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正義話語論爭研究論文
時間:2022-06-02 11:16:00
導語:哲學正義話語論爭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須首先說明的是,本文標題里"正義狀況與正義話語"之中的"正義"一詞,意非"正義的"性質界定,而是指"與正義有關的"意思。之所以采取了這種容易引起歧義的表達方式,是因為筆者尚未找到其他更為確切的漢語組合。因而姑且用之。解釋這一點同時意在說明,本文的中心議題是從正義的角度評說當前中國社會的諸多現象與相關的話語論爭。而之所以標注"正義"之名,是考慮到:到目前為止,直接以"正義"之名來系統反思并批判我們面對的這個社會的討論還很稀少。希望本文能夠引起各位讀者的興趣,并參與到有關正義問題的討論中來。
談論當前中國社會的正義問題有相當的難度,這種難度不僅來自于當前中國社會自身的極端復雜性,也來自于各認識主體對正義的理解分歧而造成的話語論爭。與此同時,這一話題的相當敏感性也為這種探討增加了難以擺脫的束縛。這種敏感性并不僅僅來自于它對有關方面現有狀態合法性的懷疑和沖擊,更來自于人們對這一問題的無知和不能理性探討的傾向,同時也來自于人們在討論這一主題時一直顯得不夠直接和集中--這又無疑地增加了整理這些話語的難度,因而也就使得對當前中國正義狀況的概括充滿了風險。對此,筆者深表警惕。因而本文的宗旨便不得不再次聲明:本文旨在引出中國當前社會有關正義的基本問題,所作的分析只能是一己的偏見,希望諸位讀者從這些問題出發明確集中地探討這一主題。
眾所周知,正義是任何時代任何人都不能逃避的問題,因為它關系到個人的生存狀況和生活質量。對于這一帶有根本性價值的命題,我們的思索顯得過于蒼白。目前,人們談論得最多的往往是法律公正,起點平等,分配公正以及社會道德等問題,雖然這些問題顯得尤為急切,也是正義訴求的應有之義,但在對正義問題的全面哲學思考方面,我們的話語圈顯然做得不夠。以中文文獻為例,目前為止以"正義"為標題的書籍中,真正的理論思考特別是帶有哲學氣質的思考,主要還是西語資源的翻譯品,比如羅爾斯、桑德爾、洛齊克、麥金泰爾等人的著作。筆者在北大圖書館檢索時的發現證實了這一點,以"正義"為關鍵詞搜索書目,除十余本翻譯品之外,只有五本左右的中文著作是關注當前中國社會的正義狀況的,但就是這種關注也只是從法律、意識形態、社會道德和經濟發展的層面出發的,中文資源中直接從思想層面全面深入探討正義問題的著作,只見到兩本:《正義的兩面》(香港:燕繼偉著)與《正義及其相關問題》(戴華主編),其他的都是對古文經典的釋義之作,已與正義論題無關。
當然,最近筆者在書市也看到兩三本有關中國目前社會正義狀況(如有關戶籍制度改革、中國社會公正等問題)的著作,但思考的深度和系統性依然不足。而且從總體上看,中文著作中討論目前中國正義問題的數量太少,發出的聲音也比較微弱。
對上述情況的解釋可以有四:一,話語圈對正義問題的思索不足說明,正義的訴求已不再急切,因而不成為問題,這顯然與當前社會不符;二,話語圈基本上廓清了正義的問題,對此問題已形成基本的共識,因而較少爭論,這也與當前的話語圈不符;三,人們不愿意探討這一話題,或者因為其敏感性,或者因為探討這一問題的艱難--這反映了當前話語圈的部分事實,但也不能完全這么看;四,因而只有第四種解釋,有關方面在擱置這一爭論,不管是官方的"不爭論"方針,還是先把經濟發展下去再說的各派理論,都試圖在回避當前社會的價值危機。
具體到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對正義問題所作的評說和行為往往帶著一己的直覺和沖動,而缺少對一個轉型社會的理性思考,使得漸進地促進社會各方面正義狀況的改善顯得尤為困難。
