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主體價值觀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01 03:50:00

導語:人民主體價值觀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民主體價值觀研究論文

社會上的價值觀念從來不是單一的,它們總是隨著主體的情況而呈現多元化、多樣化、有層次的面貌。這是一個基本的、普遍的事實。當然事實上的多元化不等于一切多元都是我們所追求的。相反,對于每一個主體(比如每一個國家、民族、階級、群體和個人)說來,價值觀念又必然、必須是一元化的、統一的,或者是多種價值觀念之間有主有從、有正有偏、有內有外、存異求同的。一個國家、一個政黨、一個團體的指導思想,如果不是出現了錯亂的話,當然就只能是一元而不是多元的。

所以談到我國精神文明體系時,首先必須明確:這里指的是國家社會的主導價值觀念,而不是一般意義的、多樣化的、多元的價值觀念。這一價值觀的中心內容和精神實質,可以高度概括地表述為"為人民服務"。它是科學、先進、完整而有效的價值觀念。

"為人民服務"五個字簡明通俗,卻有著深厚的理論根基和豐富的歷史內涵。眾所周知,它是中國共產黨和黨所領導的全部事業的宗旨。所謂"宗旨",就是"根本的、最高的、統率一切的價值取向、價值標準、價值原則"。把這一宗旨表述為:"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并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從理論上看,這里所回答的正是一切價值觀共有的核心問題--"為什么人"。在價值觀中,"為什么人"是確立價值體系的主體和標準:為什么人,就要以他們為價值主體,以符合他們的根本利益為客觀的價值標準;為什么人,就要以他們為評價主體,以符合他們的意愿為主觀評價的依據。主體和標準問題在一切價值觀中都居于統率和決定的地位,其他原則和取向都由此確定。世界上各種對立價值觀之間的根本區別,歸根到底在于究竟是為什么人。的表述從價值與評價、主觀與客觀相統一的高度,明確而完整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它代表了中國共產黨價值觀的最高原則。

為人民服務的具體內容和形式隨著歷史進步而發展。如果說在革命戰爭年代,"為人民服務"還只是一小部分最先進、最有遠見、富有獻身精神人士的自覺價值觀,從而還屬于個人崇高品德表現的話,那么在共產黨已經取得政權并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的條件下,"為人民服務"則具有了全新的性質和形式,意味著它必須成為國家社會的宗旨和制度特征,即成為國家制度、政權性質以及全部事業的根本原則和標準。

從價值原則的高度看社會主義制度,意味著為人民服務必然要超出思想觀念的范圍,普遍地貫徹于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制度的方方面面,進一步成為各項事業的共同性質和目標,成為社會實踐的普遍特征。也就是說,比起推翻舊制度來,建設社會主義制度需要更加深入全面地貫徹體現"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必須使為人民服務落實到社會各個領域的基本制度、體制、管理的程序和規范中去,成為它們本身的動力源泉、有效機制和客觀效果,并且成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成敗的標準--總之一句話,成為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現實"。反過來,實現為人民服務的方式和效果如何,則直接成為確證和檢驗社會主義的標志,它關系到社會主義制度的生死存亡、事業的興衰成敗。這一點,通過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失敗的教訓和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成功的經驗,都不難得到驗證。因此,關于什么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觀的正確理解和論述,必須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加以展開。

但是,有些令人遺憾的是,許多跡象表明不少人至今還不善于、或者是不懂得要從大局和整體的高度上深刻把握這一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根本原則之間的內在聯系,而是對它產生了種種表面化、簡單化甚至庸俗化的理解或誤解。其主要表現就是仍然把"為人民服務"完全當作一個個體化、道德化的概念和現象,如把"為人民服務"只當成純粹是個人的高尚道德行為,與所謂古代的"仁愛之心"聯系在一起,說成是似乎某種無緣無故的施舍或犧牲;或者以為它只是意味著要求人們去多做一些額外的"好事";甚至以為它就是要人們都去付出無償的勞動,等等;并且以為它是可以不區分對象、不界定范圍、不加區別地向一切人發出的一般號召。此外也有人把它僅僅看作是對領導干部工作作風的要求,僅僅視為"聯系群眾"的一個必要理由和手段,等等。總之,是完全從個人行為表現和道德化評價的角度去解釋和對待為人民服務,從而淡化、轉移甚至無視它與社會主義制度本質之間的聯系。這種傾向十分值得注意。它不僅在理論上混淆了許多重大是非的界限,在實踐上更將導致對社會主義建設極為不利的局面。

