業績考核制度等。

注釋:

①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68.②〔法〕弗朗索瓦•佩魯.新發展觀〔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4.

③〔美〕彼得•德魯克.后資本主義社會〔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45.

④.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4-04-05.

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5周年暨總結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6-07-01.

⑥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0.

⑦〔英〕安德魯•韋伯斯特.發展社會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5.

⑧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1-152.

⑨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