所以筆者認為,對于正義問題,我們的智慧實在是太少了,因為我們都把太多的精力和熱情放在我們個人或團體所屬的狹隘的生存處境中,我們的公共知識分子和政治人物還很少從信仰層面,政治合法性層面,社會哲學層面來考慮我們這個社會的正義問題,即使也有一些考慮的,但也因為各種原因很少有機會對此予以直接的表達。而在已有的有限智慧中,精英層,包括權力精英、知識精英和經濟精英,真正關注的又比較少。他們在不質疑自己行為本身是否合乎正義或者是否有利于促進正義的前提下為發展神話添磚加瓦,他們以為社會就會在這種增長中順利前進。因而我們不得不說,正義,在我們的時代多少是缺席的。正如我們目前的改革主要還是增量改革而不是存量改革一樣,我們的思考更多的是求新,而較少地關注從一開始就伴隨著我們生存的正義問題。但同時也不能否認,雖然我們當前所處社會從信仰層面,政治層面,社會層面到個體交往層面都存在著嚴重的正義缺席局面,但從官方意識形態,學術語言到一般社會思潮直到民間話語,部分對正義的表達和思考從來沒有停止過,我們的追問一直在進行,但表達而出的話語實在是太有限了,其影響力也更有限。
所有這些,都使這一主題具有了討論的價值。
一正義之名與正義之實--中國語境中正義之內涵
討論正義問題,首先要做的是為正義正名。何為正義?是個極難回答的問題。其具體內容隨時間和地域的不同而各有不同。但其包含著的基本精神具有相通之處。
以中國為例,正義,在中國的語境中實在是個曖昧不明的概念。從這個詞語本身來看,古典文獻中的"正義"是指正確和標準的釋義之意,而無現代性的公正、公義之意。可以說,正義作為具有現代性內涵的名詞,對中國來說,就是一個現代性在中國的展開,因而單從話語本身來看,它是一個舶來品。但因為正義訴求的共性,更因自共產主義運動以來社會正義(公正)目標在全球的凸現,我國現當代話語中的"正義"一詞基本上已"與國際接軌"。
當然,中國目前的正義內涵卻不僅僅是現代性的,它依然保留了太多的傳統和中國人自己的理解。這需要進一步解釋。中國過去雖然沒有直接的正義說法,但有各種名詞同樣包含了中國人的正義訴求,這些名詞有:天道,道,天理,天,良心,義,仁,信,情,理,等等。這些詞語分別對應于一個政權的合法性,一個社會的公正性和個人行為的是否合乎正義。這種包含著正義內涵的話語既有可能是對某一狀況的辯護,也可以成為對自己顛覆行為的合法性論證,更說明了中國語境中對正義的特殊理解和訴求。這種特殊性體現在諸多方面,比如中國人對"情理"這樣的倫理性價值的偏重,而不是像西方對"邏各斯"和形式合理性的極端執著;又比如,因為中國沒有宗教性的終極信仰,他們將幾乎所有的心智和努力都放在了世俗生活和現有社會秩序的關注上,因而缺乏一種對更高級公義準則的確信,這就使得中國人的正義訴求停留在一個比較實際的層次,同時也使中國的正義論證不是從邏輯前提出發的推理過程,而成為能否帶來生活樂感的功利解釋。
即使如此,我們依然不能否認人類在對正義問題的理解上有一些基本共識,比如誠信,忠實,尊重生命,互惠,等等。而且隨著市場的擴展,交往中遵守一些起碼的規則已成為人們對正義的起碼要求。在政治領域同樣如此,政治合法性必須建立在尊重人權,尊重民眾意見的基礎上,這也成為當前政治正義的共識。雖然我們可能沒有那么明確而系統的理論表述,但中國已有越來越多的人接受這些正義觀念并形成言論,在行動上也作出了相應的努力。
二當前中國社會的正義狀況及話語論爭
1起點平等、規則平等與結果公正
比較表面和最為常見的正義問題,在當前中國,就是起點平等、規則平等(機會平等)與結果公正。只是各方關注的側重點有所差異。
正義,兌現到社會層面,主要是一種對公正的訴求。公正之中,平等最為基本。對平等的理解可以有不同,這主要涉及到:在一個人行為及其目標的達成中,各種要素所起作用的大小。如果現有的社會體制等約束條件并不阻礙每個人的行為自由和愿望達成,這個社會便不存在正義問題。但這樣的社會從未有過。
所以,正義成為一切社會面臨的常態問題。這里面主要的問題是人們對公正的理解,是重視起點平等,過程平等,還是重視結果平等。一個社會因為存在先在條件的差異,加上個人秉賦的差異,起點平等實際上很難嚴格做到。只有在一個通過人為強制力實現社會的整齊化一,起點的平等才能較大范圍地實現。但我們知道,這要付出極大的代價,即社會的死氣沉沉與競爭動力不足。