當然不是說不應該向廣大群眾宣傳"為人民服務",但是就為人民服務的主體和對象而言,一定要首先明確幾點:

第一,為人民服務是為誰服務?社會主義的標志是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這意味著國家社會的事業也是人民自己的事業,人民群眾的個人利益、一部分群眾的集體利益與全體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國家利益之間,是根本一致、相互依存和相互聯系著的,不應再具有分裂甚至對立的性質。人民的事業依靠人民自己來實現,社會分工也不應再有高低貴賤的差別。在這一前提下,全體人民既是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服務者,又是一切社會服務的對象即享有者,兩種身份走向高度的統一:人人既是服務者,又是服務對象,"為人民服務"從根本上具有了人民群眾"自我服務"的性質,即全體人民通過分工和相互服務而實現自己共同的福利。人民在總體上占有和享用社會勞動的成果,與人民通過自己的勞動服務來提供這些成果,兩者之間是互為前提、相互統一的,沒有這種統一就沒有社會主義。在這種意義上,一般地對普通群眾去講要為人民服務,應該說并不是問題的實質和關鍵。因為本質上,人民群眾從來是自我服務者,為人民服務并不是為"他人"服務(在"人民"這個整體之外的"他人"是誰?)。廣大群眾充分認識到自己的根本利益,就一定會對"為人民服務"產生強烈的要求和自覺的愿望,這是"當家做主人"的應有意識。"服務者與服務對象一體化"在這里只是意味著:社會主義"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觀具有了先進性和廣泛性相統一的現實基礎,這是使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意識變為人民群眾普遍意識的客觀根據,而不能用它來代替社會主義制度為人民服務這一根本原則。

第二,向誰強調,強調誰要為人民服務?我們決不應該忽視了這里主要是指一切職業崗位上的服務人員,特別是國家的公職部門和公職人員,即"公仆"們。在這里,為人民服務是他們職業的特殊職責:他們手中握有屬于人民的資源,并享受人民給予的相應待遇,他們的職責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當然,他們的服務也仍然屬于人民自我服務的范疇,并不是純粹為"他人"付出無償勞動,因此也無權要求另外的回報;并且他們還無權以"我也是人民一員"為理由,把手中的公共資源據為私有,否則就是不稱職,甚至犯罪。

第三,人民內部"主人意識"與"服務意識"的切實統一,是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在現實中,這種統一并不僅僅是一種精神覺悟和道德要求,而需要落實為體現社會主義責、權、利一致原則的管理體制和規范,要求有充分的法制、政策和措施作為其基礎保證。

結合現實來看,在價值觀建設中充分落實主人意識與服務意識的統一,其中特別是服務觀念的加強,具有十分緊迫的意義。這不僅是針對提高普遍的思想覺悟和職業道德水平、端正行業風氣而言,更是針對制度建設和一些有重大影響的領導方式和干部作風而言。鄧小平曾十分明確地說過:"領導就是服務。"然而目前的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風仍不能體現這種實質。更為嚴重的是,少數人只把自己當作是所掌管的那一部分權力的特殊"主人",而忘記了"服務"的職責,或把個人和小團體的利益擺在人民群眾的利益之上,只用權力來為自己和小圈子服務。這種在"公仆"與主人關系上的割裂和顛倒,正是導致干部和黨員隊伍中滋生腐敗的價值觀特征。

總之無論從哪個方面看,我們價值觀的建設都不能淡化社會主義的宗旨。社會主義價值觀是一個豐富的思想體系,包含許多方面的具體內容和層次。作為國家社會的主導價值觀和全體人民的共同價值觀,它的核心內容和最高原則就是為人民服務,絕不應該偏離于此。正如在十五大報告中所說:"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因此我們價值觀建設的關鍵,也在于結合新時期的條件和特點,從理論和實踐上把為人民服務的原則更深入全面地貫徹于各個方面,使它落地生根,開花結果。