因而一般的公正期待就是規則面前人人平等從而保證機會的平等開放。這一點實現的現實可能性比較大,作出相應的努力便可以基本達成。
然后就是結果平等。在我們的俗語中傾向于稱之為"平均主義",就是不管個人的努力如何,在結果上保持一個大致的平衡,從而保持一個社會內部各成員之間的差異性于一個極小的范圍內,因而社會成員之間的心里失衡可能會減少,這往往以犧牲社會的效率為代價從而得到一種"廉價"的穩定。當然,作為公正訴求的結果公正與此不同,它強調對過分懸殊結果的再分配,從而保障一個社會的弱勢群體,以維持一個社會的基本均衡。因為從理論上講,任何一個較好結果的取得不能算作是完全的個人努力的結果,國家、社會和周圍的人都為這種結果作出了相應的貢獻或付出了相應的代價,因而,作為一個基本的公正訴求,他們應該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現實表現就是富人納高額的個人所得稅,政府通過公共財政轉移支付特別是加強社會保障,等等。這在理論上是比較復雜的問題,也有諸多爭論,筆者在此只簡要述及這些。
然后,我們可以看看在我們目前的社會。起點不平等,規則不平等,結果嚴重懸殊的現象都普遍存在,這說明從這一組概念的視角觀察我們的社會會得出讓人沮喪或是憂慮的結論。對此可以說得詳細一些。起點不平等,比如,個人的出身,在農村還是在城市,在官僚、商人之家還是普通工農之家,對一個人的影響依然非常巨大;得到同樣的成功,不同起點的人付出的努力相差懸殊。規則不平等的現象更是比比皆是,制定規則的主體參與競爭,比如球賽里的黑哨,股市里的內部股,甚至"長江讀書獎事件",都能說明我們這個社會的規則意識有多么差;規則本身不透明不公平,強勢群體操縱游戲規則,弱勢群體無權參與和監督的現象也普遍存在,這直接影響到實際的競爭過程,這特別體現在我國國有企業的改革過程,極少數的"內部人"將財富轉移到私人手中,而普通工人和社會成員無權過問,難怪有人要求只要規則能公平就不錯了呢。再說我們的結果不公正,貧富懸殊在改革開放以來連年高攀,基尼系數早已超過了公認的警戒線;窮人還在溫飽線上掙扎,而富人早已吃厭了黃金宴卻能偷稅漏稅或者公款報銷。如果讀者仔細觀察這個社會,真正憑純粹憑個人聰明才智實現大成功的,比起那些憑關系(比如與權力的內部聯系)、趁改革空隙鉆制度法律空子而獲致極大成功的,比例究竟有多少,你就能得出自己的結論。
2正義信仰,政治合法性與社會公正
其實,如果窮根究底,正義本身包涵了不同層面的內容,這些層次之間又存在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只是在日常話語和行為中,我們較少去深入考察正義觀念的來源和各層次之間的關系。
在本文的分析中,正義單從內容上看主要包括三個層面。這需要逐個解釋。
所謂正義信仰,即一個社會中普通成員對一種較高層次的公正準則的執著信念。這一點在我們目前的社會看來非常讓人擔憂,因為時時和處處存在的不正義現象,人們對正義的期待已然減弱,結果人們之間就會用其他的方式比如"潛規則"(這種潛規則是非正義的)取代一種公正的規則,社會資本的損耗增加,人們的心態不再平衡,競爭環境也就隨之惡化。加之中國本來就是一個極端世俗功利的社會,沒有普遍的宗教信仰和其他敬畏對象,現實生活中政治體系用一種自上而下的宣傳灌輸并得不到有效的結果,因而對正義價值的執著顯得非常脆弱。對社會非正義現象心懷不滿而憤世嫉俗的也有不少,但這多少是停留在話語層面,無法對社會進程產生實際的影響力。也有相當的人群選擇了如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這樣的宗教,但這種選擇主要是尋求內心的安寧和感情的寄托,各宗教中的公正教義對這個世俗社會中正義狀況的改進作用甚微。而個人內心對正義的信念在嚴酷的現實面前多少顯得孤獨,因為這個世界的人好像都習慣了收起價值追問直奔利益主題了。但如果信仰層面也就是公民個人的精神層面沒有一種超越性的價值規范,我們要想在政治正義和社會正義的狀況上得到根本改善,這將無疑是困難的。結果是我們只能寄希望于經濟生活方式的徹底市場化而形成公平交易的理性,從而達成社會的基本正義規則。但這一狀況的實現無疑需要漫長的時間。
其次是政治正義,在中國來說,首要的就是政權合法性問題。理論界談論最多的是如何實現統治型政黨向管理型政黨的轉型,以及如何實現憲政。這兩大問題直接面對的是政治體制的根本點。政黨轉型不僅意味著執政黨使命的改變,更意味著其運作模式和治理(社會)方式的調整;不僅僅是依托于歷史的自封式合法性辯護,更重要的是謀求治理績效的提高和政治領域內現代性的實現--這些現代性價值至少包括了法治原則、人權原則、民主原則、自由原則等等。不實現這些方面的轉變,政黨體制特別是黨與國家的關系,黨與政府的關系和內部權力機制不得以改革,政治領域內的正義將不可能實現。以我們目前感受最為明顯的腐敗和政治非民主操作來看,當前我國政治正義的實現困難尤為艱巨。腐敗的根源在于權力缺乏有效制約,但現有的權力體制又不能實現這種制約,因而真正的憲政成為期待,但中國現有的黨政體制又難以使西方意義上的嚴格憲政得以實現。沒有憲政,中國的政治和最高權力依然由黨內系統暗箱操作,由于領導人并非真正的選舉--連黨內選舉都沒有實現,所以政治系統自身的合法性往往抵不住嚴格的追問。當然,在中國這樣一個比較順民的社會,官方因為輿論話語的一律掌控,普通民眾對政治合法性的追問往往停留在官員腐敗的層面;整個政治體制自身的是否正義可能并不是他們的思考對象。但如果嚴肅地探討中國的正義問題,這一層面的正義與否將無法逃避。當然這一層面的探討將充滿風險和難度,因為政治改革的真正實現不僅僅是理論是否具有說服力的問題,而是現實的各派利益和力量之間的對比關系如何,特別是其中最強大者的取向如何。如你所知,這不是討論所能左右的,因為我們的討論更多的是為了說明問題,討論限于一個比較狹小的圈子而與普通民眾無關,因而成為不了有力的社會輿論,也就不能談及對這種變革的影響力了。
其次是一般社會層面的正義。即是我們在社會交往時面臨的規則狀況和人際狀況。當前社會的特征是金錢主導,強調外在的功利以確定每個人的位置和利益分配。在這個層面上探討高渺的正義目標沒有必要,因而只能看這個社會的交往規則是否符合基本的互惠和信任的標準。我們可以看到,這種標準難以實現。社會不公正的問題,可以結合前面第一組概念,起點不平等、規則不平等和結果不公正這三個方面來考察,前文對此已作分析,這里不再贅述。但筆者在此想再次強調一個社會的互惠和信任,因為社會層面的正義訴求不同于信仰層面的個人化道德訴求,也與政治正義屬于不同的領域,社會正義的最大問題就是交往的互利性,只有相應的機制或信任保證公民在各種社會行為中有一種互利的期待,各方都自覺遵守交往規則,社會正義才能從根本上實現--燕繼偉先生在《正義的兩面》中對此有比較詳細的分析。觀照我們的社會,可以發現,就是這一點也很難實現。
3知識界、民間與官方話語對中國當前正義狀況的敘說
知識界,民間,官方,這是比較籠統的稱呼,其內部依然存在著各派別或個人間的分歧。因而既要首先從這三方面去看待當前中國社會各主體對正義的訴求和爭論,也要分析每一方內部的各種分歧。從這些分歧中,可以發現各方各派之間的聯系和"共生性"。
知識界對當前中國社會正義狀況的敘說大致可以歸為三大類:1,目前中國實現了較大的自由度,正義問題比之于市場建構來說并不是一個主要和急切的問題--搞純粹的學理探討而持超然姿態的學者以及部分主流精英學者持這種觀點。2,目前中國社會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嚴重的不公正,而且這種不公將影響到以后的改革進程;部分持批判和憂患立場的學者可以歸于這一類。3,目前中國社會較好地實現了正義并在改善正義狀況的努力上越來越有成效。官方學者和部分極端認同當前社會的"既得利益"學者容易持有此類觀點。當然,這種劃分可能不太嚴格,也沒經過實際的調查,但這三類觀點是客觀存在的。知識界的敘說多少都比較"超脫",重在說理,尤其是從哲學、歷史和社會學層面來敘述的更是如此,立場雖然因為所持觀點不同而不同,但一般都會努力戴著冷靜客觀的面目。對我們這樣一個缺乏系統的正義智慧的社會來說,知識界認真的學理論證顯得有為可貴--本文開始提到的燕繼偉先生的著作就是如此,當然,傳播同樣也非常必要,只是我們應該警惕那些因自身地位和利益而為某種既有狀態作冠冕堂皇的辯護的話語,他們雖然擁有最高級的話語地位,擁有最理直氣壯的口氣,我們依然不能被這些話語左右,重要的是作出自己的判斷。
民間話語最為廣泛,隨時隨地都可以感受到。雖然沒有系統的收集和正式媒體的表達,但它最真實生動地展示了我們的社會呼聲和正義期待。民間話語的特點是不經過太多繁瑣學理追問的直接表達,因為帶著經驗式的總結因而可能流于片面和膚淺甚至偏狹,但因為這種話語背后直接的正義沖動而使民間話語成為充滿血性的呼喊,其中體現出的民眾的"道德直覺"更是任何一位認真思考中國問題的人不能回避的。
官方話語具有特殊性。由于官方擁有最強大最系統的話語權,它可以通過宣傳和灌輸擴展一種它設定的正義觀念,也就是說,它往往充當了一個替人思考、取消民眾思考的霸道角色。我們這個社會尤其如此。在這種話語中,我們可以發現其基本的政治哲學:社會的正義問題它都已發現并都能通過它的努力得到圓滿解決,而它又絕少反思自身權力和體制的正義與否的問題。這便使這種話語對諸多的正義問題起了遮蔽和麻痹的作用。因而使這種話語對中國現實問題的說明性意義大為減弱。更由于其嚴重的篩選作風,在對這些話語進行分析時需要諸多的去偽存真。同時其觀察當前社會的視角也可以重新考慮,不應只從上至下地看,也可以從下到上設身處地地看,但我們的官方話語顯然很難做到這一點。
三涉及正義問題的主要爭論
筆者認為,討論目前我國的正義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集中討論其中的任何一方面,或者綜合地探討如下的所有方面并考察它們之間的關系,都很必要。讀者可以結合本欄目所選的文章來思考這幾個問題。
1何為正義--正義的概念之爭
對正義問題的爭論,首先涉及的便是對正義概念的理解。不同的主體,因為處境的不同,作出的回答當然差異懸殊。由于正義不是一個純粹的客觀概念,相反,它是一個帶著主體先入為主的價值信念和其他主觀意圖的一個目標,因而消除正義概念上的分歧基本上沒有可能。由一個如柏拉圖或黑格爾這樣的哲學王來確定一個統一的正義概念,讓每個人接受并行事,這種企圖顯然會失敗。因而一個比較理性而實際的期待便是發現各種正義概念背后的制約因素,從而改善這些因素,以獲得人們之間共識的遞增。這些制約因素有很多,包括宗教、信仰、文化傳統、民族、所屬團體、階級/階層處境、個人命運,等等。所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一個人的正義觀,因而也會影響到他的行為。現實生活中,我們當然較難明確各種因素在一個人、一個群體對正義概念理解分歧中各自所起的影響,但把視角放在一個比較寬廣的領域,如社會階層的范圍內,排除極端個人性的理解--如宗教性的道德訴求,我們還是可以發現某一范圍內對正義理解的共性。這些共同之處是我們考察正義概念分歧的主要單位。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分析變得可能。
2有關正義問題的必要性與緊迫性爭論
由于對正義本身理解的分歧和正義內部不同層面之間的輕重緩急,不同派別在關注正義問題時,便產生了對正義問題(包括正義的各層面)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爭論。所謂關于正義問題必要性和緊迫性的爭論,是指在目前社會發展的情勢下,正義問題是否是一個首要解決或重點解決的問題。當然,我們不能僅僅看表面的話語,因為任何一方面都不愿放棄"正義"這面旗幟而是都聲稱自己的訴求最合正義,任何一方也都不敢說明自己的行為與正義無關,我們要看的主要是各方的行為本身是否兌現了它表面宣稱的"正義"主張。對于這種必要性和緊迫性的爭論,可以簡潔地看看各派(比如自由派與新左派,保守派和激進派,等等)在分析當前中國社會時關注的第一問題,即哪一問題最為優先,是否是公平,公正,社會保障,減少貧富懸殊等等這樣的目標;如果是,這些問題的嚴峻性和急迫性又如何?這應是我們分析和爭論的焦點。
3正義何以可能--中國目前正義狀況改善的可能性與方向
這一點涉及到問題的最關鍵處,即,在當前中國,正義是否能實現,在多大程度上實現,哪些內容的正義能實現,正義的實現應該以什么為突破口,等等。這是可行性和現實性問題。如果沒有這些可行性,前面的所有分析和我們的爭論都是不堪一擊甚至是無意義的。當然這一問題與前一方面的爭論緊密相關:正是由于對正義問題必要性和緊迫性的關注,才使各方的具體努力有所側重;當然,也正是因為各方對改善正義狀況可能性與方向上的分歧才導致了對正義問題必要條件和緊迫性的分歧。具體到目前的中國社會,我們可以發現,生存處境比較惡劣的那些弱勢群體,比如下崗職工,大部分農民,部分社會邊緣人,因為生存條件的改善和保障成為他們的首要期待,他們對正義的要求便比較直接而且物質性。這種物質性條件的改善是社會關注和政府支持的,更由于其嚴峻性對現有社會的威脅,各方面在改善這些人的生活條件方面還是作出了相當努力。而處境比較好又不能超越自身處境的群體和個人,就難以對正義問題予以關注,他們的態度比較模糊,一般會持中立或觀望的心態;處境比較好而能超越自身狹隘處境從社會和國家長遠發展的角度來對待社會的,便能對正義信仰、政治正義和社會公正特別是規則平等予以關注。部分公共知識分子的確做到了這一點。但我們的討論主要是站在一個比較客觀的社會立場上看待我們當前社會存在的正義問題,以及我們應該現實努力的方向,因而須全面觀照各派話語及其表現。
四所選文章說明及延伸分析
這里所選的論文,大部分是近年來話語圈中比較具有說明意義的作品。在此作一簡要說明,旨在補充說明前文的分析并期待引起各種爭論。
有關正義概念之爭。
林國榮文"李昌平,你選擇良心還是正義?"比較集中地體現了在對正義概念的理解上,一個地道的中國人從中國處境出發所作的訴求與一個從西方話語資源出發所作的分析之間的交鋒。從話語本身的爭論看,里面昭示了諸多的概念和邏輯問題,頗能引發我們的思考;但若從中國的真實處境看,林文的不少言語顯得有些高空蹈步,因為我們并不是僅僅看文章寫得是否漂亮,我們關鍵要看文章說明了多少問題,能否在中國兌現。選擇這篇文章,意在展示中西話語對正義之名下正義之實的分歧,以及中西話語在思考問題時出發點和邏輯的不同。這對讀者們深入思考正義概念很有幫助。
劉軍寧文"自由主義與公正:對若干詰難的回答"算是自由主義對正義的理解,由于自由主義近年來成為一種顯性話語,雖然其主張未能系統地兌現,但因中國實際所有的市場化和理性漸進改革,其部分主張已變相地實施了。自由主義對自身是現實合理地謀求公正這一點的辯護,特別是劉對各方面攻擊的反駁,便能直接展現各方面對正義的不同理解,因而直接說明了正義概念在中國目前的分歧。
有關起點平等、規則平等與結果公正。
何清漣文"中國經濟改革中的社會公正問題"、"社會良心的呼吁",秦暉文"中國改革:歷史與倫理的評價",鄧聿文文"社會公正:改革的利益訴求",周勍文"扒開戶籍制的皮--中國現行戶籍制與社會穩定問題檢視",吳從環文"政治發展視角中的地區差距",這五篇文章,基本上展現了對我國目前改革中起點平等和規則平等及結果公正這一組問題的關注。何清漣和秦暉可以算是對社會公正特別是起點平等和規則平等予以激情關注的代表,近年來因為其言論的激烈而成為某種意義的象征。他們的文章充分展示了我們目前改革中追求公正的困境,對于思考當前中國社會的正義狀況極有說明意義。選擇了周勍的長篇論文"扒開戶籍制的皮--中國現行戶籍制與社會穩定問題檢視",是考慮到中國問題的特殊性,那就是城鄉差別這樣一個中國最大的起點不公正問題,作者對這一問題傾注了深情的思考,可以預見這一問題在今后的我國終將成為一個必須切實解決的問題,從而使起點公正擁有一個更為寬廣的社會基礎。"政治發展視角中的地區差距"一文雖然是從政治發展的角度來談論我國的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但因為這一問題在我國歷史和現實中的嚴峻性,所以也屬于起點公正中的基本議題。目前我國政府的"開發中西部"方針正是在謀求這種起碼的社會正義。
有關正義信仰。
曼德、摩羅、江登興的談話錄"信仰與現實危機",直接涉及了一個民族的信仰對制度建構和社會秩序的作用,雖然談話并不深入,只是引出了這一問題,但這一點在中國當前的語境中顯得尤為可貴,完全可以引發我們更多的思索。對中國這樣一個沒有宗教資源的社會,實現正義缺少信仰上的支持,因而只能更多地寄希望于社會制度的建構,但這種制度建構對沒有終極訴求的個體來說,存在著相對性和脆弱性,這預示了我國今后正義實現道路上的艱辛。中國目前社會的信仰危機對社會正義的傷害是顯而易見的,但對日后制度建立的阻礙將更為致命,因而從信仰層面解決問題不失為一個比較根本的解決。但這種方式在當下這樣一個消費社會和凡人時代就有些不現實。同時,信仰在目前的中國更多的是一種個人行為,其能量也只限于個人領域,難以構成社會制度形成的動力。因而有一個退而求其次的方法,即提高公民的"公德意識"。官方已經注意到這一方面的宣傳和建構,但由于這種行為本身的宣傳目的和做作,其真實的效果讓人懷疑。因為公民還沒有達到共同遵守社會公義準則的層次。正如前文已述,一個比較務實的期待便是,在經濟市場化充分之后,個人經濟自由和公民權利落實之后,個人之間通過交易規則建立起起碼的公義規則,并期待在此基礎上建立更高層次的正義目標。
沈巋文"讓每一個人成其為人:中國憲政的精神出路",雖然談的是中國的憲政問題,但因為其直接從精神信仰這樣更高級的層面觀照,從而使它的分析深度不同一般。中國若想在政治正義和社會正義層面得到比較滿意的狀況,精神層面,具體地說就是哲學、信念層面特別是政治哲學層面不得到根本的變革,那就不太可能。我們深知中國的政權合法性建立的基礎并沒有一種深厚而堅實的政治哲學基礎,在世俗化的浪潮面前,主流話語依然企求在歷史和意識形態式的話語中尋找自我辯護,這多少已與現實不相符合,更因為其本身回避了正義的問題而使這種合法性話語變得虛偽。這不能不是我們應當注意的。由于目前中國突出的問題就是如何實現政權向憲政的轉型,而憲政的背后依然需要政治信仰層面的支持,所以這篇文章具有相當的示范價值。
而劉小楓文"中國國家倫理資源的虧空"更是直接針對我國社會倫理這一資源的當代處境探討當前中國社會的信念危機,這種危機已經波及了我們社會的基本秩序和正義狀況,從而使正義問題顯得更為嚴重。這也可以算作是從信仰層面探討正義的文章。
有關政治正義。
江緒林文"合法性與政治家美德",匿名文"利益集團、改革路徑與政治合法性危機",高全喜文"自由、正義與弱勢的政治邏輯",匿名文"論一國范圍內權力如何合理分工以及我國權力結構存在的弊端",這四篇論文,則直接從政治合法性的角度談論我國的政治正義問題。其核心在于權力的合法性來源與權力及權利的社會分配是否符合正義。顯然,這些文章都是從批評和憂患的角度開始論說的,對我國目前的政治變革具有參照意義。
有關社會正義。
所選論文中,涉及當前社會正義的有呂金波/何海鷹文"市場化改革中的利益重組與社會結構變遷",張英紅文"弱勢階層與社會穩定",鄭也夫的演講"中國的信任危機"。
當前社會的主要問題是由市場化引發的,在利益重組的條件下,社會各成員和各階層因為得失和心理的不平衡,必然產生了以公正為名的正義訴求,不管這種訴求是否形成了話語,我們都不能無視這股強大的潛在能力。而目前我國突出的社會問題就是弱勢群體及對他們的社會保障,這是一個社會正義的底線。無疑,這一點將是我國政府和社會各方面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關注的焦點。如果連這一層次的社會公正狀況都不能改善,我們談論其他的正義便有"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嫌疑--因為眾所周知,舒舒服服地談論社會公正的擁有話語權的都是些衣食無憂的人。
而鄭也夫先生直接敏銳地從社會交往中的信任這一點出發剖析了當前中國社會存在的諸多困境,總結起來就是基本信任的崩潰,也就是人們之間缺乏信任感。這一方面對一個社會的正義建構關系重大。不用說,信任本身就是社會層面正義訴求的基本要義,更因為信任是建立其他社會正義的基礎,所以目前我國社會出現的諸多信任危機已經使社會正義狀況越來越嚴峻。可以想見,一個社會連起碼的信任都喪失了,公民之間的交往,公民與社會組織之間,民眾與政府之間,精英與大眾之間,都缺乏信賴,那將是多么大的交往內耗,這不僅影響到一個社會的效率,更直接影響到每個人的生活質量,同時也危機著社會對正義的建構。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京東山人的小文"’看客文化’的制度原因",筆者認為直接指向了中國社會層面正義難以實現的一個根源,即中國人的那種旁觀者的看客心理,每個人出于自保本來無可厚非,但在一個嚴酷的生存處境中,本來可以聯合起來戰勝明顯的邪惡時,個人依然選擇了旁觀的姿態,這不能不說是我們的悲哀,這類事件不時地出現在我們的話題中。但我們已經習慣了談論別人,真的面臨起碼的社會公義遭到威脅的情況,能站起來的人又有多少呢?我們當然不能企求每個人都是圣人,因而我們期待著制度的完善和社會力量的加強以及政府維持社會公正的力度的加強。但我們不得不在這種目標尚未達到之前改變這種看客的心態,在社會領域里形成必要的"集體行動"--這需要社會在法律制度層面的主動建構,這終歸比單個的人去直接面對邪惡要正義得多也有效得多。京東山人將看客的傾向歸結為我們的制度,這似乎是難以改變的,但真的如此么?讀者可以就旁觀者心態與社會正義達成之間的相關性展開討論。
有關正義的話語論爭。
黃奴文"中國當代民謠經典全編",作為一個民間話語的集結,充分而生動地展現了我國當前社會生活的各方各面。可以作為探討我國目前正義話語的極好文本。在這些精煉有趣又讓人哭笑不得的諷刺話語背后,實際上包含了中國普通民眾對社會的正義期待,因為社會的諸多現象違背了他們起碼的正義標準。雖然普通老百姓沒有系統而明確地擁有關于政治正義和社會正義的知識和邏輯,但他們并不缺乏"道德直覺",對民謠的分析成為解讀當前正義話語不可繞過的一環。劉曉文"劉曉春:當下民謠的意識形態"便是對民謠本身的分析,其中折射了目前我國社會及話語中的正義問題。當然讀者可以對民謠進行另外的解釋,但民謠中透露出的社會思潮是不能回避的。
王曉明文"九十年代與’新意識形態’",是一個人文學者對當前社會巨變的思索,作為文本,具有典型意義,它體現了當前話語圈中諸多人的焦慮傾向。雖然作者主要言說的是文化問題,但仍可以從社會正義的角度看待此文。
曹錦清文"怎樣認識巨變中的中國"可以算作是對當前中國社會狀況比較全面而冷靜的評說,其中當然涉及了公正問題。從這篇文章中,讀者可以對我國當下社會的正義狀況有一個比較理性的認識。當然,你也可以形成不同的觀點--而這正是本欄目所期待的。
2002/8/8-2002/8/26草稿
2002/9/1改稿于燕園
后記:
以"正義"之名將信仰問題、政治問題、社會問題和個人問題收縮到這樣一篇導言中,可能會引起爭議,因為這些問題之間是否具有密切相關性,以及能否歸于"正義"的統帥之下,筆者尚有躊躇。筆者這么作的意思是:我們是否能建立一個認識當前社會的框架,這個框架以正義概念為起點,結合社會各層面展開,全面展示目前中國的正義狀況和社會特點,特別是我們今后可以努力改善的地方。
陳勇先生讓我主持這個欄目,我也是花了極大的勇氣才決定接受的,因為對正義這樣一個極其復雜的理論問題,我尚未廓清,結合中國現實來談更是難上加難--且不說這一話題在中國語境中的"天然敏感性"。好在只是作一個拋磚引玉的導言,重在引出問題,而不是表達自己的系統觀點。因而在寫作過程中,本人基本作到了任性而輕松地表達,合理與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引起諸位的爭論。本人可以自信的是,有關正義的諸多理論和現實問題,本篇導言基本上都已涉及,讀者可以以此為靶子展開深入的爭論或延伸。
- 上一篇:哲學思想批判研究管理論文
- 下一篇:學校誠信道德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